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2024年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16 类型:中考模拟

一、邀请你参与“平湖山海几千重”文旅项目的设计与体验。(24分)

  • 1. 阅读 

    项目名称

    项目名“平湖山海几千重”中的“重”有“chóng”和“zhòng”两个读音,根据你的理解,为“重”字选择正确读音并说明理由。____

    平湖简介

    项目组在撰写“平湖简介”时遇到两个问题,请你帮忙解决。

    ①今日平湖,钟灵毓秀,人文炳蔚;全境稻美鱼香,物阜民丰;市镇林立,商贸通达。②平湖史前文明熠熠生huī____,航海文化闻名xiá____迩,海上防线翘楚东南,近代工业开风气之先。③平湖历史文化如此深suì____与厚重,我们力争在项目中使它们以特有的形式复苏。④从远古的智慧,革命的烽火,科学的发明,贸易的发展,朴素的民俗……

    (1)、根据你的理解,为“重”字选择正确读音并说明理由。
    (2)、请结合上下文,根据拼音写出横线处汉字。
    (3)、上述语句排序有误,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 2.  阅读

    项目资源

    【材料一】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平湖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平湖饮食有着南方人的传统习惯,风味小吃有平湖糟蛋、杜瓜子、乍浦海蜇、毛狗线粉、圆团尺糕等。这些美食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

    【材料二】

    平湖市非遗璀璨,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1项。平湖派琵琶、平湖钹子书、九彩龙、西瓜灯、杜经布编织技艺、糟蛋制作工艺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三】

    平湖历史悠久,千年史迹形成了浓墨重彩的名人文化。此地名人有二十四孝怀橘遗亲的陆绩、南宋书画名家赵孟坚、清代第一清官陆稼书、新文化运动先驱——弘一大师李叔同等,众多名人使平湖这座城市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项目业态

    以平湖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结合特色化艺术打造手法,项目已设置了下列两种产业业态。请参考示例,结合“项目资源”,设计一种新的产业业态,并阐述设计理由。

    文化+美食       文化+娱乐           文化+

          

    【城市休闲美食体验】  【多种特色娱乐体验】【体验】

    示例:文化+美食,主打城市休闲美食体验。平湖风味小吃多,既可以让游客在品尝中获得舌尖上的享受,又可以让游客在参与美食制作中体验平湖人的智慧和才干,还能够深入了解平湖的民风民俗。

  • 3. 在“文化+娱乐”业态中,项目组设计游客互动体验活动,请你一起嗨起来。

    互动一:同题诗比读

    【甲】山行晚归

    宋·赵孟坚

    背日踏寒影,归程路觉长。

    水流逢石响,花晚度秋香。

    前去多林莽,新传有虎狼。

    行行应勿缓,掠面已风霜。

    【乙】山行晚归宋·释善珍

    药径入云林,晚晴扶杖吟。

    照泥星复雨,经朔月犹阴。

    树折怜巢覆,泉清见叶沈。

    爱闲自如此,不是学灰心。

    (1)、下面对甲、乙两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颔联中的“响”“香”分别从听觉和嗅觉表现诗人山行晚归时的孤寂心境。 B、乙诗中颈联描写诗人行走在山路上,看到树木折断、鸟巢落地、树叶沉于水底时,顿生伤感之情。 C、两诗都是五言律诗,其中“前去多林莽,新传有虎狼”“照泥星复雨,经朔月犹阴”两联都用对偶手法。 D、甲、乙两诗都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都借助山中景象传递诗人晚归时内心的情感。
    (2)、请任选一诗,品味诗中意象,判断诗人表情并解说。
  • 4. 请根据提示写出正确的古诗文名句。

    “平川落山海,山海入我怀”,古代文人常借“山海”,抒胸怀。如杜甫虽科考落第,但仍有①“”(《望岳》)的雄心壮志;如范仲淹虽被贬流放,但仍有②“”(《岳阳楼记》)的忧国忧民之心;如文天祥虽身为囚徒,但仍有③“”(《南安军》)的爱国之志。

二、 (24分)

  • 5. 班级同学计划暑假展开一次游学活动,深度了解浙江文化。下面是班委会搜集到的材料,请你一起来策划。

    材料一

    浙江省星罗棋布的水乡村落中,至今仍保存许多明清时代、甚至更早期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村镇。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六大水乡古镇中,浙江就占有其中的三席——西塘、南浔、乌镇。浙江全省盛产绿茶,有杭州西湖龙井、衢州开化龙顶、湖州安吉白茶等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全省的绿茶出口量占全国绿茶出口量的二分之一,而且杭州的茶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影响深远。浙北杭嘉湖地区,至今一直是丝绸的主要产地,有关种桑养蚕的风俗活动丰富多彩,许多习俗仍保留至今。浙江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吴越文化,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杭州的六和塔、岳飞墓、宁波的天一阁和温州的泰顺廊桥等百多处文物古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二

    浙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很多浙江籍作家的作品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陆游的《游山西村》、鲁迅的《社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等。在这些文章里我们不仅能领略浙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还能探寻名家的成长经历和思想感情,诗文里的浙江更具独特的风韵。

    材料三

    ①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 , 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 , 又名“摩睢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又于数日前,以红熝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禁中意思蜜煎局亦以“鹊桥仙”故事,先以水蜜木瓜进入。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记也。

    (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七夕”)

    ②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睺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赀。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浮之水上。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饾钉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睺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睺罗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镂金纱厨。制阃、贵臣及京府等处,至有铸金为贡者。宫姬市娃,冠花衣领,皆以乞巧时物为饰焉。

    (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乞巧”节选)

    【注释】①晚晡:晚饭后的休息时间。②列拜:依次叩拜。③磨喝乐:亦作“摩睺罗”。唐、宋、元习俗,用土、木、蜡等制成的婴孩形玩具。多于七夕时用,为送子之祥物。④赀:zī。⑤恒钉:将食品堆叠在盘中,摆设出来。⑥制阃:指统兵在外的将帅。

    (1)、材料一是小文搜集的资料,你觉得他把这则材料推荐给大家的意图是(   )。
    A、浙江省好玩的地方有很多,我们暑假的时候可以游遍浙江,到各地打卡拍照,证明我们到此一游。 B、浙江省的旅游资源很丰富,而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我们可以按主题分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游学路线,如想了解水乡古镇文化,就去乌镇,西塘和南浔。 C、材料一当中多次出现了杭州,说明杭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胜地,是浙江省最值得去游学的地方,游杭州可以了解浙江所有的风俗人情。 D、浙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地方,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非常大,我们暑假游学应该首选去浙江。
    (2)、 根据材料二,小文制定了一个特别适合初中生游学浙江的方案,请你帮助完成“设计依据”部分的撰写,并在“绍兴”或“金华”中任选一个完成推荐理由。

    游学主题

    跟着语文书去游学——风情浙江

    设计依据

    游学目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教材和旅行结合起来,在深刻体悟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浙江风情。

    游学地点一

    杭州

    推荐理由:

    吴均笔下的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游船上观赏绝美的山水之景时,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深刻含义。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犹如一幅简笔画,在湖心亭上观赏西湖美景,想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雪景,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心。山水含情,在游学中,我们懂得了古人的慧心。

    游学地点二

    绍兴

    推荐理由:

    游学地点三

    金华

    推荐理由:

    (3)、在梳理材料三的内容时,大家有一些疑惑,请你帮忙答疑。

    ①小语对“高楼危榭”“效摩睺罗之状”“其直不赀”“冠花衣领”这几句话的意思产生了疑惑,大家提供了几种猜读思路,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楼危榭”是并列短语,因为楼和榭都是古代的一种建筑物,那么高和危应该都是形容词。这不由让我想到了“选贤与能”这个并列结构的成语,其中“选”和“与”都是推举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危”应该也是“高”的意思。

    B.“效”和“状”都在课内学到过,《出师表》中的“不效,则治臣之罪”的“效”是“功效”的意思,《核舟记》中的“若啸呼状”的“状”是样子的意思。根据课内迁移法,“效摩睺罗之状”的意思应该是“摩睺罗的样子塑造得很有功效”。

    C.根据课内所学,我们已知“直”有“笔直”和“价值”两种意思,“赀”的形旁是“贝”,应该与财物有关,结合上文“饰以金珠”,根据语境推断,“其直不赀”应该是“它的价值不菲”的意思。

    D.由“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这句话来看,七夕节的习俗之一是女人和孩子都要穿新衣,而“冠花衣领”的前面是“宫姬市娃”,后面是“以乞巧时物为饰”,所以我们能猜出“冠花衣领”是七夕节时女性和孩子穿的一种特定款式的新衣。

    ②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儿女多衣①  荷叶②  半臂③  手持④  荷叶⑤  效颦摩联罗⑥  大抵⑦  皆中原旧俗也⑧。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②材料三是对南宋时期杭州七夕节习俗描写,据此小旅发现七夕并非单纯的情人节,他提议把探寻和传承七夕节的民俗文化作为本次游学的重点项目,但小文反对。请你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小文进行劝说。(可依据七夕民俗的活动内容、规模范围、意义价值等发表看法)

  • 6.  哈尔滨的火爆出圈给了同学们很多启示,班委会准备结合上述材料和链接材料,给浙江文旅局写一份主题为“以文塑旅,打造特色旅游”的倡议书,下面选项中你认为不适合写入倡议书的是(   )。

    链接材料:

    今冬,哈尔滨文旅部门对丰富地方特色文化给予进一步发掘。展示,采冰节上采头冰、迎风旗、震天鼓等特色民俗活动,鄂伦春族人带着驯鹿在中央大街巡游,冬捕节呈现出来的塞北打鱼场面……这些独特而罕见的场景,充分展示了哈尔滨多元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2024年元旦假期3天,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达到历史峰值。

    A、哈尔滨的火爆出圈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不断发掘和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举办特色民俗活动等。分析它的“出圈法则”,我们会发现背后的逻辑思维是可供我们浙江学习的。 B、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与之相符的不同主题的文旅项目,是我们浙江文旅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C、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质量的文化特色旅游产业将会是大众日益强烈的需求,所以,今后旅游应该只关注文化的熏陶,其他的属性可以弱化。 D、很多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内涵都被慢慢遗忘,传承和发扬这些特色文化,为当地的经济文化赋能,是个很好的提议,但要有所扬弃。

三、深度旅游彰显特色文化(19分)

  • 7. 阅读

    石浦老街

    施立松

    ①老街是脐带,是时光留下的连接点,循着老街斑驳的石板路,便溯源般走进石浦古城繁华沧桑的历史。

    ②街临渔港码头,依着不高的山蜿蜒而去。去的时候,正是休渔期,渔港内,数百艘钢制渔轮和各种大小渔船桅樯林立,挤挤挨挨,把渔港变成陆地的延伸。浓烈的鱼腥味混杂在空气中,从海上吹来的风停留在衣上发上肌肤上,黏黏的,满带海的气息,那“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的意境,在这微微的风中有了些许切身的体验。

    ③修理渔船的咣咣当当声中,我穿过时尚宽敞的渔港广场,一座修葺一新的关帝庙出现在眼前。依庙而下是座江心寺,寺前香烟缭绕,却只见三两老妪在门库里,闲话家常。从寺旁的巷道,拐进老街,仿佛从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当下,闪回到黑白胶片的记忆中。灰是老街的主基调,深灰的瓦,浅灰的墙,更让老街静谧安详,稳重谦和,与世无争。曾经的浓烈新奇,鲜衣怒马,风起云涌,在岁月里退让成了这样一种淡而旧的灰。这灰,是时光在宁静的角落修炼出的临危不惧的气势和宠辱不惊的态度;这灰,也是暖透人心的情感经了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磨蚀,尘埃落定后的淡然和气定神闲的优雅。

    ④街不长,仅百余米,不平整,也不笔直,左弯右拐,又时高时低,上坡下坡的脚步却不至于累着。信步走去,像走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灰白的石板路上,点点石英闪动着隐隐光泽,仿佛被乌云掩映着的星辉,透着阵阵清凉,让人想脱了鞋光脚亲近那份经了岁月的凉意。街两侧以木板筑墙的铺面房,独具江南海滨小镇风韵,原木门窗,数上了灰灰的暗尘。每隔几步,房檐下都挂着一盏渔灯,这是老街彰显渔文化的标志,只此一灯,便把老街与那些江南水乡古镇区别开来。

    ⑤展厅,酒馆,绸庄,布庄,铜店,当铺,书院。小小的门面,后院却别有洞天,招牌不张扬,却拙朴别致。据说,老街最繁华的时候,有百余家商铺,密集却精致。从酒馆门前经过,两排大大小小酒缸旁,摆了一对锡酒壶和酒舀子,却找不到酒杯。当年渔民出海前,都要从这酒馆里过的吧,下海长力气,上岸去寒气,再没比酒更合适的。渔民们必不会端着酒杯浅斟细酌,而是大碗畅饮,然后豪情随酒劲舞涌上心头,去风口、浪尖,做一番荡气回肠的拼搏。归航歇渔时,渔民也不约而同来酒馆,三五同好,举杯笑谈海上事。当铺里,那段写着“当”字的灰墙,已斑斑驳驳,一层薄薄的灰衣,掩不住里面的灰砖,只轻轻一碰,灰色的粉末便簌簌落在掌心。时间在此刻,仿佛突然有了质感,握在掌心,有些疼,有些暖,像一段可堪回首的往事,不经意地踏着心弦走来。

    ⑥耕海牧渔馆,勾连了我的视线。不大的院子里,停着一只木船,船上渔具一应俱全,一张渔网,张在船边将落未落,仿佛船老大刚下了张网的口令。陈列室里,许多前人捕鱼捉蟹的生产方式及其演变,在诉说着渔人的智慧和艰辛。一路走来,耳边似乎回响起渔家当年韵味独特的木屐敲击声。老街以这样写实的手法,简约的笔调,记录渔港的沧桑和岁月的更迭。

    ⑦不长的老街,被5座“封火门”句成短章。每隔50米左右设一座跨街而筑的“封火门”,是老街独到之处。如果一个地段不幸起火,有“封火门”阻挡,火势便难以蔓延。渔人们的智慧和谨慎,由此也可见一斑。老街上,绿意极少,想来是老街的逼仄留不下绿化的空间,但渔人们的幽默让人莞尔。装饰窗台的各类海螺、贝壳,都种上了绿意葱茏的花草,一处台阶的两侧房檐下,挂着一串串大如茶碗的海螺,螺壳里,吊兰、剑兰、君子兰、含羞草等花草争碧竞翠,细看来,竟是一处“青螺花圃”,出售的就是种在海螺里的花草盆景。那些挂在外面的串串螺花,是宣传招贴。

    ⑧走在石浦老街,会触摸到600余年光阴铭刻的无数次抗击侵略者的印记,会阅读到有176年历史的金山书院荟萃人文,能重历70多年前电影《渔光曲》的精妙和辉煌,更能听到那些从风口浪尖归来的汉子们爽朗的笑声,与渔妇们等待在风雨中的牵挂和焦灼的叹息。走在石浦老街,就是循着岁月的脐带,追寻时光的母体。

    ——选自《山水间》(有删改)201705

    (1)、 阅读全文,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游览石浦老街的行踪:渔港码头——渔港广场——江心寺——关帝庙——巷道——老街。 B、作者循着老街灰白石板路走走看看,在灰瓦灰墙里感受到老街的衰败,在耕海牧渔馆体会到渔港的沧桑和岁月的更迭,在“封火门”和青螺花圃前见识了渔人们的智慧和幽默。 C、这篇游记的感情基调是愉悦的,第四段的画线句“信步走去,像走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为下文定下了轻松欢快的游览氛围。 D、这篇游记写作者游览石浦老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具有历史感的景物中的心理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石浦老街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
    (2)、 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作品呈现独特的魅力。请借助知识卡片,并从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这篇文章语言风格的词语,参考示例加以分析。

    知识卡片

    “语言风格”是作家创作时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能反映出作家的个性、情绪、文化背景等。常见的有关语言风格的词语有幽默诙谐、绚丽飘逸、细腻深沉、刚健雄浑等。

    示例: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是平淡自然的。如《昆明的雨》中,作者拾取的是他在昆明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吃牛肝菌,卖杨梅的小姑娘,带着雨珠的缅桂花等。作者或借助标点,或借助比较,或借助语气词,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对昆明的想念之情也就自然而然诉诸笔端。

    (3)、文章末尾写到:“走在石浦老街,就是循着岁月的脐带,追寻时光的母体。”那时光中的“母体”——历史深处的石浦,以它独特的文化滋养着后人。请结合文本,从石浦的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手,探究石浦文化的丰富内涵。
  • 8. 阅读一本名著,也是走进一个天地,开启一段心灵之旅。请结合名著内容比较革命文化和忠义文化的异同,以及由此你获得的启迪。

    《红星照耀中国》——革命文化 《水浒传》——忠义文化

    知识卡片

    革命文化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宝贵思想、精神财富,它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忠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忠诚、信义、忠孝等价值观念。

四、文旅融合开启崭新认识(50分)

  • 9. 写作

    【任务一】

    经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对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请结合本地的特色文旅资源,选取你熟悉的内容,写一篇说明文,有条理地向外省的中学生介绍你的家乡,题目自拟。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任务二】

    有人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还有人说: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请你以“这才是读书和旅行的意义”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表达自己对它们的深刻认识,让更多的同学爱上阅读和旅行。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任务三】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在不断地遇见和再见的过程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分享你的故事。

    题目自拟,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