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豪洋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叙事有时也可被人称为“序事”,即对事件的有目的与合理性的安排和释读。虽然这与从西方介绍进来的叙事意念不完全相同,但任何叙事活动都与“事”有关,叙事也是对事件关系的一种认知,这是不容否认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具体分析这一问题。《雷雨》中有一个情节:周冲从花园来到客厅,呼唤四凤未果,又从侧门走出了客厅,与此同时四凤从屏风后走出来。周冲寻找四凤,这是周冲的个人行为,它由一系列“所行的事”构成——周冲从花园走到客厅,一边走一边呼唤四凤的名字,并不时四处探望,如此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周冲在寻找四凤。可是,周冲寻找四凤找到没有呢?随着周冲走出客厅和四凤从屏风后走出来,说明四凤不想见他。周冲的行动与四凤的行动,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仅靠他们各自的独立行动还无法表达更完整的叙事意图。只有把周冲的行动与四凤的行动链接到一起,才能在这两种行动的对话关系中把最终的叙事意图完整地呈现出来——因为从屏风后面走出来的不一定是四凤,还可能是周萍或蘩漪等什么人,如果那样的话,叙事意图表达就将向另外的方向发展了,而与四凤不想见周冲没有什么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在戏剧性叙事活动中,事与事的链接关系是叙事意图表达的主要依托,这是“序事”与叙事在中国古代可以通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亚里士多德的话语体系中,“所行的事”就是指人的行动,人的行动都与“事”有直接关系。为了方便探讨,我们以“行事”的意念来指称“所行的事”。电影符号学家所探讨的影像符号的叙事意义,主要着眼于影像符号的词汇性意义怎样构成,行事意念探讨的是怎样“使用”这些“词汇”去表达更确实的叙事意图。虽然它们都以影像的姿态呈现,但探索意向侧重点有所不同。就人物的行事活动关系而言,任何行事活动都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目的性。不管是周冲的行动还是四凤的行动,它们都属于一个行动主体的有目的、合理的行动。而周冲行动与四凤行动的链接也是有目的、合理的。只不过前者受必然性支配——一个人的行动目的可以由多种行为来表达,但只要参与到这一行动目的表达中来,就要与这一行动目的相符,与该行动目的不符的其他行为不能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而后者受可能性支配——周冲的行动与四凤的行动链接是可能的,除此之外,周冲行动与其他什么人的行动链接也是可能的。一般的戏剧、影视作品的叙事意义,都可以从这两个层面着手进行分析,即人物本身的行动目的是什么,以及在不同人物行动关系中体现的叙事意图是什么。虽然它们都属于用行事的方式呈现叙事意图,但其叙事意图表达的路径并不完全相同。在这样的思考中我们看到:所谓必然性行事,大多是指每一个人为实现自身行动意图而展开的叙事行为;所谓可能性行事,大多是指为实现在不同人物行动链接中体现的叙事意图而展开的叙事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必然性行事主要是在为可能性行事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叙事意图主要是从可能性行事活动中被圈定、被最终确型的。

    如果说在小说等用言语述说方式建构的叙事作品中,从人物行事关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视角去探视人物行事活动的叙事意义,有时还显得没有那么必要。因为叙述人可以“用自己的口吻”把叙事意图直接表述出来,可以把一部分描写的“事件”用“说明”的话语去直接叙述,因而为不同人物行事活动提供链接条件的需求并不十分强烈。那么,在戏剧、影视作品中,由于没有叙述人用自己的口吻直接表达叙事意图的话语条件,一切都是“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的,此时,“事件”构成的单元及其与整体事件的关系,就被放大、凸显了出来。在戏剧性叙事活动中,有些人物行事活动仅从叙事主题、叙事的最终意义表达上审视,可能没有什么必要;但从链接故事情节、让许多事“联系得上”的角度审视却不可或缺。有时恰恰是在二者的分立中,才让戏剧、影视活动充满了叙事的张力。

    (摘编自袁国兴《论“行事”的叙事意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冲呼唤四凤的名字等一系列行动无法体现出叙事意图,只有将他的行动与四凤的行动链接到一起,才能表达出四凤不想见周冲这一完整的叙事意图。 B、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序事”与叙事可以通用,这主要是因为在叙事活动中,叙事意图主要通过事与事的链接来表达。 C、表现人物行动目的的行为是多样的,但都必须围绕这一目的来展现,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人物行为不能参与到行事活动中来。 D、用言语述说方式建构的叙事作品可以将叙事意图及事件用话语直接表述出来,无需去探究人物行事活动的关系和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将屏风后的人换成周萍等其他人,那么相应的,叙事意图也会发生变化。 B、人的行动与“事”有直接关系,因此任何行事活动都要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目的性。 C、在戏剧、影视活动中,有些看似没必要的人物行事活动实际上起到链接情节的重要作用。 D、文章以《雷雨》中的情节为例,对相关问题进行阐释,使复杂的问题更加易于理解。
    (3)、下列关于必然性行事与可能性行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影视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行动为必然性行事,次要人物的行动为可能性行事。 B、必然性行事与可能性行事在呈现叙事意图的方式及表达路径上存在差异。 C、人物行动之间的链接有多种可能,链接的人物不同,呈现的叙事意图可能也会不同。 D、必然性行事一定会引起可能性行事的发生;可能性行事活动决定了最终的叙事意图。
    (4)、对于戏剧、影视作品来说,从人物行事关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视角去探视人物行事活动的叙事意义有何必要性?
    (5)、戏剧《雷雨》第二幕中有一个情节:鲁大海到周家和周朴园谈判,与周朴园面向而立,之后周萍出场,在周朴园的示意下站到周朴园身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情节所呈现的叙事意图。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赴远

    张建春

    眼前黑得很,续和躺在冰冷的床板上,周身疼痛。疼是从骨头里传来的,拉扯着血疼、肉疼、筋疼,似乎身上的每一寸皮肤都疼。

    或许正因为这疼,续和才知道自己还活着,活在牢房里。

    续和咬了下自己的舌尖,用力咬,咬出了血来,依然不疼,此处的疼被大疼掩盖住了。续和忍不住呻吟了几声,但随即咬紧牙关,将铺天盖地的疼吞咽了下去。

    疼是刑具和掌控刑具的人留下的。续和记得清楚,在沉默中,他经历了滔天的痛苦。用刑是从昨天晚上开始的,在一次次昏厥又一次次被水浸醒后,续和说了唯一的一句话:“天亮了。”

    大刑一夜,把天都疼亮了。施刑的人在愣怔中放下了鞭子,续和像破被絮一样被扔进了不辨昼夜的牢房。

    破被絮是没人问的,续和在牢房里感到孤寂,漫天的孤寂。续和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得出的结论是没留下任何破绽。续和是在庐西小城名为“掠影书店”的暗房里,销毁了所有文件和同志们留下的蛛丝马迹后,泡了一杯绿茶,小口地啜饮着,坦然被捕的。

    被捕、坐牢,续和经历过不止一次,加上这一次,三次了。第一次侥幸逃脱,第二次在受尽酷刑后,被同志们营救出了。现在,竟然又一次落入敌手。续和苦笑了一声,苦笑声不大,却震落了牢房顶的蛛尘。

    续和恢复得快,一算时间,踏进牢房二十天了。二十天里除了一次用刑审问,再也没人过问。敌人忘了吗?续和心里想。

    续和的身份早暴露了,是挂了号的。一名共产党的要员,被逮住了,许多人弹冠相庆,庆功会都开了好几次。

    敌人认定续和是不会开口的。如若他会开口,第一次、第二次被逮住时,还不“竹筒倒豆子”?

    孤寂是难熬的,比疼痛还痛苦。续和心里有数——一场心理战开始了,就看谁熬得过谁吧!

    敌人沉不住气了。第二十一天,敌人从牢房门的窗口扔进了一沓白纸,还有一支笔。

    续和明白,这是让他写呢。续和的笔头子好着呢,曾化名写过小说、散文、诗歌,当然都是宣传革命的。

    纸和笔对续和充满了诱惑,他拿起了。续和喜欢文字,他有过打算,革命成功了做一名作家。写什么呢?写信吧,给母亲写,给妻子写。

    时间有的是,信写得长。写给母亲的信内容多是问安,回忆些小时的事。写给妻子的信柔和。续和爱妻子,妻子也深爱续和。

    牢房里的信是没私密性的,如发在报纸上的文章,谁愿看谁就瞅上几眼。敌人是会研究的,是要在字里行间探索秘密的。

    续和写信上瘾了,天天写,跟母亲和妻子就有那么多的话。好几年没见母亲和妻子了,憋了一肚子的话,自然话多。

    写多了,续和又有了想法——给信编了号,比如“与妻信十五”“与母亲信十六”等。在写“与母亲信二十”后,续和意外地收到了母亲的回信。

    无疑这是敌人的一种策略。

    收到母亲的回信,续和就像过节。续和从母亲娟秀的字迹上,闻到了母亲的体味,也看到了母亲心疼的颤抖——信上有泪渍,洇染在字里行间。

    妻子的信也来了。妻子的信告诉续和,母亲是如何变卖家产,四处打点,在营救他。续和突然狂躁起来——营救得了吗?

    难得有一天,续和没给母亲写信,他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给妻子写信,写来写去,就围绕着两个字:赴远。续和告诉妻子,他要赴远方去,意已决,停止无意义的营救。

    第二天,续和又正常了。先是给母亲写信,大约是写到童年的趣事,竟呵呵地笑了起来。续和家是庐西大户,他在家可是四少爷呢。续和不做少爷,做革命者,是续和家天大的事,唯母亲默许。续和爱母亲,敬重母亲。

    妻子来信了,告诉了续和家中发生的事——五弟生了个儿子,哭声很是嘹亮。续和高兴,但又遗憾,妻子怎不写他们的儿子?可能妻子认为续和不配为父亲——儿子出生后,续和仅见过一面。

    续和打破常规,给未见过面的侄子写信。想了半天,不知侄子的名字,抬头如何写?最终决定,写“赴远吾侄”。信洋洋洒洒,可这信侄子能看懂,估计得是十年后的事了。十年后是什么样的世界?续和有所向往,就把这向往写进去了。

    写给侄子的信没有编号。

    一沓纸写完了,给母亲、妻子的信编号到了八十五号,续和在牢里已度过了一百零五天。

    是春天了,敌人决定下毒手。

    “赴远”的一天到了。续和整整衣襟,迈着大步走向刑场。到了刑场,续和忽觉心中略有欠缺,便招手,对行刑的人说:“纸笔。”

    行刑的人有些迟疑,有人摸了摸口袋,掏出烟盒。烟盒里尚有一根烟,他点着了,将空烟盒递给续和。

    续和展平烟盒写下:“教育吾儿,继承我志;勿告母亲,代我收尸。”想了想,又添上一行字:“与妻信之八十六。”

    枪声响了,血汩汩地流。正是红花开时,花一路向前开,流动着赴远。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续和受刑一夜,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却始终不肯透露任何信息,施刑的人都怔怔然,对其感到敬佩。 B、敌人在发现用刑无法使续和屈服后,开始打心理战,二十天不闻不问,是为了让续和在孤寂中崩溃。 C、续和敬爱、心疼母亲,他不愿意母亲为营救他而四处奔波;他在绝笔信中交代妻子不要将他的死讯告诉母亲。 D、妻子没有在信中写他们的儿子,续和猜测其原因是妻子认为他不配为父亲,体现出续和对妻儿的愧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段极力刻画续和疼痛的感受,既对续和这一人物形象起到塑造作用,又反映出敌人手段的残忍。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主要从续和的视角展开叙事,对续和的心理进行了大量描写,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C、小说详写了续和被捕的过程及被捕后在狱中的情况,对被捕的起因则一笔带过,详略安排得当,重点突出。 D、本文段落大多较为短小,甚至一句一段,这种叙事方式有利于加快叙事节奏,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
    (3)、小说标题“赴远”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续和的身上体现出强烈的革命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革命精神的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 , 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风俗皆已敦厚。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维其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风俗岂尽敦厚?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节选自韩愈《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材料二:

    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不炫能,不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材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

    (节选自柳宗元《梓人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而周公以圣A人之B才C凭叔父之D亲E其所辅F理承G化之功H又尽章I章如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同一类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的“徒”意思不同。 B、如,像,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如”意思不同。 C、宜,应该,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宜”意思相同。 D、矜,夸耀,与《促织》中“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的“矜”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当初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没有人的才智和功绩能够超过周公,但是周公仍然保持着求贤若渴的态度,唯恐辜负周成王的心意。 B、韩愈连用多个问句,犀利地进行反问,指出当朝宰相虽居辅相之位,却未能尽到宰相之责,发人深省的同时隐含不满之意。 C、一郡有郡守,一个地方有邑宰,同时有辅佐他们的官员,往下又有小吏、乡官、版尹等分管不同的工作,各级官员应各司其职。 D、材料一将宰相与周公作对比,在正反论证中深化了说理;材料二运用比喻,将宰相比作木工,形象地阐释了为相之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

    ②日与天下之英材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5)、韩愈和柳宗元对宰相如何辅政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送钱婺州纯老

    苏辙

    桃花汴水半河流,已作南行第一舟。

    倦报朝中言啧乱,喜闻淮上橹咿呦。

    平时答策词无枉,此去为邦学更优。

    自古东阳足贤守,请君重赋沈公楼。

    【注】①纯老:钱藻,字纯老(一作醇老),神宗熙宁三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守婺州。②沈公:沈约,曾任东阳郡太守,建军台玄畅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落英缤纷、半洒河面的场景,“桃花”点明了时节;下句“第一舟”说明友人启程时间之早。 B、颔联将“朝中”与“淮上”进行对比,表达诗人对朝中事务的厌倦,以及对能沉醉于淮水之上摇橹之声的欣喜之情。 C、颈联对句劝慰友人,此次虽被外放为官,但与在朝中时相比,学识一定能够得到提升,态度积极而不愤懑。 D、尾联运用沈约任太守时建玄畅楼的典故,寄予了诗人希望友人在新任上能够以贤德为政,追比沈约的期许。
    (2)、有人评价这首诗“隐有讥讽之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诸侯以割地换取安稳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会使秦的侵犯更加厉害,其原因是“”。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主行赏施罚必须允当,不能凭一时冲动的两句是“”。
    (3)、汤显祖《游园(皂罗袍)》中,化用了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是冬天珍贵的馈赠。北京的卧佛寺蜡梅树极多,刚开花的时候,只展开两三片花瓣,后来变成七八片,越开越多,越开越密,越开越盛,越开越艳,一簇簇挤在枝条上绽放,压弯了枝头;冰心玉骨,润泽透明,在冰雪的映衬下,像是一片片落地的云霞。难怪诗人感叹:“____。”

    不错,梅花不及芙蓉清幽、玫瑰艳丽,也没有月季的芳菲与牡丹的华贵。可是,它“____”,风骨何等坚毅;“____”,气节多么高贵;无论百花的艳羡也好,漫天的风雪也罢,都不妨碍它将大爱撒遍人间,“____”,这又是多么纯洁的情怀?难怪梅花历来为人们所钟爱,它已经成了一种品格的象征,一种精神的隐喻。

    (1)、将下面编号的诗句依次填入文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②冰骨清寒瘦一枝

    ③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④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

    A、③①②④ B、①②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2)、请赏析文中加点词“一簇簇”“一片片”的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长时间盯着某个字看或者重复写某个字,就会突然觉得这个字变得十分陌生,其实,这是一种被称为“语义饱和”的心理现象。当你对一个字进行持续的注视或者反复的读写,你的大脑会因为过度刺激而开始“疲劳”。    ①     , 它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只是在汉字这种象形文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有研究发现,对于一些中性情感的字词,最容易发生语义饱和的情况;最不易发生语义饱和的,    ②    。这可能是因为不同情绪的字词对人的意义不同。中性的字词对人来说没有很深刻的意义,而消极的词汇可能会起到警告的作用,为了自我保护,大脑会尽量避免语义饱和。

    “语义饱和”这个心理现象实际上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常见误区。许多人误以为通过不断的重复和抄写能够更牢固地记住知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长时间的机械性重复,不仅无法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③     , 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和记忆力。应对这种疲劳现象的方法和解决之道是合理的休息与放松。当我们发现某个词汇或概念开始感到模糊时,这便是大脑发出的休息信号。此时,若能给大脑一段短暂的休息时间,便能帮助其恢复活力,从而提升后续的学习效率。

    (1)、下列各句中的“只是”与文中加点的“只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不用紧张,我只是想问你几个问题。 B、大家问他有什么好消息,他只是笑,却不回答。 C、我本以为这本书会很有趣,但它只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官书。 D、这个地方非常适合露营,只是今天天气不太好。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宽容的表达与交流的舞台,但也有人肆意在网络上宣泄情绪,站队骂架,语言暴力,严重影响了网络环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