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0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 1. 右图排列出了南北朝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朝代顺序,其中与①处王朝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罢黜百家,兴办太学 B、南下灭陈,统一全国 C、政权频繁更迭,动荡不安 D、前期繁盛,后期藩镇割据
  • 2. 以下关于赵州桥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 B、这座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C、由隋朝李春设计 D、七百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 3. 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以此来命名。以下采用这一命名方式的有( )

    ①文景之治    ②光武中兴    ③贞观之治    ④开元盛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4. 某同学利用右图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北魏加强专制统治 D、唐朝完善中央官制
  • 5. 右图是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七名男乐俑盘坐平台四周,分别执笛、箜篌、琵琶、拍板、排箫、笙等胡汉乐器演奏:中间的女舞俑表演舞蹈。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有(    )

    ①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②唐朝的农业兴盛 ③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④唐朝艺术繁荣,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华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反映出(    )
    A、繁荣的唐朝经济 B、民族的交往交融 C、频繁的对外交往 D、多彩的文学艺术
  • 7. 下列医学成果属于唐朝的是(    )

    ①《唐本草》 ②《伤寒杂病论》 ③《本草纲目》 ④《千金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 如右图文物出土于唐朝的墓葬,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国家统一 B、科技发达 C、中外交流 D、文学兴盛
  • 9. 杜甫描述自己某段生活时期的社会现象写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此相关的史实是(    )
    A、秦朝暴政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开元盛世
  • 10.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 11.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____”,“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其中,横线处应填入(    )
    A、节度使 B、枢密院 C、转运使 D、通判
  • 12. 北宋时期有人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 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 C、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 13. 在宋与辽、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被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由此推测(    )
    A、宋与辽、西夏和平相处,没有战争 B、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C、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往交融 D、宋金和议后,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 14. 两宋时期,契丹人用盐、牛乳和茶共煮而成乳茶,可以看出他们在接受汉人饮茶习俗时,又传承了本民族饮乳的习惯,制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这说明契丹人(   )
    A、非常喜欢喝乳茶 B、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C、畜牧业发展落后 D、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
  • 15.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
  • 16.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流和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如右图示意图描绘正确的是(    )

    A、 B、 C、 D、
  • 17.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开辟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 B、出现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占城稻
  • 18.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    )
    A、政治中心的东移 B、商业的繁荣兴旺 C、社会生活的丰富 D、经济重心的南移
  • 19. 右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其中①②③处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南宋、北宋、元 B、元、北宋、南宋 C、唐、元、北宋 D、唐、北宋、元
  • 20. 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②都城都建在长安

    ③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④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1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第24题9分,共40分)

  • 2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王朝的更替演变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观念,确立了“以文取士”的原则,将“学而优则仕”付诸实践,使“以文干禄”(干禄:指求取官职)成为选官主流。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材料二 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也是引起祸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任人唯亲,朝政腐败,地方势力集军事、行政和财权于一身,对于中央来讲,地方已尾大不掉。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及至宋代,割除唐朝弊端,抑制武将而由文人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何进步?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一场兵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列举北宋为“割除唐朝弊端”采取的措施(写出三方面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政区划的特点,并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 22. 阅读材料,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如下图: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唐朝人口统计: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4531万人


    材料三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宣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四 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历史》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摘目郭沫若诗句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生产工具的名称。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分唐朝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请写出一例唐太宗时期“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史实,该事件体现唐朝统治者实施怎样的民族政策?
    (4)、依据材料四,把佛经带回中国的“他”是指谁?材料中“唐风洋溢奈良城”是指的是唐代哪一著名历史事件?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党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每年以“岁币”的名义,给夏银、帛、茶。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契丹”“党项族”分别是指什么政权?根据材料回答,这两个政权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是指什么?这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版图的辽阔与广袤】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历史解释——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材料二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蒙古等民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杂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民族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等民族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史料实证——边疆的管辖与控制】

    材料三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唐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2)、根据材料二回答,民族交融会出现一种什么结果?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澎湖和琉球隶属哪一行政机构管理?从国家统一的角度谈谈,元朝对琉球的管理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