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电力部门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部门。近年来,中国电力部门经历了多次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减排成效,展现出极大的减排潜力。电力生产总碳强度与电力技术、电力需求和电力政策等有关。下图示意电力生产总碳强度(ACI,即电力生产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所有生产方式的发电总量的比值)与人均GDP 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电力生产总碳强度和人均GDP,在2003年呈现倒“U”形曲线的主要原因是

    ①电力技术水平不足,电力生产总碳强度上升 ②新能源技术发展慢,电力生产总碳强度上升 ③火力发电需求减小,电力生产总碳强度降低 ④生产环保意识增强,电力生产总碳强度降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为了加快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电力部门可以
    A、制定电力优惠政策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C、合理布局新能源电力 D、降低电力生产成本
  • 2. 职住比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就业岗位数量与居民就业人口数量的比值,通常用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若一定区域内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中的劳动力数量大致相等,居民基本在区域内工作生活,则该区域整体职住平衡。下图示意四个大都市区分圈层职住模式,市中心区为第一圈层,向外类推依次为第二圈层、第三圈层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大都市区第一圈层
    A、职住比均小于0.5 B、职住比均大于1.0 C、居住空间较多 D、就业高度集中
    (2)、图示四个大都市区中,外围通勤需求最大的城市是
    A、巴黎 B、纽约 C、伦敦 D、东京
    (3)、伦敦中心地区就业占比较低,主要是因为
    A、中心地区失业率高 B、中心地区经济衰退 C、外围次中心地区提供岗位多 D、外围次中心地区环境质量好
  • 3. 合肥市瑶海老工业区是安徽唯一的城区工业区。1954年,瑶海区承接了上海56家企业内迁,打造了合肥东部工业中心,后成立机械厂以承担华东地区军工装备的科研和生产任务。1957年,瑶海区迎来了工业年产值的“亿元时代”。2002年以来,当地始终坚持产业立区的发展策略,搬迁、关停合肥钢铁厂等大型国有工业企业,聚力打造以中央商务区、工业文明廊道、滨水景观带为特色的新时代城市中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954年,上海陆续内迁56家企业至合肥市瑶海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土地价格 B、交通条件 C、市场规模 D、国家政策
    (2)、瑶海区老工业区打造新时代城市中心的优势条件有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 ②丰厚的工业遗产 ③良好的生态环境 ④丰富的土地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瑶海区搬迁、关停合肥钢铁厂等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投资环境 B、改善居住环境 C、延续工业文化 D、丰富城市功能
  • 4. 沙棘,为落叶灌木或乔木,枝叶繁茂,树形像雨伞,沙棘灌丛形成“地上一把伞,地面一条毯。地下一张同”的形态。沙棘富含大量酸性物质,最适合在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原生态的环境中生长,常生长于沙质土壤或多砾石的黄土上,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北、西北等地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沙棘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快速繁殖的能力,以沙棘为先锋树种,是治理黄土沟壑的“有效武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沙棘的特征及其生境可以反映出沙棘

    ①喜光照 ②喜黏重土壤 ③耐水淹 ④耐贫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沙棘是治理黄土沟壑的“有效武器”,其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有效蓄存地下水分 ②耐沙埋,抗冲刷性强 ③能改变土壤的结构 ④能阻滞洪水下泄,拦截泥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5. 舟山渔场位于东海西北部的陆架浅海区,是我国著名的近海渔场。研究表明,舟山渔场的形成和变动、渔期和渔获量的变化均受当地水文状况及营养盐等理化环境的影响。而这些理化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团的分布及其消长变化。表1示意某年我国舟山渔场附近冬夏季水团的温度、盐度特征值。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表1

    水团名称

    冬季

    夏季

    温度 ℃

    盐度‰

    温度/℃

    盐度‰

    范围

    平均值

    范围

    平均值

    范围

    平均值

    范围

    平均值

    江浙沿岸水

    6.70~16.00

    10.98

    24.97~32.56

    29.74

    22.68~30.32

    27.00

    9.84~32.49

    28,68

    台湾暖流表层水

    13.58~18.69

    16.07

    32.57~34.24

    33.58

    23.73~30.25

    27.74

    32.71~33.90

    33.36

    台湾暖流深层水

    17.43~23.68

    19.20

    34.03~34.44

    34.33

    黄海混合水

    10.33~11.48

    10.99

    31.15~32.49

    32.15

    22.51~23.40

    22.91

    31.96~32.45

    32.10

    (1)、江浙沿岸水

    ①冬季温度最低,盐度略高____②冬季温度较高,盐度略低 ③夏季温度较高,盐度最低

    ④夏季温度较高,盐度较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夏季,江浙沿岸水对台湾暖流表层水的运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阻碍台湾暖流
    A、表层水的南伸程度 B、表层水的北伸程度 C、深层水的南伸程度 D、深层水的北伸程度
    (3)、促进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生物生长和繁殖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①黄海混合水 ②江浙沿岸水 ③台湾暖流表层水 ④台湾暖流深层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6. 秦岭位于中国中东部,属于中国常年多雪带,是气候变化敏感区。秦岭降雪呈现“北高南低,南坡高,谷地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秦岭南北两侧区域11月一次年3月的逐年降水相态比重发生变化(如图)。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秦岭南北两侧区域降雪效应具有一致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据图推测,近年来秦岭南北两侧区域气候
    A、干旱化趋势加剧 B、湿润化趋势加剧 C、降温增湿趋势加快 D、增温增湿趋势加快
    (2)、秦岭南北两侧区域降雪不一致时的气候环境和影响因素分别为
    A、弱冷空气、水汽含量 B、弱冷空气、地形地势 C、强冷空气、水汽含量 D、强冷空气、地形地势
    (3)、相较于秦岭南坡,我国华北地区形成强降雪的关键原因是
    A、北方冷平流强度大 B、华北平原地势平坦 C、降雪持续时间更长 D、南方水汽输送异常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阿克希里亚克山脉北侧的巴沙克罗是中亚最大的滑坡体,该地构造运动活跃,滑坡多发。7km长的巴沙克罗滑坡体阻挡了纳伦河的河道,其下游存在一条狭窄曲折的10km长的峡谷,其上游区域有大量湖相沉积物。下图示意巴沙克罗的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地形、河湖分布。

    (1)、分析巴沙克罗滑坡体上游大量湖相沉积物的形成过程。
    (2)、简述现代巴沙克罗滑坡体的存在对其附近上游河道特征的改变。
    (3)、推测全球气候变暖对巴沙克罗滑坡处未来水文环境变化的影响。
  • 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兴是中越边境城市,以北仑河为界,与越南城市芒街隔河相望。该市也是广西著名旅游城市,常住人口21.81万人。2023年12月,防东铁路(防城港至东兴)开通运营,正式结束了中越边境城市东兴不通铁路的历史,从首府南宁到东兴仅需70分钟。防东铁路全程只有40多千米,全路段桥隧比极高(8条隧道,32座桥梁)。防东铁路还接入越南境内芒街——下龙一海防标准轨(轨距1435 mm)铁路(越南国内其他铁路多为1000mm的窄轨铁路)。下图示意东兴市的地理位置。

    (1)、分析防东铁路开通后客流量增长的原因。
    (2)、东兴直到2023年才正式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3)、说明防东铁路连接越南标准轨铁路对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意义。
  • 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宁省是东北粮食主产区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辽宁省辖14个地级市,总面积 14.8×104km2,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四季分明。2022年,辽宁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356.15×104m2,粮食产量 2484.5×104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62%。辽宁省是农业大省,具有良好的自然禀赋条件,土壤肥沃,富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功能完善。下图示意辽宁省各地级市2005年、2020年耕地多功能指数。

    (1)、简述辽宁省2005—2020年耕地多功能指数变化趋势。
    (2)、指出辽宁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
    (3)、分析大连市 2005—2020年耕地生产功能指数上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