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白沟新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押题预测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0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的榫卯工艺历史悠久,心灵手巧的工匠不用一颗钉子,就能够把木料严丝合缝地衔接在一起,制作出各类精美的家具。下列最有可能较早大量运用卯榫结构的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殷墟遗址 D、二里头遗址
  • 2. 学者对居延汉简28户家庭研究后发现,未见一家有两口壮丁或两兄弟都已婚而仍在同一户的情况。这与商鞅变法确立的“二男分异”政策基本一致。这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宗法制度影响家庭结构 D、小农经济体制逐渐确立
  • 3.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之工,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这里的“物勒工名”( )
    A、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人身自由 B、基本承袭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 C、成为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保证 D、不利于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
  • 4. 如图是辽朝中央北面官运作机制图。金庸创作的《天龙八部》写道:“(皇帝)笑道:‘……封萧峰为楚王,官居南院大王……’……转头向左军将军耶律莫哥道:‘我任你为南院枢密使,佐辅萧大王,勾当军国重事。’”这一描述( )
    A、肯定辽“蕃汉分治” B、阐释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基层治理 C、真实地再现辽朝史 D、对辽国官制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
  • 5. 明人徐渭论及绍兴府会稽县时说:“今按于籍口六万二千有奇,不丁不籍者奚啻三倍之。而一邑之田仅四十余万亩……合计依田而食与依他业别产而食者仅可令十万人不饥耳、此外则不沾寸土者尚十余万人也。”这说明,该地区( )
    A、人地矛盾问题凸显 B、户籍制度趋于崩溃 C、土地兼并程度加剧 D、民众生活水平较高
  • 6.  “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在各占领地区的“讲道理”侧重于政治说教和宗教宣传;19世纪60年代初,以经济劝导为主,要旨劝谕民众进贡、交赋、纳税。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权指导思想的改变 B、时局战局的恶化 C、基层政权建设的巩固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7. 20世纪初,孙中山向国内外筹款的方式主要有:利用自己的声望寻求支持;发行债券向公众募集善款;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善款;创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吸引支持者;发起宣传活动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革命理念以吸引更多的支持者。孙中山的上述活动( )
    A、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 B、体现了民生主义的要求 C、推动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 D、意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 8. 新四军成立初,中共中央强调“保存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到正式开拔后强调“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再到1938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定位为“发展江南(浙、皖南、苏南)闽粤赣游击战争之‘产婆’”。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发展( )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说明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C、依托于对全国抗战形势的研判 D、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 9. 1954年3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在各地开设储蓄代办所,即在机关、企业、学校、部队等单位内,委托其内部财务人员兼办储蓄,以达到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扩充储蓄机构。这一举措( )
    A、有助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 B、有利于积累工业化资金 C、确保了农业合作化的进行 D、推动了国家货币的统一
  • 10. 近年来,为维护海外同胞安全和正当权益,领事保护机制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以安哥拉为例,在当地中国领事馆的支持下,2013年初,七家中国企业联合成立安防协会,共同出资购置车辆并雇请保安,24小时不间断对七家企业开展点对点巡逻,一年间抢劫案下降了90%以上。这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外交( )
    A、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 B、致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C、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D、对区域集团化深度参与
  • 11. 表1

    出处

    史料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以及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便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便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一个人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英]哈蒙德《希腊史》

    “他把国家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赋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根据表1材料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

    A、集体主义是城邦政治的重要原则 B、城邦至上是希腊化世界的共识 C、直接民主破坏了城邦秩序的稳定 D、公民的参政权受到了法律保护
  • 12.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并加冕为英国国王,五年后彻底征服英格兰。1086年8月,威廉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由此在英国形成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威廉的这一做法( )
    A、实现了英国的统一 B、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发展 C、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D、导致了封君封臣制的瓦解
  • 13. 表2为17世纪初成立的某公司投资者情况。

    表2

    国家

    所有投资者人数

    投资总额(单位:盾)

    北尼德兰

    785

    2,023,715

    南尼德兰

    302

    1,418,700

    德国

    38

    137,900

    英国

    3

    6,900

    葡萄牙

    2

    4,800

    据表2推知,该公司( )

    A、主要控制拉美地区 B、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 C、大量掠夺印度资源 D、在北非进行武力扩张
  • 14. 图1为世界城市化阶段演进图。图1中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 )

     图1

    A、政治环境的稳定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城市人口的增长
  • 15. 图2是一幅名为《斯大林与希特勒》的漫画,画面中的英文为“EASTERN FRONTIER”。该漫画主要表明( )

    图2  SOMEONE IS TAKING SOMEONE FOR A WALK

    A、苏德战争的残酷性 B、意识形态对战争局势的影响 C、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拉开
  • 16. 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发展,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强调“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2015年的《巴黎协定》则表述为“本协定的执行将按照不同的国情反映平等以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博弈 B、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C、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成熟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

    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今册书用简,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救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中书合人学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既下,则署而行之”“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奏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从北宋到明清,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主体性的强势地位却遭遇严重冲击,中国文化主体性逐渐迷失。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明发展跌到历史低点。中国农业文明尽显拙态,明显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随着西方文化进化论的广泛传入,中国文化被贴上落后的字眼,整个中国文化被一种迷茫凝重的气氛所笼罩。

    ——摘编自《近代中国文化主体性迷失因由与重塑策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楚。)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培根所开创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想流派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大陆的思想发展,加速了苏格兰民族的苏醒,成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活水源头。早在1561年,苏格兰新教派改革家诺克斯通过长老会向苏格兰国会提交的《规章一书》中,就建议拨出全苏格兰教产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兴办国民教育,当时苏格兰的大学教育甚至比英格兰的牛津、剑桥更有活力。18世纪初,拥有活跃港口经营贸易的苏格兰在合并到相对稳定的“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之时,便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苏格兰这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中涌现出了休谟等诸多思想家,波及法、德、美等国,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摘编自李雪丽《苏格兰启蒙运动概论》

    材料二:宗教是启蒙运动最复杂、最棘手的主题。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对“腐败的宗教”的批判与反思,对“真正的宗教”的启蒙与建构,成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贡献。在休谟看来,与狂热相比,迷信更可恶,带狂热色彩的宗教在发轫之初都比较暴烈,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人的灵魂深处,进而让教士树立起牢固的权威。休谟认为“一切超自然的神奇的传闻特别在无知的野蛮民族为多”,无知与愚昧是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亦是宗教不断变质与败坏的认识根源,斯密在休谟的基础上指出,“科学是对于狂妄及迷信之毒的大消毒剂”。当时苏格兰的牧师们“经常被发现乐于培育和鼓励这些败坏的观念”,罗伯逊的看法也如出一辙,他认为“宗教的牧师们就成为迷信和崇拜的对象”。

    ——摘编自项松林《苏格兰启蒙运动与宗教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批判“腐败的宗教”的表现,并指出其构建“真正的宗教”的方式。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之间关系的认识。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蔗糖在汉代称“石蜜”,中国古代的“西极石蜜”和“西国石蜜”以至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e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e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美林《糖史》

    史料二: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饬,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材料二: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徒在他们占领区域内引种甘蔗、提炼蔗糖。

    公元10世纪,埃及人最先发展出传至后世的蔗糖精炼工艺。13世纪,欧洲人在东征的过程中,学会了甘蔗种植和蔗糖提炼技术。

    在13世纪以后的500年里,糖在欧洲作为药物的用量几乎和其他用途的用量一样多,除了药用之外,还被用作装饰品、香料和防腐剂。

    16世纪后,以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为中介,甘蔗被移植至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岛屿上,都密密麻麻地种植了甘蔗。

    17世纪的英国,来自亚洲的茶叶和加勒比海的蔗糖完美邂逅,红茶和糖在英国人的杯子里相遇,引领了此后几百年的社会风尚。

    21世纪以来,中国、巴西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蔗糖的主要国家。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分别探究蔗糖生产的历史并阐述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生产与传播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