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1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良渚古城遗址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0多万平方千米。古城建设总土方量达1005万立方米,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建设方可完成。其西部和北部的大型水利系统遗址,由11条高低水坝组成,具有防洪、运输、调节水利等多方面功能。据此可推知良渚古城( )A、社会经济高度发达 B、社会协调机制较为完善 C、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D、具备了国家的基本形态2. 汉朝百官朝会,一般联席而坐,光武帝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以示尊宠,故京师号曰“三独坐”。这( )A、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B、提高了中央行政决策及执行效率 C、体现了柔道治国的政治理念 D、凸显了强化中央集权的治国方略3. 据如表可知,唐后期( )
唐后期十道所辖州(府)县数目统计表
道名/州县数
关内
河南
河东
河北
陇右
北方小计
山南
淮南
江南
剑南
岭南
南方小计
南北合计
州
31
30
21
29
20
131
35
12
51
39
74
211
342
县
135
196
110
174
60
675
161
53
247
189
314
964
1639
A、实现了对南方的深入控制 B、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 C、政治因素影响政区的设置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成熟4. 北宋名将杨业一门抗辽保宋的忠勇事迹,被演绎为各种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元代杨家将戏曲中宋辽敌对和斗争是主要内容;明代起辽对宋的威胁逐渐被淡化,宋辽斗争戏份让位于忠奸斗争;清代还增加了宋辽通婚等内容,辽人形象也多有了血肉亲情。这反映出( )A、民族关系由对立走向交融 B、戏曲发展服务于民众需要 C、主流思想影响艺术的发展 D、戏曲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5. 自明朝宣德年间开始,各地为解决财税问题,先后推出了“鼠尾册法”“十段册法”“征一法”等赋役改革,这些赋役之法大多具有均平税粮、诸役合并、折银征收的趋势。1530年时任内阁首辅桂萼提出“编审徭役”的改革,是为“一条鞭法”。这表明一条鞭法的实施( )A、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B、消除了赋役不均现象 C、得益于赋役改革推动 D、扩大了赋税征收范围6. 1882年欧美各国遣使进驻北京已有多年,朝鲜向清朝提出“变通旧制”的两点请求:一是在两国间建立新的商务关系;二是派使节进驻北京。后经清廷议定,仅批准朝鲜第一个请求,而对派使节驻京予以拒绝,企图延续双方的宗藩关系。这表明清政府( )A、天朝上国观念动摇 B、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C、对外策略务实灵活 D、外交转型艰难曲折7. 五四运动后,日本在福州制造了杀害中国学生、市民和警察的“福州事件”。事发后日本反污蔑是中国制造事端,派军舰和海军陆战队前来示威。此举迅速激起全国反帝斗争大风暴,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华侨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中。这反映了( )A、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革命统一战线逐渐形成 C、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民众反帝爱国意识增强8. 1941年10月,边区政府重新颁布了货物税条例、营业税条例,新设了多个税务局,税收收入增加了数倍;在税率上,配合进口贸易的需要,收边币,拒收法币,以扩大边币的流通市场,对边区工业品实行免税产销。这一举措( )A、有利于缓解根据地的财政困难 B、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C、为边区货币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D、推动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9. 如表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主办的博物馆出国展览表(部分)。据该表信息可推知( )名称
时间
展出地
中国工农业博览会
1953年
苏联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1954年
匈牙利、保加利亚
中国绘画展览会
1955年
英国
中国实用艺术展览会
1955年
印度
浙江省蚕丝展览
1957年
捷克斯洛伐克
A、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巩固壮大 B、睦邻友好外交成果丰硕 C、贯彻“双百”方针成效显著 D、外交发展推动艺术交流10. 1979年8月,经国家批准,江苏在131个单位中试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润留成制度试点,1981年,全省对地、市、县实行了财政包干,工业和交通企业以落实财政任务为目标,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表明( )A、重工业调整成为改革的重点 B、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松动 C、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承认11. 如图为公元2世纪亚非欧的主要商路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全球贸易网络正逐步形成 B、商业贸易促进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C、陆上商路和海上商路并重 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贸易的桥梁12.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安瑟伦指出:“我不想成为与基督脱离关系的亚里士多德,但当我们有了坚定的信仰时,对于我们所信仰的东西不力求加以理解,乃是一种很大的懒惰。”据此可知,这一观点( )A、蕴含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 B、维护了基督教神学地位 C、深化了对《圣经》的理解 D、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发展13. 16~19世纪,欧洲曾经历了相当长一段饥荒,食物短缺给欧洲人带来了极大痛苦。直到1860年工业革命后,大量的美洲高产小麦和育肥的牛、羊上了欧洲人的餐桌,才提高了他们的饮食水平。这场“食物危机”的解决主要得益于( )A、欧洲人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B、全球联系进一步加强 C、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D、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14. 1799年,拿破仑终结了督政府并宣布:“大革命结束了”,这使欧洲各国宫廷对弑君的法国的仇视有所缓解。1804年称帝后,拿破仑又建立了新的贵族阶层、宫廷仪式等具有强烈传统色彩的制度,并将多位亲属提拔为各附庸国的君主。据此可知,这些措施( )A、加重了法国的社会危机 B、法国与欧洲实现了和解 C、利于法国重回欧洲舞台 D、导致拿破仑帝国的覆灭15. 美国学者马尔库塞于1970年指出:“过去的20年,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可能和更有必要了,但西方的无产阶级似乎没有能力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革命阶级的这种‘疲软’是二十世纪最主要的历史事实。”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无产阶级仍然在艰难地探索出路 B、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缓和了矛盾 C、生产力水平限制了生产关系变革 D、社会主义运动的条件还不够成熟16. 美国政府在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表示要寻求与中国建立积极、建设性、全面的关系,但在2017年发布的“报告”中则指出:“中俄等修正主义大国寻求利用技术、宣传及胁迫塑造一个与美国利益与价值相悖的世界。”据此可知( )A、美国追求超级大国地位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中美双方分歧难以调和 D、美国秉持了冷战思维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义学是给与士人免费入学,甚至帮助他们解决食宿问题的一种具有慈善性质的教育机构。义学含有推广教化与以富资贫两方面的理想,并以义庄和义田作为经济基础,使得教化能普及更多的民众。自北宋以来,义学常以应举为教学目标,不过对德行也很重视。南宋义学的教学出现举业与讲学并存的情形。举业在科举发展的环境下维持不辍,而理学家在义学中讲论德性知识的探求与实践,则使得士人即使举业无成,或无意于举业,也无碍于进入义学来接受教育,而将所学用于待人处世之上,于是义学所发挥普及教育的作用更为扩大。
——摘编自梁庚尧《宋代的义学》
材料二 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化,制定了积极的民族文教政策。府、州、县学针对科举考试的教学内容很难为知识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子弟所接受。于是,设立一种新的面向大众的启蒙教育机构成为时代之所需,义学正是由于其自身特点与时代需求相适应而得到大力推广。
下图为清代贵州义学发展趋势图(单位:所)。
贵州义学发展趋势图
——摘编自许庆如《清代贵州义学的时空分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义学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贵州义学的发展趋势及意义。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凭借自己的国际优势地位,于1810年实行了金本位制,伦敦很早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市场和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白银大量增产,银价猛跌,资本主义国家为稳定币值,德国、丹麦、瑞典、挪威、荷兰相继实行金本位制。法、意、比、瑞士原曾缔结拉丁货币同盟,但到1878年也不得不放弃金银复本位制(停铸银币),俄国、日本在1897年实行金本位,美国也终于在1900年颁布金本位制法案。进入二十世纪初,即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形成了金本位制通行的世界货币体系。
——摘编自赵从显《从金本位制到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凭借其拥有压倒西方各国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垄断3/4黄金储备的条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特里芬两难问题”,这导致无论美国的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这一体系的运行带来困难。随着美国逐年国际收支逆差及美元洒向资本主义世界各处的数额不断增大,无论美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贷款,或成立“黄金总库”、搞互惠借款,都不能解脱美元窘境。到1971年底,工业生产还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而从1971年二季度起,美国对外贸易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入超,更严重地震撼美元信用。同年,美国关闭黄金兑换窗口,这样,美元信用就难以维持了。
——摘编自张云《金融危机、美元危机与世界货币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初形成金本位制通行的世界货币体系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信用难以维持的原因。说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变化给中国外汇储备的启示。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当时的“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如果说汉唐统一的是农耕地区,那么元朝统一的便是农牧两区。从此,女真人的金国、党项人的西夏、契丹人的西辽、藏族人的吐蕃、汉民族的南宋全部被蒙古人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古、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元朝建立的意义,在于从此中国不再只是汉民族的“小中国”,从此中国开始变为一个多民族的“大中国”。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二 辛亥革命终结了王朝的历史并开启民族国家的构建,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构建进入实践阶段,并与中华现代国家的构建相伴而行。一方面,为了适应民族国家体制对社会身份的要求,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对人口的社会身份进行了改造,将臣民转化为国民……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决策层便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加突出中华民族,并且将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皆围绕中华民族来加以论述。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本身与国家的直接而有机的结合,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发展的未来目标直接等同,所以,国家发展目标可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加以表述,并且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建设及塑造来实现。
——摘编自周平《中华民族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大中国”时代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法律上是如何将“臣民转化为国民”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内涵。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大冲击是导致东亚各国历史发展格局转变的决定因素,但是各个国家转变的方式、速度、成效是大不相同的。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在西方冲击下经历三种不同的命运,正好代表三条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印度丧失独立而沦为殖民地;日本成功地克服殖民地化危机发展成为独立工业国;中国则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扭曲发展道路。这不同的遭遇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应对外来的挑战有多种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既取决于外来挑战的性质、特征和强度,更要取决于被挑战的主体本身内在结构的牢固性、发展水平和应对外来挑战的手段与能力等等。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现代化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典型国家围绕“现代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