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6-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想了解中国 17 世纪的手工业发展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什么(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唐本草》2. 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3. 下图所示内容,它涉及的领域是( )A、医学 B、文学 C、数学 D、建筑4. (2021·广东·七年级单元测试)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在明朝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想详细了解明朝时景德镇制瓷工艺,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四书集注》5. 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平面呈“凸”字形,以中轴线对称分布。作为北京城核心的部分是( )A、宫城 B、内城 C、皇城 D、外城6.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以下中国古代成就中属于科技成就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7. 明长城的修建抵御了北方蒙古游牧民族南下骚扰,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材料反映了明长城( )A、改善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B、保障了明朝的繁荣与稳定 C、促进北方和中原的交流 D、抵挡了来自海外的殖民入侵8.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的历史故事,你能从以下哪部古典小说中读到(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红楼梦》 D、《水浒传》9. 清朝的时候,有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先声明自己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但当他走到太和殿前时,这位使节“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此处“伟大的建筑”应指( )A、紫禁城 B、圆明园 C、颐和园 D、天安门10. 对以下有关《天工开物》内容介绍,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②有助于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
③可用于指导手工业生产 ④该书图文并茂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1. 下列图片分别来源于三本书。这三本书的共同特点是( )
①成书于明朝 ②农学著作 ③图文并茂 ④具有总结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 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八达岭长城(下图所示)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是居庸关的重要前哨。下列关于八达岭长城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B、抵御了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隔断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D、阻挡了匈奴入侵中原地区13. 下图明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由唯一的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明北京城的这一设计突出显示了(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皇权的核心地位 C、军机处总揽朝政 D、封建统治的衰落14.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要了解某中药材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可以查阅的古代药物学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15. 某班学生准备绘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图谱”,关于明朝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 )A、《伤寒杂病论》 B、《梦溪笔谈》 C、《农书》 D、《天工开物》16.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朝时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等作物 C、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D、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17. 徐光启突破了狭隘的文化优越感,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在此基础上会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据此可知,徐光启( )A、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B、反对“以夷制夷”策略 C、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D、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18. 大国的博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科技名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是(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19. 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长城是( )A、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B、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2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东汉名医华佗的成就的是( )A、能实施外科手术 B、发明“麻沸散” C、创编“五禽戏” D、编写《本草纲目》二、综合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三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这部巨著的作者是谁?中医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就提出了关于预防疾病的什么理论?(2)、材料二指的是我国古代哪项科技成就?该项科技成就的出现有何意义?(3)、材料三出自我国古代哪部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