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0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红山文化晚期主要遗址出土石器543件,其中包括石耜、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镞、石球、敲砸器、刮削器、石网坠等。据此可推知,红山文化晚期( )A、工具制造水平取得突破 B、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加剧 C、农耕定居生活开始出现 D、多种经济生产方式并存2. 夏朝时期,最高统治者为夏王,中央设有分别专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这表明当时(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社会分工趋于细化 D、官僚系统较为完备3. 商朝外服中的方国和部落有自己独立的统治者,对于商王朝时叛时服。商王朝为了控制这些外服成员,规定了他们对商王朝的贡纳、政治及军事上的义务。由此可见,商代外服制度( )A、利于扩展政治势力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呈现出严重的弊端 D、激化了民族矛盾4. 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青铜铸造的农具“镈”在人们的财物交换中开始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随着交换的频繁和扩大,成为一种普遍流通的实物货币。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模式出现转型 B、货币体系逐渐成熟 C、民间贸易走向繁荣 D、社会经济不断发展5.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和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由于各国统治者忙于战争,疏于对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文化传播规模日盛,多种文化因素彼此冲突、交织与渗透。这说明( )A、先秦时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期 B、文化专制政策受到各大诸侯国青睐 C、战争需求激发思想文化创新的活力 D、“百家争鸣”植根于特殊的社会环境6. 图所示为陕西礼泉县出土的“两诏铜椭量”,外壁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诏文,外底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诏文。由此可知,秦朝( )A、重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B、经济制度具有继承性 C、君主权力得到有效加强 D、度量衡制度发生变化7. 公元前144年,西汉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郡的数量增加至43个,远多于与之并存的25个诸侯国的数量。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条件是( )A、七国叛乱的平定 B、豪强地主势力衰落 C、治国理念的转变 D、“推恩令”的实施8.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所作,全书分三卷,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症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药物学发展成就显著 B、医学理论走向了成熟 C、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D、重视中医的推广普及9. 三国时期蜀国在诸葛亮主政期间,大力鼓励发展丝织业,使得蜀锦成为益州(成都)地区的传统产业,远销到吴国、魏国,并成为蜀国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材料可用于说明,三国时期( )A、长途贸易逐渐兴起 B、蜀地经济的发展状况 C、蜀国经济实力最强 D、区域贸易竞争的加剧10. 孝文帝亲自拟定条制,以辨别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的门第高下,鼓励胡汉通婚,他为五个皇弟聘高门汉姓女子为王妃,许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子弟。孝文帝的这些举措( )A、意在恢复门阀制度 B、削弱了鲜卑贵族的地位 C、消除了民族间矛盾 D、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交融11. 《隋书》载:“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开皇)六年(586年),诸夷大献方物。突厥启民以下,皆国主亲来朝贺。”这反映出隋朝(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统治阶级的腐化 C、国力的繁荣强盛 D、民族矛盾的缓和12. 封禅泰山,是中国古代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重要祭典。史载,贞观初年,群臣多次奏请唐太宗行封禅礼,唐太宗屡以“凋残未复,田畴多旷,仓廪犹虚”为由拒绝。他还指出秦始皇虽行封禅,却被后世唾骂;汉文帝虽不行封禅,仍被后世夸赞。这表明,贞观初年( )A、经济秩序较为混乱 B、儒家礼制亟待重建 C、南北疆域尚未统一 D、民本思想影响统治13. 公元626年,突厥颉利可汗趁太宗新立,“领兵廿万,直逼京师,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亲率六骑出渭水,与颉利隔津而语,责其负约,颉利再请和,刑白马设盟,引兵退”。该材料表明唐太宗处理这次冲突时( )A、通过册封缓和了矛盾 B、打破了原有盟约誓词 C、改变了突厥部落组织 D、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14.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各地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明显增多,尤其是经济作物种类不断扩大。蔬菜、水果、养蜂、养鱼、种药、花卉等行业也都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这( )A、体现了重商主义的盛行 B、反映了南方社会秩序的稳定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说明南方政权统治者较开明15. 徐 西晋时,品第高低的依据主要是家世,德才的作用不大。南北朝时期“崔、卢(北方)、王、谢(南方)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褓,已被冠带”。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加剧了官僚队伍膨胀 C、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D、增强了地方割据势力16.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的数百年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呈现本土化倾向。下列选自东晋文献中的论述,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王侯虽以存存为功,而未能令存者无患 B、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辩而不议者,非不可议 C、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 D、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17. 后周世宗时,著名儒者田敏刻印了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30卷,并公开售卖。有人曾经控告他擅自动用卖书钱千万。据此可推断出( )A、政府对文化事业实行垄断 B、雕版印刷术成熟于五代 C、印刷出版业形成一定规模 D、书籍刻印行业逐渐兴起18. 唐代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有广州、泉州、扬州等,在这些城市中,外商店铺如波斯店、新罗店,林立于市。外国的商品随处可见,琳琅满目,中国的商品则被冠以形形色色的外国名称。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 )A、边疆局势实现稳定 B、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 C、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巨变19. 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下诏规定各州:“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而后,北宋又颁布诏令:“诸州通判无得怙权徇私,须与长吏连署文移,方许行下。”这些规定意在( )A、强化君主专制 B、改革文官体制 C、削减州府权力 D、规范地方行政20. 熙宁元年(1068年),有大臣基于西羌“颇以善马至边,所嗜唯茶,乏茶与市”,向宋神宗提议复兴茶马互市,并认为此举可收到恩信安抚沿边少数民族之效,进而收复河湟,占据对西夏作战的主动权。这一提议( )A、违背崇文抑武国策 B、利于活跃商品经济 C、意在统一河西走廊 D、受王安石变法启发21. 辽国没有宰相群体,而是参照汉代“三公”设立“三师府”,三师府官员皆有实权,常以同姓王、异姓王任之。金朝海陵王时期,改三省制为一省制,这一做法后为元朝所沿用。由此可知( )A、民族交融推动制度沿革 B、国家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C、政权更替引发局势动荡 D、国家统一得到广泛认同22.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金世宗曾过问“奚人六猛安,已徙居咸平、临潢、泰州,其地肥沃,且精勤农务,各安其居。女真人徙居奚地者,菽(豆)粟得收获否?”据此可知,金代( )A、粮食问题严重 B、猛安谋克制度完善 C、重视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条件优越23. 元朝在距离行省的行政中心较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宣慰司“与职民者,省(中书省)治之;职军者,院(枢密院)临之”,兼具军政职能。民族聚居地区的宣慰司及其下设的宣抚、安抚、招讨等司,多参用当地土官任职。这一制度设计( )A、旨在促进各民族交融 B、克服了行省制的弊端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体现了改土归流成果24. 元朝设立市舶司作为管理海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其职能除了监管出海贸易、征收进口税等方面外,还有优抚从事下海贸易百姓的家属的职能,“落后家小合示优恤,所在州县并与除杂役”。这些措施说明元代( )A、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B、民间对外贸易活跃 C、外贸政策相对开放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25. 隋唐时期,家内仆役往往是世袭奴婢,宋朝时则更多来自雇佣。隋唐时期的无地农民须依附于地主进行生产和生活;宋代无地农民只需与地主签订契约,租地生活,很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材料反映了宋代( )A、门第观念的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庄园经济已解体 D、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26. 朱熹说:“人只有天理、人欲两途,不是天理,便是人欲。即无不属天理,又不属人欲底一节。”朱熹在此强调( )A、通过人欲来规范天理 B、格物致知是修养的关键 C、天理与人欲二元对立 D、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8分。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和专门从事商品经营的商人阶层。所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这些手工业者在城市里开设作坊,从事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货物贩运和销售的商人队伍。他们有的在城里开设店铺,销售商品,被称为“坐贾”;有的通过陆路或者水路将商品贩卖到各地,被称为“行商”。随着各诸侯国的“通商宽农”政策的实施及彼此互通有无的需要,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摘编自范煜晗《战国时期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初探》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市场上都陈列着来自各地的珍奇物品,一些地方出现了“通流财物粟,无有滞留”的形象,“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逐渐形成。这些商品交换和流散的聚集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中心或商业都会,有的随着经济和交通的日渐发展,甚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摘编自林燕《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个以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主体的庞大的市民阶层在宋代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市民文化的勃兴和日渐繁荣,以及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的新变化。与以往相比,宋代节日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每逢节日,各种文化团体便先后登场,表演诸般伎艺,如清明时节汴京“士庶阗塞……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民间伎艺发展的黄金时期,仅从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的记载看,书中“诸色伎艺人”条记录的当时诸色伎艺人就有55类,共515人。而由专门伎艺人自发组织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民间文化社团也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一定的演出规模。
宋代市民文化的兴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不可低估的,它使演艺由宫廷走向民间,演艺由上层社会的消遣享乐转向大众性文化娱乐。更具有意义的是,以勾栏演艺为中心的瓦舍之创设,为演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从此,民间城乡各路艺人汇聚于此,使得官方与民间、城乡长期分流的表演艺术终于迎来了交流汇合的契机。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市民文化兴盛的时代特征及社会效应探论》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市民文化兴盛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市民文化兴盛的影响。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中,不仅伴随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还伴随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楼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秦朝至元朝的一个或多个历史时期,围绕“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