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胭脂由“燕支”化名而来,后既是颜色也是女子梳妆用品;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石绿等,红色则有桃红、洋红、珊瑚红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然而,时至今日,物名与色名如何对应仍旧是一个难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认为,人类越来越依赖语言文字表述自然的色彩,“自然的色彩”似乎离开文字和数字变得难以描述,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青”和“蓝”到底是什么关系,他通过蓼蓝染色的实验来求证,并由《楚辞》《唐宋诗词》《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描述建立起物名和色名之间相关的色彩谱系,为人们探讨物名和色名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中国各个朝代的“流行色”各不相同,这实际也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例如,唐代服饰制度的“礼常分制”是服色自由的前提。唐代的开放是完全建立在礼制基础之上的,但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女性服饰似乎没有色彩的禁忌,她们可以穿着任何她们想穿的颜色。而盛唐的安定统一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文化的“世俗化”提供了厚实的土壤。“礼常分制”造就了唐代女性日常服色的“随所好尚”,服色中极具审美时代特征的“红绿”配色才得以应运而生。“唐代整体开放的风气下,美的概念更加生动和宽泛,服饰中红绿配色不仅展现了外观形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唐代文化高度的包容。所以并不是一味追求高高在上的雅致。”北京联合大学讲师曲音评价。

    中国传统色彩在配色和合色方面也有着独特之处,如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通过晕色、两色晕、三色晕呈现色彩的浓淡及色阶的不同,形成了色彩的立体生动的效果;在建筑方面,从盛唐到北宋,逐渐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彩画类型;清朝中期三部《布经》在染料搭配和使用方面也出现固定组合模式。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

    材料二:在《红楼梦》作品中,作者在对众多主题服饰色彩的选择及搭配方式等细节描写过程中,色彩基调主要是红色和绿色,再搭配其他辅助配套色彩,总结出了一系列诸如“桃红柳绿”“怡红快绿”等主题色的搭配方法,并赋予它们传统的个性意义。如“红”色在传统社会习惯中代表吉祥喜庆。在《红楼梦》中作者就让主人公贾宝玉的周围充满了以红色为主的色彩气氛,如贾宝玉小时候住的地方叫“绛芸轩”,在大观园住在“怡红院”,又被人称作“绛洞花主”“怡红公子”,身上常穿着红色的衣服等等。贾宝玉是贾府地位最显贵的贵戚公子,他常着穿的是红纱服、红袍等,这一点很符合他尊贵显赫的人物设定,同时也无形中暗示这个家族希望他继承、振兴家业发展的那一份殷切。又如“绿”色在《红楼梦》中则是女主人公林黛玉的色彩符号,在她的周围到处都会围绕着一种绿色的色彩氛围,如在她自己的名字中就已经包含了一个“黛”字,“黛”字是用来画眉的青绿色墨,她有一个雅号“潇湘妃子”,住在“潇湘馆”,其中有千竿翠竹遮映,还有松影参差、苔痕浓淡等等。红色和绿色尽管是互补色,但二者相互间所形成的色相反差却也最大,无形中也暗喻了宝玉与黛玉凄凉的人生境遇。作者想把这两种颜色协调统一起来,进而将两个人协调统一起来,这或许寄托了作者对宝黛二人爱情的一些美好期待和祝愿。

    (摘编自赵林《浅析〈红楼梦〉中传统服饰色彩的审美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自然生发的中国传统“五色观”起源于《周礼》,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属于整体思维系统。 B、从纺织、建筑、染料等方面体现出的配色和合色方面的独特之处,可见中国传统色彩的东方智慧。 C、唐代服饰制度的“礼常分制”使唐代的女性服饰没有任何色彩的禁忌,可以“随所好尚”,红绿配色应运而生。 D、红、绿色分别作为宝、黛的色彩符号,既暗示了他们的人生际遇,也寄托了作者对二人爱情的美好祝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日解决物名和色名对应的难题,不仅可以运用实验求证法,而且也可以借助一些文学作品的描述。 B、唐代的服饰色彩纷繁艳丽,宋代的服饰色彩清新典雅,服饰色彩的不同也从侧面反映时代的变迁。 C、“黛”是画眉的一种矿物,后指青绿色,《红楼梦》以“黛”为人物命名,反映了独特的审美表达和中华文化的浪漫。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红绿配色,并且都通过举例论证红绿配色与当时社会制度的关系,使文章客观真实,有说服力。
    (3)、结合材料一第一段的具体阐释,概括中国传统色彩蕴含的东方智慧。
    (4)、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外貌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秦岭记(节选)

    贾平凹

    牛站在崄畔,伸嘴去吃酸枣刺。人吃辣椒图辣哩,牛吃枣刺图扎哩,酸枣刺是牛的调料。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一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去,有什么技术含量,棉花用手撕着也能撕蓬松!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吹得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儿子是个笨家伙,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砍刀、钢钎、撬杠以及解板的长锯,锥子夹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①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么!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是打了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大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就骂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别上了那些人的当。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嘴里嘟嘟囔囔,像个走扇子门。

    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就是还响,也节奏大乱。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峪里别村的那些同学也都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

    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在第四年里,一件都没卖出,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张铁匠问:做铁叉干啥?儿子说:在河滩淤泥里叉鳖呀。现在一只鳖在城里卖五十元,在镇街饭馆里也卖十几元。游客要是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叉上叉不上,按时间收费,一小时四十元。张铁匠说:还有这事?他就打造起了铁叉。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拿货。不久,儿子又订新货了:你打钉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告诉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长廊,全用木头,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他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要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安?啐?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在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要打人呀,儿子忙喊:爹,爹!张铁匠并没有去打合伙人,②一脚却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嗞嗞冒烟,他老牛一样的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牛吃酸枣刺、狗卧在门道里啃骨头的环境描写开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出石坡村的乡土气息。 B、“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阴郁的环境不仅触发了张铁匠内心的郁闷,也导致他“突然就不打了”。 C、文中在开篇和结尾处,两次写到“唢呐”,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形成前后照应,使文章行文结构严谨。 D、小说的结尾写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的事,表现出他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在感伤的氛围中引发读者的思考。
    (2)、文章两处画线句子表现出张铁匠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文中铁匠铺的敲打声和弹棉花店的嗡嗡响一直相伴,但声音的长短却有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从太宗征高丽,诏道宗与李勣为前锋,及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议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勣大然其议。乃率骁勇数百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勣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赐以御膳。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 , 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九》)

    材料二:上欲自征高丽,褚遂良上疏,以为:“天下譬犹一身:两京,心腹也;州县,四支也;四夷,身外之物也。高丽罪大,诚当致讨,但命二、三猛将将四五万众,仗陛下威灵,取之如反掌耳。今太子新立,年尚幼稚,自馀藩屏,陛下所知,一旦弃金汤之全,逾辽海之险,以天下之君,轻行远举,皆愚臣之所甚忧也。”上不听。时群臣多谏征高丽者,上曰:“八尧、九舜,不能冬种;野夫、童子,春种而生,得时故也。夫天有其时,人有其功。盖苏文陵上虐下,民延颈待救,此正高丽可亡之时也。议者纷纭,但不见此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注释】①轼蛙:越王勾践将伐吴,将士斗志不足,恰好勾践的车下有一只青蛙“怒目而视”,于是勾践命令停车,行“轼礼”,军士勇气大振。②盖苏文:高丽国末期极具争议的铁腕军事独裁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若克A胜B不足C为武D倘E不胜F翻G为所笑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府库,国家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与“籍吏民,封府库”的“府库”意思相同。 B、万乘,指代帝王,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与“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神器”用法相同。 C、济,文中为渡河、过河之意,与成语“济世安民”“同舟共济”中的“济”意思相同。 D、殆,文中为懈怠之意,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欲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上奏劝谏,太宗虽未听从其谏言,但很赏识他。 B、王道宗和李勣随从太宗征讨高丽,二人合击大败高丽,道宗因战伤脚,太宗亲自为他治疗。 C、《帝范》中列举勾践和徐偃的事例,强调了重视国家战备和加强军事训练的重要性。 D、褚遂良对太宗轻易远行、征伐高丽深感担忧;面对褚遂良提出的建议,太宗并没有听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

    ②盖苏文陵上虐下,民延颈待救,此正高丽可亡之时也。

    (5)、针对太宗亲征高丽一事,尉迟敬德和褚遂良的劝谏内容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岁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澹,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 , 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释】的(dì):鲜明,常用来描写花色。这里指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间,生动地写出了微风中人们欢笑乘凉的美景,营造出热闹欢腾的意境。 B、颔联“绿净”写池塘平静澄碧,与“澹”呼应;菊香幽幽传来,与“风”呼应。构思精巧。 C、颈联对仗工整,携幼寻花、乘船而游的生活场景,洋溢着自由自在、温馨和乐的气氛。 D、全诗运用白描手法,语言平实、含蓄凝练,“景”“事”“情”和谐一致,耐人寻味。
    (2)、诗人“延缘久未已”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读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时,对魏征劝谏太宗“十思”中的“”有了深刻的领悟。
    (2)、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燕国“”,招来大祸;齐国“”,最终灭亡。
    (3)、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均有写到“船”的意象的诗句,分别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日前,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了视频生成新模型Sora的多部作品:鲨鱼群在高楼大厦间游弋、猛犸象在林海雪原上奔驰……画质流畅、细节精良、①____的影像并非出自摄影棚,有网友感慨,Sora让“现实已经不存在了”。

    在人工智能建构的世界中,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日渐模糊,甚至正在被技术消解,Sora究竟是“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 , 未来尚需时间检验,我们既得对新生事物给予足够的包容,也必须在②____的技术进步中“系好安全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戒慎恐惧,这不是“懦夫的胆怯”,而是“智者的谦卑”。

    (1)、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②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一个人习惯频繁地摄入高糖食物后,每次总是要吃更多更甜的食物,才能获得跟之前一样的满足感。事实上,糖瘾难戒① , 而是因为糖瘾本质上是一种神经紊乱。

    高糖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激活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多巴胺的释放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或奖赏的效果。当我们吃糖时,大脑会想起上次吃糖时那种甜甜的味道,② , 并期待下次继续这样做。

    长此以往,我们吃同样的糖,③ , 需要吃更多的糖来获得相同的感受。这就是“多巴胺抵抗”。所以,仅靠意志力控制自己不吃糖,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作用,但很难长期坚持,这就是戒糖比较难的原因。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4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秦岭记》(节选)中石坡村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对“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