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0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汉初各诸侯国文士活跃,文化尚有地域差异,南方淮南一带长于辞赋,北方河间一带则重在经术。汉武帝中期以后,原本游说于诸侯国的文士汇聚长安,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史学见称,董仲舒、公孙弘等则以经术显贵,他们共同造就了关中文化的辉煌。西汉学术文化的变迁反映了( )
    A、国家统一安定 B、中央集权加强 C、思想文化繁荣 D、官方垄断学术
  • 2. 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后,为获得在人口和文化上占优势的汉族认可,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 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 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加以继承之。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实质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 B、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崇拜 C、为国家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 D、彻底改变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 3. 北宋统一后,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 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 直至二十六路。路之下,设有州、县,与州平级并存的有府、军、监等机构,在路、州还增 设了“监司”、“通判”等职。北宋的做法( )
    A、使得各级机构职责混乱 B、践行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导致权力结构利弊并存 D、加速了地方权力的失衡
  • 4. 下表为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据表格可知,苏杭地区(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工场主和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B、土地买卖现象异常严重 C、传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D、经济结构从量变到质变
  • 5. 下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 年 6 月 23 日)刊发的《小英雄歌》,对图片 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说明学习西方深入制度层面 B、反映了从帝制到共和的变化 C、表达出作者对新政寄予厚望 D、折射出新旧并存的时代风貌
  • 6. 形成于 1952-1954 年间的“和平统一战线政策”,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特点是通 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 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对“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新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政策 B、是应对美苏威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C、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实践 D、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周边环境
  • 7. 古埃及的建筑物如陵墓、神庙、祭庙等都具有雄伟、宏大、壮丽等特点,就其规模和造型而 言,是古代世界其他民族无可比拟的;埃及还围绕尼罗河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灌溉网络。据此 可知,古埃及( )
    A、中央集权具有强大优势 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 D、对世界文明影响巨大
  • 8. “这里是奥斯曼帝国的艺术和文化中心,也是全球商人云集的商贸之城,更是帝国的政治中 心所在。不过,它代表的不再是希腊正教的拜占庭文明,而是土耳其人的伊斯兰文明。”这 里是( )
    A、巴格达 B、伊斯坦布尔 C、巴比伦 D、安条克
  • 9. 从公元 1000 年至公元 1533 年,库斯科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辉煌壮丽的古 建筑至今遗迹犹存,古代库斯科城的中心是“瓦卡依·帕塔”广场,历代王宫就集中在广场 周围,建筑物有石砌的宫殿府衙,等级森严,贵贱有别。库斯科城见证了( )
    A、阿兹特克文明的辉煌 B、桑给巴尔的繁荣富强 C、印加文明的发展兴盛 D、玛雅文明的骤然消亡
  • 10. 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 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 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这种观念( )
    A、导致欧洲人国家观念淡薄 B、说明了教权高于王权 C、表明基督教控制世俗生活 D、使欧洲社会等级森严
  • 11. 当时的欧洲,大量肉类需用香料进行保存,而香料的贵重只有黄金可以比拟。在印度价格不 到3杜卡的胡椒,在开罗涨到68杜卡,而到了威尼斯,已经是印度的50倍。此现象可用于说明( )
    A、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 B、西欧发生了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的迫切性 D、欧洲人饮食丰富多元
  • 12. 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 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 罗马教会的体制,没收教产;用拉丁文写的这份论纲,被人们译成德语,争相传播。据此可 知宗教改革( )
    A、表达资产阶级的诉求 B、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致力于稳定社会秩序 D、激发德意志民主意识
  • 13. 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的军事学习德国,海军则学习英国,大学以美国为蓝本,法制采用法 国模式;与此同时,改革也融入大量日本传统、出现了许多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 施,如武士道和神道崇拜等。材料意在说明日本( )
    A、政治民主滞后于经济发展 B、传统与现代矛盾不可调和 C、西化的同时保留自身传统 D、改革为后期发展埋下隐患
  • 14. 以下为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整理到的资料, 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文艺复兴 B、科学革命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 15. 公社委员会存在的 63 天中,先后更换了 28 位主席,有时甚至一天更换两次主席。从公社的 实践来看,主席团主席具有轮流坐庄的性质,并非公社的实际领导人。政府各部门的委员在 实际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政,并无视执行委员会的决定。这说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 )
    A、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B、失去了农民阶级的支持 C、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 16. 【明清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 作物以后,加快了经济作物的商品化过程。在一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 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但因栽种桑棉,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就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 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像花生、烟草乃至甘蔗等,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情况。这样,在人口 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都推广高产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以补救粮食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 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除了随着东北、西北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全国耕地以外, 更重要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扩大了增产途径。传统的 精耕细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 开始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状况:“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而疏于 男子之纵欲”,乃是“圣人之偏”。 

    ——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 17. 【古代世界的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帝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 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 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 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 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 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帝国统治者的国家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斯帝国道路交通网络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 18. 【欧洲的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有着独特的特征,这种独特性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市场中心,还 是一个文化中心。更为独特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具有从未有过的自治性,它不仅拥有独立的 立法权和司法权,而且拥有组织城市管理体系的权力。每个城市都是一个自治的市民社会,各自 制订法律、自行征税、自管司法、自行铸币,甚至根据各自需要结成政治联盟、自行宣战或媾和。 中世纪城市自治的核心表现就在于它有权制订自己的对内对外制度,当时的城市制度主要包括以 保护和促进商业和工业为主体的私法制度和以城市政治制度为主体的公法制度。 

    ——摘编自王国金、张镭《中世纪欧洲城市制度及其法律意义》 

    材料二 下表是英国在不同时期为解决城市问题颁布的法案

    年份

    名称

    内容

    1601

    《济贫法】修正案

    建立了为贫国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

    1848

    《城市公共卫生法》

    解决城市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866

    《城市环境卫生法》

    旨在解决城市环境卫生问题

    1909

    《城市规划法》

    政府开始规划城市的建设

    1945

    《工业分布法》

    旨在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1946

    《新城法》

    解决卫星城市的发展问题

    1949

    《国家公署和乡村通道法》

    政府管理乡村交通工作

    1952

    《城镇发展法》

    关于城镇发展的法律条例

    ——根据【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解决城市问题的特点。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约翰·洛克,1632 年出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一户虔诚的清教徒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 的一名律师和商人。洛克于 1652 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结识了著名科学家波义耳,且在其科技 实验中担任助手。他曾流亡荷兰,参与了辉格党人反对詹姆斯二世的专制统治和复辟天主教的斗 争。1688 年“光荣革命”后回到英国。1690 年他撰写的《政府论》出版,书中提出“理性,也 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能侵害他 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 

    洛克的人生历程折射出欧洲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任选其中一个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