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浒故事为中国老百姓所了解,即便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也知道“水浒”大名,这图然与《水浒传》小说的艺术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有关,同时也与各种水浒故事不断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有关、水浒主题的电影、电视、动漫、戏曲、评书等艺术形式,以及与水浒故事相关的文旅、餐饮、扑克、邮票等,无不在建构着人们对“水济”的经验。正如伽达默尔所述:“我们所谓‘经典’并不需要首先克服历史的距离,因为在不断与人们的联系之中,它已经自己克服了这种距离。”某种程度而言,正是日常生活中水浒元素的不断闪现提醒着人们这部经典小说的存在,它们以一种潜隐而又微妙的方式刷新着人们对《水浒传》的认知和理解。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指出,《水浒传》属“世代累积型”作品,在成书之前已经有话本、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流布,成书之后蔓延当代的艺术形式更多,这说明完全可以多维度、多途径地去感知水浒故事与人物,从而影响到公众对于《水浒传》小说经典性的认知与评价。近40年来,新的水浒文艺作品更为丰富、多元,尤其是更为先进的媒介技术所建构的水浒电子数字文本,包括“电子书、网络游戏、博客、播客、微博等”“手机电子书、手机游戏等”“借助电光磁介质将文学经典的文学性渗透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去”。这些由《水浒传》小说而衍生的文艺作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小说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把现代人的价值观、艺术观融入新的水浒创作中去。此外,小说之于小说之外的种种“变体”,仿若风筝与线轴的关系,风筝飞得再高也必然受到线轴的牵引,小说母本牵制了这只能是“水浒”而非其他,故而受众的理解也必然指向《水浒传》,影视作品是否忠实于原著、美术作品人物是否形象等,皆成为艺术转化后的一个评判标准,这是由经典作品的“前在性”以及经典的“光环”效应所决定的。

    《水浒传》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内在的审美价值以及开阔的阐释空间,而《水浒传》的外部建构因素以及多维阐释,把小说意义和美学价值更加丰富、立体地呈现出来,但是这些外部建构因素往往又是多元复杂的。我们尊重《水浒传》经典化研究取得的既有成果,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思考媒介、跨媒介之于小说经典化的作用与意义。多元媒介或者多元艺术对水浒故事的阐释则不仅仅是对小说语言文本维度上的阐释,同时还有来自于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与多元,即同一故事母题下媒介之间的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影响,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研究课题,推动了《水浒传》经典化研究的深入性与持续性。

    首先,《水浒传》多媒介文本存在的现象,呼唤了跨媒介路径研究经典的策略。《水浒传》跨媒介研究聚焦于小说外部其他艺术形式所带来的小说理解的变化以及对小说经典的价值判断,这既是《水浒传》强大艺术生命力的经典延续,同时也是小说经典化研究的现代性延展。事实上,《水浒传》小说插图与独立的静态图像,相关的音乐、影视、戏曲作品等已经提供了小说视觉、听觉、身体等不同的审美感知文本,它们从不同路径唤起或讲述了水浒故事,并影响到受众如何体验水故事。

    其次,《水浒传》跨媒介文本与小说文本共同支撑起“水浒”世界,跨媒介文本接受影响了受众对小说文本的理解。正如克劳德·布雷蒙所说:“(故事)独立于其承载技术。故事可以从一种媒介转移到另一种媒介而不失其本质……小说的题材可搬上舞台或银幕,可以用言辞将一部电影复述给没看过的人。这是我们间读的语词、观看的图像、破译的体态,但通过它们,我们所追踪的是一个故事;而且可以是同一个故事。”如果说布雷蒙言下的“媒介转移”,主要是指同一故事在不同艺术门类间的共同表现,那么美国学者瑞安“跨媒介叙事”研究则扩大了“媒介”一词的领属范围,她从“手势”“静态图片”“音乐”“数字媒介”等媒介形式,对人类联想、思考以及行为的不同影响来研究故事的叙事态势,从而把文学与娱介“打包”成一个个“可迁移的定义”。这也是水浒经典研究可以从跨艺术与跨媒介路径切入的合理性所在。

    再次,以《水浒传》小说母本为基础的跨媒介叙事,其叙事本身也是一种对小说经典性的再认识和新批评。诚然,文学的跨媒介转化是以尊重原著为前提的艺术性加工与创作,“于是乎,这批作品的改编就被先验地制约在一个文学本质高于电影本质的框架里”,这也是水浒影视剧之所以是“水浒”的根本所在,但事实上《水浒传》的每一次影视化转化都显示出改编者、演员,甚至是服装、化妆、道具等工作人员对小说的新阐释,这种新阐释本身又成为《水浒传》的一种隐性批评,水浒跨媒介叙事传播的是一种新的价值评价。例如我们看到的水浒电视剧已经去了原著中“生啖黄文炳”“斧劈小衙内”等血腥暴力情节,这种改编某种程度上维护了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这也是现代文明战胜江湖暴力的一种体现。

    综上所述,通过《水浒传》经典化的个案考察,认为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正是《水浒传》小说的美学价值和巨大阐释空间使其成为多元媒介叙事的对象,跨媒介叙事影响了受众对《水浒传》小说的理解及其经典性的评价。某种程度而言,经典研究已经无力拒绝媒介时代语境下媒介以及跨媒介理论的察,作为正在兴起并日渐显示其阐释力的媒介与跨媒介理论,提供了文学经典勘察的一种外部批评视角,毕竟作为经典的外部阐释因素也有“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与时俱进的时代诉求。

    (摘编自王婉婉《跨媒介叙事:文学经典现代勘察的一种因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知道“水浒”大名,这一定与《水浒传》小说的艺术价值、文学史地位和水浒元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闪现有关。 B、进行艺术转化后的“水浒”与《水浒传》是风筝与线轴的关系,这些小说之外的种种变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忠实于原著。 C、既具有内在的审美价值、开阔的阐释空间,又具有丰富多元的外部建构因素是《水浒传》能够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 D、《水浒传》小说文本与其跨媒介文本结合,共同支撑起了“水浒”世界,因此媒介文本会影响受众对文本的理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伽达默尔的观点意在表明,经典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它不僵死之物,而是与我们的现在紧密相关。 B、文章第二段列举了近40年来由《水浒传》小说而衍生的不同的文艺作品明了“水浒”故事具有多元的艺术形式。 C、基于《水浒传》原著的影视化转化都显示出对小说的新阐释,这种新的价值评价是现代文明战胜江湖暴力的一种体现。 D、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媒介时代语境下进行媒介以及跨媒介理论的勘察,是文学经典研究与时俱进的时代诉求。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跨媒介叙事”特点的一项是( )
    A、《国家宝藏》中展示了文物“长信宫灯”,节目通过“前世”与“今生”的叙事,生成鲜明的生命形象,建构了文物“中华第一灯”的人设。 B、《觉醒年代》电视剧播出后,剧中的经典画面被剪辑成短视频在微博、B站、抖音等平台传播,“做有为青年”“吾辈自强”成为年轻观众弹幕和评论里的高频词汇。 C、文微明的画作《桃源问津图》再现了《桃花源记》中渔人偶见桃花溪,进入桃花源,问津桃源人,做客桃源家,高士重访而不得五个片段。 D、明代百回本《西游记》刚一面世就受到读者的追捧,后续者或删节或改编,《后西游记》《续西游记》等络绎不绝,构筑起一道弥漫着宗教、神学气氛的神魔小说风景线。
    (4)、同属“跨媒介叙事”研究,但克劳德·布雷蒙与瑞安的观点不完全相同,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
    (5)、跨媒介阅读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具有复杂性(赋予语言“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真实性(超越课堂的真实生活场景)、融合性(不同媒介之间形成交互的共生关系)的鲜明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水浒传》的跨媒介阅读是如何体现这三个特征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舌头

    曾龙

    毕业后,我到一家传媒公司上班,每日任劳任怨。为得到老板赏识,甚至经常主动加班。然而,工作多年,工资和职位一直没有变动。和我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事业上都顺风顺水,好几个还成了我的上司。

    为了升职的事,我曾多次找过老板。老板每次都以各种理由搪塞,许诺我明媚的未来……这些未来,却始终没有兑现。

    我实在不明白自己哪里出了问题。一个周末,便借约饭之由,请好友张哥为我指点迷津

    张哥是我的大学校友,比我早两年毕业,学的物流管理,如今已是一家物流公司的副总,还拥有部分股权。

    刚一坐下,我就立即向张哥大倒苦水。张哥听完,问我是不是平日不爱在公司说话。

    我点了点头。

    张哥露出会心的微笑,说自己初进职场时,和我一样满腔抱负,每日勤勤恳恳,希望得到老板赏识。没想到干了两年,老板却提拔了一个每天只知道溜须拍马的新人。这让他十分恼火,想立马辞职。这时,一旁的同事老杨提醒他说:“不能光干,还要学会表现自己。”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医院的名片递了过去,让他去换舌头,说许多人在那里换完舌头,不久就改了命。张哥听后觉得荒谬,但为了前程,最后还是决定一试。

    去医院换完舌头,张哥果然开始顺风顺水。之前他在公司沉默寡言,不善交际。没想到舌头一换,好像立马变了一个人,不仅人际关系迅速改善,还凭借口才为公司拿下大量订单,不久就步步高升。

    听完张哥的话,我当即向张哥要了医院地址。其实,换舌头改命的事,之前我也有所耳闻,但我总以为像保健品一样言过其实,一直没太留意。张哥的经历瞬间为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翌日,我就坐车去了医院。医院是栋十多层的大楼,富丽堂皇,楼外有块招牌,写着“改变舌头改变一生”。

    来咨询的人很多,大厅排着长队,大多和我一样是事业平平的年轻人。前台坐着几个漂亮护士,正解答咨询者的问题。

    轮到我时,护士递给我一张表,表里有各种舌头的功能,不同功能对应着不同价格。有的舌头可以唱出天籁之音,有的舌头可以同时说几门外语,还有的舌头能吹奏多门乐器。改变口才的舌头在最上栏,这类需求最大,也最昂贵,换一条得要十几万。

    看到价格我立马犹豫起来,卡里虽然还有十多万,但那是我攒了好久,用来买车的存款。这时,张哥的经历忽然浮现在我脑海,想到改变命运后可以赚到更多钱,我当即狠下心来。

    交完钱,护士将我领去手术室。电梯的每层楼显示着不同科室,口才科在顶层。

    手术要进行几个小时,打完麻药,我便在手术台上睡着了。

    醒来后,我感到嘴里有些刺痛。医生告诉我手术很成功,让我先休息几天,不要说话,等舌头适应身体后就会有新的功能。

    几天后,一些话不由自主地从我嘴里跳出。之前,我在公司总是沉默寡言。换完舌头,一见人我就能聊个没完,段子频出,常把同事逗得大笑。见到老板,各种溜须拍马的话脱口而出。老板每次听完都很高兴,开始对我另眼相看。

    一天,老板把我叫去办公室,递给我一份合同,说有位重要客户一直谈不下来,想让我去试试。如果能顺利签下合同,我不仅能得到晋升,还会获得一笔高额奖金。我当即答应。

    客户是个中年女人,短发,模样干练。在咖啡馆一坐下,我就问女人是不是喜欢户外旅行 

    女人听后一脸诧异,问我怎么知道。我当即和女人滔滔不绝地聊起来,全是她感兴趣的话题。聊完天,女人满面春风,当场签了合同。

    拿下客户,老板兑现了承诺。从此,我开始在公司如鱼得水。

    没过多久,老板却又忽然对我冷落起来,转身器重另一位高管。此前,这位高管一直不善言辞,不知为什么,突然口才变好,比我更讨老板欢心。

    暗地调查一番后,我才知这位高管一直嫉妒我受老板器重。当得知我是通过换舌改命后,也去换了条舌头。为了超过我,他是专程去国外换了条比我的舌头昂贵数倍的洋舌头,所以才突然有了这么大的改变。

    查明原委后,我也想去国外换条洋舌头,重新夺回老板的关注。当晚回到家,舌头却突然不由自主地在嘴里乱窜。我连忙打车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是副作用。舌头虽能改命,但由于不是自己的器官,偶尔会发生排异反应,按时服药就能缓解。

    走出医院,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条新闻,里面写道,有些人在换完舌头后虽然短时间改了命,但身体逐渐变得不受控制,仿佛成了台自动运转的机器。由于受不了长久的灵肉分离,最后发了疯。

    想到这里,我浑身忽然一阵颤抖。

    (有删改选自《小小说月刊》)

    文本二:

    首先,它无需完型,“以不全求全”是它独具的。它没有其他小说文体的“发端—展开—高潮—结局”这样一个完整的叙事链。因此,短、中、长篇小说的叙述结构在这里是不适用的。而跳跃、空白、隐含等等,又是它常用的方式。我们的一些小说写得太直白、太透,是因为不了解小小说这种文体的独特性。

    其次,小小说与短篇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因字数的不同,决定短篇小说是“展示式”。小小说是“爆点式”。具体说来,短篇小说在展开事件时,可以“慢慢道来”。小小说则不能过细描画,它多用概述的方式。它既不写全过程,事情的发展也需“迅速升温”,犹如爆竹,一点即炸。在短时间的阅读中,使读者受到震动即可。小小说的这种方式,被理论界总结为“速率刺激效应”。

    (节选自顾建新《小小说的美学追求》)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友张哥听“我”倒完苦水后,以自己的经历给我现身说法,为“我”指点迷津,告诫“我”与其勤勤恳恳做事,主动加班,不如去换舌头改命。 B、“我”虽然之前也听说过换舌头改命之事,但一直以为不过是像保健品一样夸大其词,因此不以为意,以致在职场上比不过同时进公司的同事。 C、张哥换舌头后步步高升,成为了公司副总;“我”换舌头后却被嫉妒“我”的高管抢走了老板的关注:这说明传媒公司比物流公司更重视口才。 D、本文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都讲述了人遭受“异化”的后果,《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壳虫,本文中人“受不了长久的灵肉分离,最后发了疯”。
    (2)、对文本一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换舌头前,老板忽视我的诉求;换舌头后,他对我另眼相看。老板的形象就是在这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本文既用了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又用了张哥这一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既能“入乎其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灵活把控全局。 C、换舌头能够致人发疯,这样的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真实发生的,小说中以新闻内容的方式插入,这样使小说显得真实,且令“我”不寒而栗。 D、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没有其他小说文体“发端一展开一高潮一结局”这样一个完整的叙事链,以“想到这里,我浑身忽然一阵颤抖”作结,留下想象空间。
    (3)、文本一围绕“舌头”行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提到小小说写作追求“速率刺激效应”,谈谈《舌头》这篇小小说是如何实践这一理论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非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死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材料二: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霸王之名A不成B四邻C诸侯不朝D大王E斩臣F以徇国G以戒H为王谋不忠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词义相同。 B、“遗”,指赠送,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词义不同。 C、“诚”,指如果,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中的“诚”词义相同。 D、“以”,指用,与苏洵《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的“以”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召回李斯,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废除了逐客令。李斯继续为秦国效力,并且在秦统一六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司马光认为,韩非替秦国出谋划策,首先要通过灭亡他的祖国来证实他自己的主张,韩非固然有罪,但是罪不至死。 C、韩非和李斯都曾在荀子门下学习。韩非口吃,不善言辞,但善于著书。李斯妒忌韩非的才华,于是设计害死了韩非。 D、韩非子看到韩国日渐衰落,多次向韩王进谏,但都未被采纳。韩非子对现实不满,心怀悲愤,写下十多万字的著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

    ②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5)、李斯在处理韩非的问题上与自己在《谏逐客书》中提到的对待客卿的态度一致吗?试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离亭燕

    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北宋仁宗、英宗朝名臣。②渔樵:渔翁樵夫,此处代指普通老百姓。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两句概括了金陵一带的山水之美,与一般诗文写秋天草木摇落、景色萧索不同,此处写出了秋日风光萧疏明丽的特色。 B、“霁色”紧承“碧天”,“冷光”承“水”字,霁色是静止的,冷光是翻动的,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构成一幅绮丽的画面。 C、词人移步换景,把视线从江水里移到江洲上。他看到密集的蓼获丛中,隐约地现出了竹篱茅舍,从自然界写到了人家。 D、“怅望”表明了词人瞭望景色时的心情,“寒日”与上阕“冷光”呼应,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词人的孤寂之感。
    (2)、本词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借“六朝”表达情感,请分析两首词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回忆当年做歌女时被京城富家豪族子弟追捧的句子是“”。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如果君王用严刑来督察百姓,用威怒来威吓百姓,那么百姓就会“”。
    (3)、杜甫《登岳阳楼》中的“”与他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的情感相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读《红楼梦》,你心中林黛玉的形象是否是这样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拥有绝代姿容、旷世才情,品行孤傲。只可惜她体弱多病,经常咳嗽,听闻    A     , 气火攻心,吐出一口鲜血,最后竟泪尽而亡。关于黛玉的死因,普遍认为是得了肺结核。她经常咳血,是因为结核病变侵犯肺血管,造成了血管破裂。

    ①肺结核是危害严重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②传染速度快,③传播途径广,④每个人都有可能被传染。⑤近年来,⑥肺结核的发病率虽然有明显下降,⑦但流行趋势仍然十分严峻。

    肺结核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咳嗽。    B    ?一些体虚的患者还会失眠,正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的描写:“经常失眠,一年到头也就十几天能睡个安稳觉。”更有患者夜间盗汗,在熟睡时出汗几乎能湿透衣服,通常在睡醒后汗才能止住。此外,患者通常会表现出食欲不振、消瘦、疲乏无力。 

    如果不幸感染肺结核,只要做到早发现、早就诊,配合医生早日进行规律的药物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在经过2~3个月的规范治疗后,肺结核患者一般就没有传染性了。

    (1)、下列句子中的“就是”与文中加点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就是,就是,我对你的观点深表赞同。 B、这个孩子挺聪明,就是平时有点淘气。 C、学生能够自食其力就是我最大的骄傲。 D、这孩子就是在伤心的时候,也不爱哭。
    (2)、请在A处根据《红楼梦》的相关情节补写恰当语句,在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第二段加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五十一回,医生给晴雯探脉,在书里仅两三行篇幅,却写出了晴雯逼人的美。作者写的不是头发,而是她三寸长金凤花染红的两个指甲。晴雯生病,依照贾府惯例,怕主人受感染,是要攆回家去住的。宝玉当然不忍,他知道丫头家都穷,不够暖,也无力延医诊治。宝玉因此偷偷把晴雯藏在屋里,赶紧找人去请医生来看病。晴雯知道规矩,要宝玉还是跟负责管理大观园的李纨通报一声。贾府中有人生病,都是请太医来看,那一天刚好常来的王太医有事,就请了一位新的医生。

    这新医生也不知道给谁看病,只看到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的“大红绣幔”(这一场戏写得像电影画面,好大阵仗),年轻医生有点看傻了,又见到红色幔里伸出一只手,那只手上有两个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得通红的痕迹”,这医生赶紧回过头来,不敢多看。一个老嬷嬷才拿了手帕把晴雯的手遮掩了。这么寥寥数行文字,晴雯的美,晴雯的骄矜,晴雯的“心比天高”,晴雯生命里宁为玉碎的热情都呼之欲出了。作者不是在写丫头,他在写晴雯尊贵的自我。

    (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意连续使用多个“晴雯”,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2)、蒋勋从《红楼梦》第五十一回的几行文字里看到了晴雯的美。除五十一回外,在其他章回中,曹雪芹也着力刻画晴雯的形象,请任选两处情节加以概述,不超过9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习近平

    材料二: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如何立志?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