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社会主义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6-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指向,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据此可知( )
①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④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激烈矛盾日益显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 封建社会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以下关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地主占有农民的部分劳动成果
②农民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③地主阶级占有全部的土地
④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阶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 毛泽东说:“资本主义是靠剥削和压迫本民族广大的人民百姓以满足自己那贪得无厌的私利。”对上述论断解读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C、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无法克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D、资本家凭借占有一切生产资料,从而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4. 19世纪初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剥削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枷锁。这一现象的出现( )A、是因为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 B、表明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于有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充满侵略、征服、掠夺与奴役 D、表明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5. 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在这样的“文明时代”( )①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②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③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
④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 “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的,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了。”从这段话中可以推断出( )①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
②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是历史的必然
③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④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 2023年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河北省尚义县四台遗址重大发现。四台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大型旷野遗址。考古所见成组房址,实证了北方地区早期定居村落的出现。据此推断当时的社会状况错误的是( )A、属于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B、原始人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C、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D、原始社会末期,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8. 由于通用、福特以及斯泰兰蒂斯三大汽车制造商不能满足汽车工人提出的涨薪、提高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要求,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组织工人于2023年9月15日起开始罢工,截至10月19日,罢工已致美国汽车行业损失约93亿美元。由此可见( )①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在根本上不可调和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工人罢工运动为基本特征
③工人罢工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④工人罢工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 “四海无闲田,到头犹饿死”,诗人李绅所作的《悯农》妇孺皆知,千古传诵。这句诗折射出了古代封建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其根源在于( )A、农民阶级受到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思想钳制 B、农民毫无人身自由,普遍生产积极性不高 C、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全部劳动成果 D、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10. 2023年10月28日,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旗杆坟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结项,此次发掘面积近600平方米,出土了陶纺轮、石锛、石箭镞等一批新石器时代珍贵遗物及大量的陶片标本,为了解三明区域内部早期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下列选项中,符合该遗址形成时期的特征的是( )①人们共同劳动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石器广泛使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该时期的重要特征是等级制度森严
④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 2023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新资本主义执行计划”。该计划试图在振兴日本经济的同时,通过持续涨薪解决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等长期困扰日本社会发展的“顽疾”。围绕该计划,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其中正确的是( )①甲同学:该计划的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②丁同学:该计划的施行能提高日本工人的社会地位
③丙同学:该计划能从根源上解决日本社会的矛盾
④乙同学:该计划有助于缓解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 周恩来暮年之时,仍在寻找《共产党宣言》首印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绝对想不到,一位大国总理在垂暮之年依然对这部作品牵肠挂肚。当然,他们也绝对想不到,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里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忠实追随者。《共产党宣言》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忠实追随者,是因为它( )①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提供了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具体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3.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通胀水平仍然较高等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经济依然保持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态势。上述经济成就证明( )①中国人民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③社会主义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 )①剩余价值学说②唯物史观③《共产党宣言》④空想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 《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表明《共产党宣言》( )①能够激励人们不断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②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正确方向
③揭示了未来走向社会主义的现实路径
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 社会主义一路走来,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既有高歌猛进,又有坎坷曲折。在这个进程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发展,始终代表了人类的前进方向。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②《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④巴黎公社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它“一经问世就震动了全世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够震动全世界,是因为( )①它科学系统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②它的发表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③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旧中国提供了思想武器
④它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 20世纪末的苏联东欧剧变,猛烈地冲击着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国家由15国减为5国,世界共产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西方国家的共产党有的自动解散,有的迫于压力或其他原因改变了党的名称;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由此可见( )①随着时代变迁,科学社会主义已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
②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必然要经历曲折的过程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④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世界无产阶级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①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②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
③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④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终结论”的观点一度甚嚣尘上。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提出,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峰”,昭示着历史发展的“终点”。下列选项有利于批驳“历史终结论”的有( )①《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③西方民主充分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④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与创新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求索中,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顺应党和人民发展需要,持续焕发出鲜活强大的生命力。这表明( )①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
③科学社会主义为建立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④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表明( )①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与无产阶级斗争相结合
②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模式
③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一切难题
④世界各国要主动打破科学社会主义的制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3.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大旗未倒,反而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①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②印证了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
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④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表明( )①中国的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从中国个性上升到世界共性的发展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体现了特色的制度优势,书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④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是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二、主观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谈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带着观众们一起重温马克思的光辉足迹,感知真理的力量,把握时代的脉动,向观众传递着科学社会主义跨越时空的真理力量,让观众听得进听得懂,愿意看喜欢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的累累硕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国,然后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 40%,各国的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英、德、法、美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失业工人达到3 000多万。
(1)、材料中的“感冒”指的是什么?(2)、从材料中看出这次“感冒”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结合材料说出这次“感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且占有奴隶
B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A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工人是自由劳动者
奴隶主占有全部劳动成果,奴隶只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少部分劳动成果归农民自己支配
C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
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统治农民阶级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的工具
材料二 进入2022年,距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14年,但其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要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并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发展,在继续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性的改革,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逐渐由空想走向科学,由理论走向实践,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1)、依据图表思路,在空格处应填入的内容。(2)、结合材料二,分析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8. 材料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材料二 “他们除掉自己的劳动力,除掉劳动的手和头,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
——马克思
材料中李绅和马克思分别描绘了哪种社会形态?简要分析其各自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