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7-0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1. 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余杭 B、大兴 C、涿郡 D、江都2. 下面示意图中括号处应填入( )
世官制
(夏商周)
贵族子弟
继承官爵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看中门第
不重才能
( )
隋一清
注重才学
考试选官
A、分封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3. “开元初……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朝开元年间(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化昌盛4.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治国方略上的共同特点是( )A、轻徭薄赋 B、减轻刑罚 C、善于纳谏 D、重用人才5.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于科技创新。唐朝时发明推广的灌溉工具是( )A、 B、 C、 D、6. 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7. 下图是大型歌舞剧《梦回大唐》剧照,展现出盛唐的恢宏气象。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形成盛唐气象的根基是( )A、专制与跋扈 B、封建与宗法 C、集权与融合 D、开明与开放8. 文物是历史的印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下图中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印证了( )A、唐朝时,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交流频繁 B、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C、唐朝时,中国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地区都有交往 D、唐朝时,中国与新罗交往密切9. 古印度的迦腻色迦王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热门,而《大唐西域记》有四五处有关迦腻色迦王的记载,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大唐西域记》还翔实地论述了那个时代印度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玄奘向印度传播了唐朝文化 B、玄奘是印度著名的僧人 C、《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关于古印度的历史专著 D、《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古印度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10. 下表反映的史实是( )起止时间
755年至763年
叛军指挥官
安禄山、史思明等
结果
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影响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A、安史之乱 B、陈桥兵变 C、唐朝灭亡 D、北宋建立11.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玉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的建立者和灭亡唐朝的分别是( )A、李渊、黄巢 B、李世民、朱温 C、李渊、朱温 D、李世民、黄巢12.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13. 据考证,终唐一代,日本共遣使十九次,使团多时达数百人,唐朝亦遣“送使”回国,不少人因而留居日本。这直接表明当时两国( )A、科技交流频繁 B、官方往来密切 C、文化认知趋同 D、发展水平接近14. 连环画《张巡守城》讲述的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巡坚守雍丘,抵抗叛军的故事。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是( )A、农民起义 B、政权分立 C、藩镇割据 D、宦官专权15. 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三省六部,限制地方权力 B、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C、加强中央集权,收回地方权力 D、设立刺史,加强监督16. 考古队员在甘肃某地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创制西夏文字的民族是( )A、汉族 B、女真族 C、契丹族 D、党项族17. 澶渊之盟后,寇准遭到排挤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民谣有云:“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这说明( )A、寇准主张澶渊之盟,损害了大臣们的利益 B、寇准因力主迎战击敌,获得民心 C、京城百姓不知道战事,对寇准不了解 D、寇准主张议和避免战乱,获得民心18. 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这一幕”发生在( )A、907年 B、950年 C、960年 D、966年19.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汉族 D、匈奴族20. 为“还我河山”,如图历史人物率部抗击( )A、辽军 B、金军 C、西夏军 D、元军21. 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宋金达成的内容是( )①金对南宋称臣 ②以淮水一大散关为界 ③宋向金交纳钱物 ④南宋向金称臣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22. 下面是王小明同学学习历史时记录的历史事件,但是他总是无法正确地排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请你帮助他完成正确的排序( )A、阿骨打建立金——金灭辽——岳飞取得郾城大捷——北宋灭亡 B、阿骨打建立金——金灭辽——北宋灭亡——岳飞取得郾城大捷 C、阿骨打建立金——北宋灭亡——岳飞取得郾城大捷——金灭辽 D、金灭辽——北宋灭亡——岳飞取得郾城大捷——阿骨打建立金23. 北宋初,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但携带很不方便。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一种纸币,叫作“交子”,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南宋时,纸币的需求量更大,政府就大量印行纸币。这表明“交子”( )A、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 B、促进了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是宋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 D、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24. 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一谚语说明了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 )A、气候宜人 B、交通便利 C、商业繁荣 D、成为丰饶的粮仓25. 南宋后期,我国杭州一带有一位从事棉纺织业的富商要去采购先进的棉纺织工具,他应该去的地方是( )A、四川 B、开封 C、澶州 D、海南岛26. 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A、河北曲阳 B、福建泉州 C、江西景德镇 D、河南开封27. 12世纪初,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助金攻辽中京。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的腐败和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一世纪后历史又上演了相似的一幕。这一幕是( )A、金灭南宋 B、蒙古灭西夏 C、蒙古灭南宋 D、元灭西夏28. 《蒙古秘史》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改变这种局面的历史人物是( )A、元昊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29. 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元朝( )A、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农业技术发生质变30. 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哪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期 史实 西汉 归属会稽郡,称夷洲 三国时期 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A、新疆 B、南海 C、台湾 D、西藏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3分,32小题15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匈在战争间歇之时,一直有互市关系。“昭君出塞”后,汉、匈关系密切,促进了匈奴经济、文化的发展。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单于和亲砖范”,上有文字“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该砖范反映了汉匈和平相处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在匈奴地区出土的很多汉制丝织品、汉式铜鼎、铁剑、漆器、陶器等与匈奴的“鄂尔多斯”式的文化,如蝴蝶展翼状短剑、弧背铜刀、透雕动物形象的铜饰牌等共存,这也证明了汉、匈民族和睦相处与文化交流的情况。
材料二 《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心对待他们,与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赢得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匈关系及其影响。(2)、材料二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3)、阅读材料三,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的办法”。举出唐太宗“赢得他们的爱戴”的史实。(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指王朝维持的时间)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材料四 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而采取的政策。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中央政府管理体系的弊端。(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宋朝面临的“外忧”。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患”的含义。
(3)、材料三反映了宋朝注重发展什么事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4)、材料四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签订的?依据材料四,说一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33. 行省制是元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明]宋濂《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元代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 元朝史学家僕仆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图。(3)、现在的广东省大部分地盘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省?(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