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2024年初中毕业水平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16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运用(30分)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念天地之悠悠,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可怜身上衣正单, 。 (白居易《卖炭翁》)
    (3)、 ,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4)、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请将王安石《登飞来峰》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身在最高峰,

        下联:我来绝险处,要扶初日上危栏

    (6)、古诗中的颜色丰富多彩。“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写出了白沙堤杨柳成荫的美景;“ 。”(王湾《次北固山下》)表现了诗人在青山绿水间神驰故里的情怀;“ 。”则以春花喻冬雪,写出了边塞雪后奇丽风光(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2. 小语同学要参加诗歌朗诵比赛,他选定的篇目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请你根据诗歌主题和知识卡片为他选择一种乐器配乐,并说明理由。

    知识卡片

    ①唢呐:音色明亮粗犷

    ②大鼓:音色雄壮有力

    ③长萧:音色柔和细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广州话、潮汕话、客家话是广东的三大方言,三大方言立足岭南地域文化,语调yì yáng dùn cuò, 具有多文化并存的兼容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不要 duàn zhāng qǔ yì地认为三者区别不大。其中潮汕话承继魏晋时期的古代汉语,是广东三种方言里最亘古最复杂的方言。粤方言(广州话)则可 zhuīsù到秦汉时期,它汲取了中原古汉语的精华,按照九声六调的方式进行发音,有19个声母,56个韵母,是名副其实的音乐式语言。而客家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浮光掠影地影响着客家人的价值观,只要会说客家话,他们就会互相视为自家人。

        广东作为著名的侨乡,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依然乡音不改,心系桑梓他们讲好广东声肯,传递广东故事,体现了广东人最为人先、开放创新。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yì yáng dùn cuò (  )     duàn zhāng qǔ yì (  )     zhuīsù( 

    (2)、语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亘古 B、名副其实 C、浮光掠影 D、桑梓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传递广东故事,讲好广东声音,体现了广东人敢为人先、开放创新。 B、他们传递广东声音,讲好广东故事,体现了广东人敢为人先、开放创新。 C、他们讲好广东声音,传递广东故事,体现了广东人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精神。 D、他们传递广东声音,讲好广东故事,体现了广东人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精神。
  • 4. 春暖花开季,旅游正当时,请你参与其中完成各题

        龙舞大巡游、毛主席诗词朗诵、“最忆韶山冲讴歌新时代”歌舞快闪、小小红色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这个春节假期,韶山文旅惠民活动层出不穷,年味十足,红色旅游市场显得格外火热。据文旅部门统计,2月10日至17日,湖南韶山共计接待来韶游客 39.833万人,同比增长75.79%;旅游综合收入32950万元,同比增长71.18%。春节的韶山,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毛泽东广场、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各处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游客齐聚韶山,瞻仰伟人风范,游红色景点、观特色文旅节目、赏秀美风光,体验红色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摘自《人民网·湖南频道》2024年2月18日, 有删改)

    (1)、请为以上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2)、 最近,全国各地的文旅局长玩起了“花式内卷",纷纷利用短视频出镜,为家乡代言。请你选择五华以下一处景点(或自选五华其它景点),结合景点的特点,设计一句广告语,为家乡代言。要求:语言简洁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A.五华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B.蒲丽顶森林公园

  • 5. 学校文学社举办“品读名著,善学精思"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各题。
    (1)、下面《水浒传》各组人物中,对“招安"的态度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武松   李逵 B、杨志   史进 C、卢俊义  呼延灼 D、鲁智深  刘唐
    (2)、请从以下备选名著中任选一部,根据你的阅读经验,为其选择一种合适的思维导图样式,并说明选择理由。(提示:可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

    备选名著: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水浒传》

             

            A.树枝样式              B.流程样式              C.抛物样式

二、阅读(4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

        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后做舍人②,又得琴一张,乃越琴也。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

    【注】①夷陵:地名。②舍人:官名。③萧然:悠闲,潇洒。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之者谁
    云归而岩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一项是(   )
    A、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 B、而意愈不乐/色愈恭,礼愈至 C、及做舍人/及其家穿井 D、日奔走于尘土中/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4)、请用*给【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

    (5)、甲乙两文中欧阳修意“不在酒”、乐“不在器",那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材料一】今天,让我们词穷的不一定是理屈,还可能是表情包。键盘的使用让我们开始“提笔忘字",表情包的流行让我们逐渐“词不达意”。“不假思索”地使用流行语,会钝化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产生一种惰性,加入语言的“假面舞会”。

        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我 emo 了”,显然是一种审美的降级。“yyds”和*绝绝子*说起来爽,看多了也烦。夸人只会说“太漂亮了”,面对一个笑话只会回复一串“哈哈哈哈哈哈”,未免太过乏味。躲在表情包里的表达,才是缺乏表情的。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一些年轻人只剩下了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02月28日)

    【材料二】

        年轻人为何会出现“词穷”问题?首先是过度依赖媒介技术。虽然媒介技术能够解放人的身体,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过度依赖会导致个体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退化,甚至导致感官或身体机能萎缩。

        其次是过度依赖线上沟通,削弱了线下交流。现在不少年轻人是“低头族”,彼此的联系主要在线上,线下的面对面交流显得“无足轻重"。过去参加好友聚会时,朋友一见面常有聊不完的天、说不尽的话,而现在简单寒暄后,便没什么可多聊的,好像该说的话都已经说了。这种线下交流的“无话可说”还体现在家庭中,有些年轻人回家之后,好像没有特别多的话要和父母说,因为平时会打电话和视频交流,从朋友圈也能了解各自最新情况,深度交流好像没必要了。

        最后是“视觉传播"带来年轻人思维模式的变化。语言背后体现的是思维,过去的文字表达需要调动个人的知识积累进行遣词造句。但现在不少年轻人迷恋短视频,习惯了用浅白的网络语言进行表达。网络语言的复制模仿、随意改编、混乱使用可能会重塑青年群体的语言,进而影响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习惯。久而久之,“短平快*取代深度思考,“感官刺激”取代“理性思维"。因此,短视频语言取代文字表达,不仅会带来“词穷"问题,还可能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这是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的。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02月27日)

    【材料三】一个人的素养、能力及作为和影响,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年轻人“词穷”,不管科技和网络的影响有多大,它都是外因。事实上,网络内容精品化建设和网络语言文字表达的示范引导不可能一蹴而就。等待网络媒介优化后解决“词穷",这显然是消极的,至少是不现实的。

        与其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不如说有些年轻人不会说话和书写,主要是缺乏实践。因为精神属于意识层面,它包括认识范畴的思维、理念、观点等。实践不仅检验真理,而且是学习和发展语言的根本途径。一定意义上,语言就是一种实践。

        在口语交流时“词穷",想到国人学英语。为什么很多人花了时间下了功夫,到头来只是“哑巴英语”,因为他们靠死记单词、硬背语法。如果找到合适的语言环境,捉住能够练口语的"对手”,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学习效果必然迥异。同理,一些年轻人解决“词穷”,多从网上"转入线下”,不应是补充手段,而应是重要途径。但又不能为学语言技巧而学语言技巧,而是在真实的为人处事中学会思考判断,打足腹稿。有了实践基础,你就一定会有表达自信,并实现理想的表达。

    (摘自《红网》2024年02月29日)

    【材料四】如何重塑语言文字能力,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比如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要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并且强调高校要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

    (摘自《澎湃新闻》2024年03月01日)

    (1)、下列有关材料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一些年轻人的表达只剩下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具体表现为日常工作生活中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 B、短视频语言会导致人们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的破坏和缺失,从而重塑青年群体的语言,进而取代文字表达。 C、若想等待网络媒介优化后解决“词穷"问题,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科技和网络等外因不是造成“词穷”的原因。 D、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了年轻人“语言文字能力下降”这一现象,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条例,以拯救年轻人的书写和语言能力。
    (2)、在阅读文本时,小语和小文就词穷*现象展开了讨论,请结合以上材料完成对话。

    小语:我觉得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的观点矛盾,是否应该删去其中一则材料?

    小文:两则材料并不矛盾。因为  。

        小语:哦,我知道了。“词穷的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你能给我和同学们提几个重塑语言文字能力的建议吗?

        小文:当然可以。 。

  • 8. 校园电视台的小广和小东同学想以《鉴赏家》这篇小说为素材,拍摄一个微电影,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任务。

    鉴赏家

    汪曾琪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就送什么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橡。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③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④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

        ⑤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⑦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⑧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诀媚。

        ⑨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    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⑩叶三说好,而且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⑪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⑫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⑬“唔!你怎么知道?”

    ⑭"花是乱的。”

    ⑮“对极了!”

    ⑯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乱。”

    ⑰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⑱“何以见得。”

    ⑲“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⑳“对。”

    ㉑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㉒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㉓“不对?”

        ㉔*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㉕“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㉖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㉗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有个学名,叫润生。季陶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㉘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㉙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㉚有一天有一个叫迁听涛的日本人来拜望叶三,说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迁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㉛迁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㉜叶三说:“不卖。”

    ㉝迁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㉞叶三死了......

    (1)、编辑组正在完成主角的剧本校对。请阅读文章,仿照示例协助完成。

    季陶民

    幕名

    叶一

    表演一:锁门作画,叶三例外

    表演二:②

    表演三:以诚馈友,题字赠画

    作画

    鉴画

    赠画

    表演一:①

    表演二:鉴画精准,绝不奉承

    表演三:③

    (2)、编剧组想为戏剧增设一个结尾镜头,以下两个备选,哪个更加合适?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A.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B.他的儿子把季陶民的画珍藏起来,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总带到坟前让父亲欣赏。

    (3)、叶三的扮演者小广和季陶民的扮演者小东对剧本进行了研读,以更好理解和扮演人物,完成演出。以下是他们在剧本中做的批注,请帮助解答。

    人物

    剧本

    批注

    叶三

    ㉗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㉙叶三说:“不卖。”

    ㉜叶三说:“不卖。”

    批注:这边三句台词中的“不卖”,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季陶民

    ⑨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批注:季陶民之所以能与身份迥异的叶三成为知己,从这段话中窥见一二:

    (4)、小广从叶三和季陶民的关系想到了课文中学过的老王和杨绛的关系,认为他们有相似之处,小东则认为他们的关系不相似。你赞成谁的意见?请结合选文和《老王》谈谈你的观点。

三、作文(50分)

  • 9.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青春是什么?是人生的一段旅程,是拼搏的一种姿态,是奋发的一股力量。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上下求索的精神,寻找着青春的答案。勤学苦读是宋濂找到的答案,百折不回是张连钢找到的答案,逐浪驱敌是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找到的答案。青春路上,你找到了什么样的答案?

    请以“寻找青春的答案”为题,写一篇文章,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