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市长郡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1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国统一获得实现,功不可没……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整整四百年的大分裂局面。”这段话描述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 2.  《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材料中的“朕”在位期间,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3.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
    A、注重门第家世 B、取士方式多样 C、关注道德品质 D、公开公平竞争
  • 4. 唐诗有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这反映出唐代( )
    A、商品贸易繁荣 B、民族交融加强 C、中外交流频繁 D、民族政权并立
  • 5. 《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指的是(    )
    A、黄巾起义 B、八王之乱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 6. 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 7. 《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农业发展 B、手工业兴盛 C、商业繁荣 D、科技领先
  • 8.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中书肆盛行,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材料强调了印刷术(  )
    A、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 B、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
    C、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便利了书籍的大量存留
  • 9. 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 10.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这个“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皇帝权力 B、限制丞相权力 C、巩固边疆地区 D、扩大地方权力
  • 11. 郑和船队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与进步。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开创了远洋航行的先河 B、促进了国家间的友好交往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增强了明王朝的经济实力
  • 12. 明朝中后期开始广泛流行的小说中,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西方民主国家的渗透 B、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 13. 某历史论文提到了“1662 年”“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等信息。据此判断该论文重点研究的人物是(   )
    A、郑成功 B、文天祥 C、戚继光 D、忽必烈
  • 14.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表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澶渊之盟

    金和南宋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

    厂卫机构的设立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1684年设台湾府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D

    乾隆帝设伊犁将军

    加强了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A、A B、B C、C D、D
  • 15.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是逆转”,其中对“逆转”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积极开明的对外交往 B、关闭口岸,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C、抵御侵略与有限的对外交往相交织 D、对外侵略,掠夺大量财富
  • 16.  如图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 材料中“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说明“第二帝国”在经济格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二帝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何创新?(列举两例得)与“第一、二帝国”相比,“第三帝国”在中央官制方面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 18.  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生产工具的创新与发明 
     
    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

    材料三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生产工具的名称。
    (2)、 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两点)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答两点)
  • 19.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中图1,指出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图2中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今西藏和东南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3)、材料二中的绘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体现了中央政府怎样的边疆治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历史意义。
  • 2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改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

    材料二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材料三宋代的纸币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币货币。……这对货物和服务的买卖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高效的、有利可图的和方便的发明。 

    ——[德]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 写出材料一中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各举一例典型史实说明唐朝文化“大出大进”的特点。
    (3)、 材料三中“世界历史上首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使用的纸币货币”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纸币使用的积极意义。在当今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