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6月)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选出答案后把它填写在答题卡上方可有效。)

  • 1. 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之前,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澳地区的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共有119位民主人士参加了这次会议。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与港澳同胞共商政权建立 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团结民主人士共商建国
  • 2. 朝鲜战争给中国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它团结了全国人民来支持新的革命政权;它使敌对分子沮丧,使刚冒头的地方主义不能发展。此段材料说明该事件( )
    A、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C、加强了对人民爱国主义教育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3. 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志愿军将士以“钢少气多”力克敌军的“钢多气少”。此处“钢少气多”中的“气”凸显“最可爱的人”精神是(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舍生忘死、不怕牺牲 C、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D、爱岗敬业、立党为公
  • 4. 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大变动,不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长期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中国的民主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根本谈不上的。这场“社会大变动”是(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抗美援朝 D、改革开放
  • 5. 毛泽东给鞍山钢铁工人回信:“鞍山无缝钢管厂、鞍山大型轧钢厂和鞍山第七号炼铁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一九五三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我向参加这三项工程的全体职工致以热烈的祝贺。”我们从信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 B、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 D、工业落后的面貌已经改变
  • 6. 2023年3月,“两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我国的政治大事件。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立了(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 7. 下表是中国1953年到1956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这表明当时我国( )

    年份(单位:年)

    1953

    1954

    1955

    1956

    粮食产量(单位:亿吨)

    1.67

    1.70

    1.84

    1.93

    A、土地改革促进粮食产量提高 B、公私合营开始实施,成就显著 C、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发展 D、八字方针的经济调整基本完成
  • 8. 新中国建立初期,一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使这位资本家失去了“剥削所得”的国家政策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大改造 D、“大跃进”运动
  • 9.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1958年开始的这条“更快捷的道路”导致中国( )
    A、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B、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C、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D、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 10. “十年文革破坏大,建国以来大挫折,尖端技术新发展”以下科技成就属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是( )

    ①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④发现青蒿素;⑤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1. 史料一般分为“史事”和“史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C、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 12. 中国共产党的会议能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指明方向。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主要共同点是( )
    A、体现实事求是、立足国情的精神 B、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 C、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 13. 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应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乡镇企业的崛起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4.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这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评价的是( )
    A、开放上海浦东 B、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C、设立经济特区 D、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 15.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说过“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 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
  • 16. 《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在充分考虑历史渊源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道路。”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提出“双百”方针
  • 17. “龙昂首,英旗撤”,在香港回归后,党中央曾表述过:“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
    A、否定了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权 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 C、否定“港人治港”基本方针 D、彻底消除香港分裂
  • 18. 周恩来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国棋手,在风云变幻的“围剿”大棋局中纵横捭阖、谈笑风生。使新中国外交突破,中国朋友遍天下。下列外交观点是周恩来提出的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D、我们是来求同的不是来立异的
  • 1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23年5月17日10时49分,我国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下列科技成就开创我国卫星成功发射先河的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 20. 1978-2017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约105倍和100倍;2018年底,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2021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4万千米。材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政府一直关注民生 B、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C、社会保障制度完备 D、出行方式发生巨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21. 【复兴之路】
    (1)、【树国家尊严】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经过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共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使中华民族真正地树立起了尊严……中国从此走上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中华民族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央广网新闻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真正地树立起了尊严”?这一历史事件使中国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建工业之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亟需进行工业化建设来改变落后的面貌,构建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种种敌视和挑衅行为,加强国防建设,尽快开启社会主义工业化,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燃眉之急。1953年,李富春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经验是非常不足的……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

    ——摘编自闫丽《“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研究》

    根据材料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开富强之门】

    材料三 1980年之前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后来,听说深圳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了,主要是深圳现在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这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等。……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人民从“逃港”到“回乡”的原因?概括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4)、【铸国家之刃】

    邓稼先(1924-1986)

    材料四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习近平2018年的讲话

    图片人物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打造“国之利器”的目的?

  • 22. 【时代之歌】
    (1)、材料一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提出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候”,不合时宜,但我国仍然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能够被广泛传唱得益于其“曲与词牢固的吻合”“坚决果断的节奏”以及“流利易唱的曲调”。歌词蕴含了工农大众反对压迫的精神,与工农联盟的政权性质相吻合。新中国成立后,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寥寥无几,加上国内经济恢复困难,选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亦有居安思危之意。

    ——夏静《义勇军进行曲接受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在现今和平年代我国仍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的政治原因。

    (2)、材料二 我辈农民种田地,交租纳税已有余。地主收租吃白米,农民生活狗不如。终年辛苦无所得,饥寒交迫向谁呼。……人人种地有田地,有饭吃来有衣穿。若想实现这世界,大家合力扭转天。

    ——土地改革山歌

    根据材料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农民实现“种地有田地”的法律依据?

    (3)、材料三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迎春风。

    ——1998年春晚歌曲《好日子》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农民过上“好日子”采取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2001年,中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了家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对外开放上又有何重大的突破?

    (4)、材料四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天地间回荡着中国节拍,我们的笑脸映辉风景的色彩,中国又一个新时代”。一曲《美丽中国》宛若一幅“绿了河山、富了人家”的锦绣山川图。在经济快速发展而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中,建设美丽中国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歌词中的"山绿起来"属于新发展理念中的哪一理念?根据材料四,概括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意义?

  • 23. 【国家统一】
    (1)、材料一 1949年前后,西藏地方的分裂势力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积极策划“西藏独立”的分裂活动。在中央和平解放政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藏族僧侣支持和平解放,他们不希望久经帝国主义蹂躏的家乡再次经历战火。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藏和平解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和平解放对推动国家统一的意义?

    (2)、材料二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件值得全体中华儿女热烈庆祝的大事,它是迈向祖国全面统一的重要步骤,又是用新思维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领土问题的一个范例。港澳回归祖国后,社会、经济制度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香港、澳门回归得益于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根据材料二,概括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  2023年3月,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赴中国大陆祭拜先人……他的此举展示了对两岸同胞血缘情感的认同和关怀。有助于缓和两岸紧张局势,促进双方增进互信和沟通。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台海形势的复杂严峻,“台独”势力不断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我们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统一而努力!

    综合以上信息,你对实现祖国统一有何认识?

  • 24. 【外交风云】
    (1)、【外交初探】

    材料一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对势力对中国的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在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后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2)、【取得突破】

    材料二  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大批亚非国家加入联合国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局面已经无法维持。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

    ——摘编自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能“恢复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原因。

    (3)、【走向缓和】

    材料三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

    ——摘编自谢益呈《中国外交史》

    根据材料三,概括1972年前后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关系的变化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4)、【中国智慧】

    材料四 2023年5月18-19日中亚峰会在古都西安举行,会中提出要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当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同中亚国家团结协作,意义重大。面对冷战思维、霸权主义抬头,中国同中亚五国携手并肩,唱响团结互信、互利共赢主旋律,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上阔步前行。

    ——摘自新华社新闻

    据材料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为应对新的挑战中国贡献了怎样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出怎样的布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