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月考卷(七)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0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除夕晚上,非遗南音火了。在2023年央视春晚开场不久,由歌手谭维维、赖多俐与厦门市南乐团、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携手演绎的南音代表性曲目《百鸟归巢》,立刻点燃全场,并迅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百鸟归巢》全曲由黄昏意象构筑,变化丰富,曲中洞箫以花舌吹法模拟群鸦投林时的鸟啼声,以吐音表现归巢的轻快活泼气氛,配合妙曼的曲词,勾勒出一幅异彩纷呈的生动景象。
②南音,源自隋唐宫廷燕乐,是随着中原人南迁入闽的中原古乐与闽地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古老乐种,2009年10月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由曲项琵琶、尺八、二弦和三弦四种乐器伴奏,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演唱者执拍板相和而唱。依照古例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谱结束。
③追溯这绝世之音的历史渊源,会发现与成都有着深厚的联结——南音的始祖,就是后蜀孟昶。泉州与成都,一个处在东南一角,一个位于西南一方。孟昶最远也只到过开封汴梁,他为何就成了泉州南音的始祖?
④作为后蜀王,孟昶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他“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孟昶每次创作新词,都要谱成乐曲,一首新曲刚谱成,六宫就会传唱开来,编成舞蹈。由孟昶令赵崇祚整理的《花间集》,不但是中国词史上首部词总集,也是唯一传世的燕乐歌词集。南音的前期基础是燕乐,倡导燕乐的孟昶被推崇为南音始祖,也就不奇怪了。据传,宋灭蜀国后,孟昶与花蕊夫人二人被押往汴京,其精心培养的后蜀宫廷乐师139人进入宋初建立的教坊,成为传承盛唐和五代音乐的中坚力量。宋朝南迁以后,很多文人与乐师都在南方落地,而泉州作为宋朝最大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时承接了来自蜀地的音乐,逐步将其融入当地的音乐风格当中,南音由此逐渐成形。
(摘编自《兔年央视春晚里的天府文化:一曲南音 追溯始祖来自成都》,《成都日报》2023年1月23日)
材料二:
①泉州南音,古称“弦管”,亦称“南管”“南乐”“郎君唱”等,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华人聚居区。南音是活态传承至今最古老的乐种之一,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其脱胎于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后随历史上中原人口的东移南迁,从中原腹地一路流播至东南沿海一隅,乃至漂洋过海,扎根于上述地区。
②不同于其他的乐种,南音弦友们有自己敬奉的乐神祖师——孟昶郎君,并且每年都会举行春、秋两次郎君祭。对于孟昶如何成为南音祖师的问题,陈燕婷研究员曾对一些学者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并归纳了三点原因:“其一,孟昶精通音律;其二,五代西蜀‘曲子词’音乐被当作泉州南音之发端,而他对‘曲子词’音乐有一定贡献;其三,西蜀乐工被选入宋教坊,其后人可能将西蜀宫廷音乐及对孟昶的崇拜带入泉州。”根据以上观点,或可提出一个猜想:是否南音弦友们对孟昶郎君的崇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前后蜀宫廷音乐对泉州弦管的影响?根据吕锤宽教授“南管音乐,当属纯音乐型态或清乐大曲的遗绪”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如此推论: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宫廷音乐与今天的泉州弦管存在着某种联系,甚至它可能就是弦管历史流播中的一种“过渡形态”。
③前后蜀宫廷音乐“承唐启宋”,一方面体现在唐宋史籍的记载中,《资治通鉴》载“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蜀主礼而用之,使修举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唐王室先后两次到蜀地避难,又因蜀地当时经济富庶、社会安定,大量官宦、文人以及乐工随之相继涌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来前后蜀宫廷音乐文化的发展。《宋史》载:“宋初循旧制,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这139人或许并不是前后蜀乐工的全部,如此庞大的数量,可见当时教坊的规模之大。这无疑体现了蜀地王公贵族们奢靡的生活,以及他们对音乐的喜爱。而如此大量的乐工,可能也会在继承唐代宫廷音乐的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对后世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④前后蜀宫廷音乐“承唐启宋”,另一方面体现在前后蜀宫廷音乐的形象遗存中。1942年,成都前蜀王建墓出土一座带有乐舞浮雕的石棺床;2011年,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20余件乐舞伎俑。通过将两处前后蜀时期墓葬中的伎乐与《隋书》《新唐书》《宋史》中的音乐比对(见图表),从所用乐器可以发现,①____;②____。
琵琶
拍板
笛
筚箫
排箫
筝
竖箜篌
笙
贝
铜钹
簇
吹叶
羯鼓
鸡娄鼓
发鼓
答腊鼓
毛员鼓
正鼓
齐鼓
和鼓
五弦
都县鼓
腰鼓
侯提鼓
鼓
桴鼓
方响
隋书
√
√
√
√
√
√
√
√
√
√
√
√
√
√
√
新唐书
√
√
√
√
√
√
√
√
√
√
√
√
√
√
√
√
√
√
王建墓
√
√
√
√
√
√
√
√
√
√
√
√
√
√
√
√
√
√
√
√
赵廷隐墓
√
√
√
√
√
√
√
√
√
√
√
√
√
宋史
√
√
√
√
√
√
√
√
表1王建墓、赵廷隐墓伎乐与《隋书》《新唐书》《宋史》中的音乐对比
(摘编自陈宇峰、陈丹曦《泉州南音与前后蜀宫廷音乐关系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音代表性曲目《百鸟归巢》凭意象变化丰富,声音逼真,气氛轻快,曲词曼妙,点燃春晚全场。 B、南音融合了中原古乐与闽地民乐,是活态传承至今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C、随着中原人口东移南迁,南音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及港澳台地区,又远播东南亚国家华人聚居区。 D、南音曲调优美,委婉深情,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它对当今音乐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南音与隋唐宫廷音乐间的源流关系,并追溯了其流变过程,都论及后蜀君主孟昶。 B、材料一是新闻报道,由当下社会热点入手,既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又对南音作了深度的追踪报道。 C、材料二是学术论文,资料翔实,其中从史籍记载和形象遗存维度论证了南音与唐宋宫廷音乐的关系。 D、材料二论证严谨,例如在第②段中,作者的猜想和推论,都有非常明确的学者论述作为依据。(3)、下列各项不属于孟昶被奉为南音始祖原因的一项是( )A、孟昶具有很高得到音乐造诣,“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 B、孟昶令赵崇祚整理的《花间集》是唯一传世的燕乐歌词集。 C、南音弦友们敬奉孟昶,每年都会举行春、秋两次郎君祭。 D、孟昶培养的蜀宫廷乐师成为宋初建立的教坊的中坚力量。(4)、下列选项中,对南音的发展历程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隋唐宫廷流行的燕乐是南音形成前的起源阶段。 B、前后蜀的宫廷音乐是决定南音形成的关键阶段。 C、北宋的教坊音乐是南音形成前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D、宋室南迁后与闽地民乐的融合是南音的成型阶段。(5)、请结合文本和图表信息,在材料二结尾横线处填写两条结论性语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墙下短记
史铁生
近些年我常记起一道墙,碎砖头垒的,风可以吹落砖缝间的细土。那墙很长,至少在一个少年看来是很长,很长之后拐了弯,拐进一条更窄的小巷里去。小巷的拐角处有一盏街灯,紧挨着往前是一个院门,那里住过我少年时的一个同窗好友。我们一度形影不离,我曾把一件珍爱的东西送给他。是什么,已经记不清。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他要回了那件东西。
我摇着轮椅走街串巷,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青灰色的墙很高,里面有更高的树。树顶上曾有鸟窝,现在没了。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泌恐怖。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长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在家,不离开奶奶。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如今想来,母亲是要在远行之前给我立下严明的纪律。哭声不停,母亲无奈说带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儿园!”出门时我再次申明立场。母亲领我在街上走,沿途买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形势虽然可疑,但看看走了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儿园的路,牵着母亲的长裙心里略略地松坦。可是!好吃的东西刚在嘴里有了味道,迎头又来了那面青灰色高墙,才知道条条小路相通。虽立刻大哭,料已无济于事。但一迈进幼儿园的门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惟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幼儿园墙内,是必度的一种“灾难”,抑或只因为这一个孩子天生地怯懦和多愁。
三年前我搬了家,隔窗相望就是一所幼儿园,常在清晨的懒睡中就听见孩子进园前的嘶嚎。我特意去那园门前看过,抗拒进园的孩子其壮烈都像宁死不屈,但一落入园墙便立刻吞下哭声,恐惧变成冤屈,泪眼望天,抱紧着对晚霞的期待。不见得有谁比我更能理解他们,但早早地对墙有一点儿感受,不是坏事。
我们有时千里迢迢,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脱。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
把所有的墙都拆掉不就行吗?我坐在窗前用很多时间去幻想一种魔法,唰啦一下墙都不见。怎样呢?料必大家一齐慌作一团(就像热油淋在蚁穴),上哪儿的不知道要上哪儿了,干嘛的忘记要干嘛了,漫山遍野地捕食去和睡觉去么?毕竟又嫌趣味不够,然后大家埋头细想,还是要砌墙。砌墙盖房,不单为避风雨,因为大家都有些秘密。假设这心灵之墙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间和空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上帝的秘密是不尽的墙。
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但要接受墙。
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眼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天不变道亦不变。老柏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踏草丛,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十,创造一种祷词或谶语,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但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空旷的夕阳走来园中,若是昏昏睡去,梦里常掉进一眼枯井,井壁又高又滑。喊声在井里嗡嗡碰撞而已,没人能听见,井口上的风中也仍是寂静的冤屈。喊醒了,看看还是活着,喊声并没惊动谁,并不能惊动什么,墙上有青润的和干枯的苔藓,有蜘蛛细巧的网,死在半路的蜗牛身后拖一行鳞片似的脚印,有无名少年在那儿一遍遍记下的3.1415926……
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记忆和印象之间总要闹出一些麻烦:记忆对我说未必是在这墙下,但印象总是把记忆中的那个老人搬来这墙下,说就是在这儿……雪后,月光朦胧,车轮吱吱唧唧轧着雪路,是园中唯一的声响。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曲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盘腿端坐于墙下的石凳,黑衣白发,有些玄虚。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原来箫声并不传自远处,就在那老人唇边。也许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典一路至今光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地吐纳之声亦可悉闻。一曲又尽,老人把箫管轻横腿上,双手摊放膝头,看不见他是否闭目。我惊诧而至感激,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天喻或是神来引领。
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不必这样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失魂落魄的年月里我常去跟那墙谈话,对,说出声,以为这样才更虔诚或者郑重,出声地请求,也出声地责问,害怕惹怒它就又出声地道歉以及悔罪,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
(写于1994年9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记述了童年时的一件小事,墙见证了作者年少时的一段友情,墙与情感的关联就此展开,呼应了标题。 B、作者见到一面青灰色的墙会怦然心动,是因为他童年时上幼儿园曾产生恐惧与无助的感受,墙唤起了他的回忆。 C、人们想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却不得,意寓人们无法逃脱“墙”的限制,有形的或可消弭,但心灵之墙却难以拆除。 D、“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说明人不应执着外界寻求答案,而应静待外界对自己的追问。(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第一人称来表情达意,体现了作者对精神困境的生命体认,这不仅是个体生命,也是人类生存窘境的写照。 B、本文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关于墙的不同记忆叠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墙的多重心理感受,彰显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C、本文和《我与地坛》都写到了“家附近荒废的古园”,“古园”是精神家园,作者多次前往,处境和心绪始终如一。 D、“墙”象征意蕴丰富,制造距离、构筑恐惧、隔离思想,是人们生命中的苦难与缺憾,是无法摆脱与掌控的命运。(3)、文中画横线部分充满了诗意与哲思,这种效果是怎样取得的?(4)、文中老人吹奏的《苏武牧羊》令作者动容,请联系苏武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史铁生听曲时和听曲后的心理活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五代梁末,魏博兵乱,囚贺德伦降晋①。庄宗入魏州,梁将刘乃军于莘县,增垒浚池,自莘至河,筑甬道以通饷。梁帝诏出战。奏曰:“晋兵未易击俟彼进取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帝遣使问以决胜之策,对曰:“臣无奇谋,但人给十斛粮,尽乃破敌。”帝怒曰:“将军留米将疗饥耶?”又遣中使督战。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众皆欲战,默然。他日,乃复召诸将列坐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曰:“一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胜乎?”众皆失色。时庄宗以兵压营,亦不出。帝又数遣人促之,以万人薄其营,俘获甚众。少顷,晋兵继至,退。复战于故元城,庄宗与李嗣源、李存审夹击,梁兵大败。
(节选自《百战奇略·变战》,有删改)
材料二:
是时,庄宗在魏,数以劲兵压营,不肯出,而末帝又数促 , 使出战。庄宗与诸将谋曰:“刘学《六韬》,喜以机变用兵,本欲示弱以袭我,今其见迫,必求速战。”乃声言归太原,命李存审守魏,阳为西归,而潜兵贝州。果报末帝曰:“晋王西归,魏无备,可击。”乃以兵万人攻魏城东,庄宗自贝州返趋击之。忽见晋军,惊曰:“晋王在此邪!”庄宗与李存审为两方阵夹之,为圆阵以御晋人。兵再合,大败,南奔。
材料三: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晋兵未易击俟彼进取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文中指根据,与成语“因循守旧”“因噎废食”的“因”意思均不同。 B、军,文中指驻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的“军”意思相同。 C、斛,与升、钧等都是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用于计算粮食,亦是古代量器名。 D、再,文中指两次,与《左传》中“一鼓作气,再而衰”的“再”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进占魏州,梁将刘在莘县增修营垒,疏通河道,并修通道确保粮饷运输通畅,以期持久对抗晋军。 B、梁帝多次催促出兵,刘认为晋兵士气正盛、难以攻克,极力劝说诸将不可轻易出兵,应耐心等待时机。 C、孙子指出,主将受命,集结组织军队,将领如能灵活运用“九变”“五利”,便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D、“通于九变”指将帅能够根据地形、气候、敌情、内情、人事等因素,灵活变通,因势利导,做好预案。(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本欲示弱以袭我,今其见迫,必求速战。
②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梁兵大败”的原因。4.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佳 人①
杜 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②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①758年,安史之乱第四年,杜甫官降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自给度日。本诗就写于这年秋季。②合昏:合欢花,叶子朝开夜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夹叙夹议,叙述佳人遭遇的社会、家族、个人的灾难,慨叹世情的冷酷。 B、诗歌采用第一、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使笔调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C、杜甫的不平际遇、品性与佳人有相通之处,本诗意在寄托诗人的自我情感。 D、同为妇人,诗中佳人与《诗经·氓》中的女子对夫婿背叛的态度同中有异。(2)、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佳人形象?请简要赏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 , ”两句写屈原是不被现实社会污垢所辱、不被染黑,能保持高洁品格的人。(2)、《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设想今后虽然彼此相爱却难以长相守的“ , ”两句,虽没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豁达开朗,却同样感人至深。(3)、“龙”因能飞行、会呼风唤雨等特性而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比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鲜花盛开的日子里,面对翩翩的蝴蝶,有人抛出了一个前所未闻的问题:“如何给蝴蝶量‘体温’?”对这个问题,科学家早就上了心。
科学家发现蝴蝶需要通过晒太阳等方式保持温暖,在太阳的照射下,它翅膀的温度会随之发生变化。但真的要给蝴蝶量“体温”, ① 。蝴蝶翅膀的热容很小, ② , 很容易改变它的温度,导致测量不准确。用红外线热成像进行非接触测量,蝴蝶翅膀在红外线中呈半透明状,普通的热成像仪根本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对蝴蝶进行了红外高光谱成像,最终确定了它的翅膀各部分透射、反射和发射红外光的情况。
通过分析,科学家得出蝴蝶翅膀上准确的温度分布。令人惊喜的是, ③ , 而且控温有方。当被模拟阳光的光线照射时,它的“活组织”部分相比周围“死组织”的温度总是低一些。原来,蝴蝶翅膀的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每当气温上升或阳光直射时,鳞片会自动张开,以缩小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当气温下降时,鳞片会自动闭合,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从而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说蝴蝶的翅膀“控温有方”,此“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不超过40个字。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子定在晚秋,我重返九年前曾经住过的那个小村苟各庄,当年它是河北涞水县最穷的村子之一。《哦,香雪》的拍摄点就在这村子附近。我记得那年也是晚秋,我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路基下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窗户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缕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白猪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土地的贫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自己的一份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于是就有了北京人必需乘二百华里的火车,用一斤挂面到这里换一只鸡的怪事。
如今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1)、文中画横线的语段中,在字形、标点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四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2)、最后一段有意连续使用五处“她们”,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出现了两个“流油”,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4年2月17日《主播说联播》王音棋(央视主播)评论:今天是正月初八,我们即将重新出发。我们的出发,当然是底气满满,龙年进度条刚刚开启,还有大把时间可以奋斗,还有大把梦想可以实现,让我们打起龙马精神,拼出龙腾虎跃的一年。
材料二:
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汪国真《我喜欢出发》
高三新学期伊始,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在班会上发言,请联系材料和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