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6-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海昏侯墓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好的西汉列侯墓葬。其出土的“金板”(见图1),是汉墓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据学者研究,“金板”是天子在祭祀过程中书刻“祷辞”的载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板”
A、西汉恢复礼乐制度的传统 B、金属冶炼业兴起于西汉时期 C、重视神权有助于强化皇权 D、贵族日常生活奢靡之风渐盛2. 先秦很多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中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 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 )A、道法自然 B、天人合一 C、以天下为己任 D、为政以德3. 1892年,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提出:“宜乘各国换约之时,渐改值百抽五之例,稍重洋货进口之税则, 而于洋酒、洋烟之税,更加重焉。丝茶二项,宜稍轻出口税,以减成本而广销流。”这一主张( )A、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借口 B、彻底扭转中外贸易逆差 C、丰富了维新派的经济思想 D、有助于晚清经济近代化4. 读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
地方行政体制
时期
地方行政体制
秦汉
郡、县二级制,后在郡之上设州
宋朝
路、州、县三级制
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A、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C、地方自主权力不断扩大 D、地方割据局面彻底消除5. 下图描绘的是清代( )A、商帮主要贸易方向 B、人口主要迁移方向 C、高产作物传播方向 D、粮食主要运销方向6. 下图所示为晚清《点石斋画报》中一篇名为《剖割怪胎》的报道,其配文写道:“该收生婆无能为力而去。张惊惶无措,不得已,至西口外国医院求救。”由此可知,当时( )A、西医因疗效赢得了民众信任 B、国人对西医抱有尝试的心态 C、中西医结合提高了医疗水平 D、西医依靠特权取得优势地位7. 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新爱国香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些做法( )A、彰显了实业救国的家国情怀 B、加速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体现了爱国民主的五四精神 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8.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而不断调整政策。朱德总司令曾就某一时期的形势变化指出:“我们正以全力与敌人进行决战。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据此判断,此时期中国共产党( )A、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建立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 C、置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D、进行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9. 1950年1月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举行,参会的代表总共400人,工人占20%,农民占5%,工商界占13.5%,文化教育界占20%,军政机关占9.75%,还包括少数民族、宗教界等代表。会议通过了有关建设新重庆的2I2件提案,选举产生了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由此可知,会议的举行( )A、巩固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运行 C、调动了民众抗美援朝的积极性 D、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为根本任务10. 新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创建国际组织。2001 年,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9年参与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会晤;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15年成立亚投行;2016 年举行 G20杭州峰会,提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主要是为了(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11. 古印度键陀罗佛像(如下图),是古希腊文明伴随着亚历山大远征来到印度,与当地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后形成的艺术成果。据此可知,键陀罗佛像( )A、是研究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珍贵资料 B、证实了古代印度佛教起源于古代希腊 C、体现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D、反映了亚历山大帝国彻底征服了印度12. 公元1219~1260年,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同时不少高明的回回医师,也随蒙古汗、王公东来。此外,还有不少阿拉伯建筑师来华,在各地修建清真寺,同样中国的纺织、陶瓷等手工业技术人员也向西迁徙,到达印度、阿拉伯、俄罗斯等地。这说明( )A、希腊化时代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B、战争有效促进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C、实用技术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 D、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区域文化交流13. 如图的画作名为《群神宴》,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所作,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 )A、古罗马与中国已经建立直接的商贸往来 B、画作利用中国的物质元素表达时代精神 C、阿拉伯商人在亚、欧之间从事中介贸易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入超地位14. 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更多旗帜”计划,这是美国根据越南战场上的局势而采取的外交政策, 想以此来获得国际社会对美国越南政策的支持。但英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对该计划态度冷淡。据此 可知( )A、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守势 B、美国反战运动普遍爆发 C、欧共体促使欧洲走向联合 D、资本主义阵营分化已显现15. 1939年5月,英国发表了关于巴勒斯坦地区问题的白皮书,规定未来5年到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数量不能超过7.5万人,超过这一数字必须经过阿拉伯人的同意,并承诺10年后在巴勒斯坦成立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体的独立国家。英国的表态意在( )A、示好德国以维持欧洲均势 B、巩固在阿拉伯的殖民利益 C、顺应民族独立的历史大势 D、塑造积极正义的大国形象16. 主要欧美国家社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世纪末到20 世纪 50年代;第二阶段是20世纪 50年代到 80年代;第三阶段是 20世纪 80年代以后至今。下列符合第三阶段发展特征的是( )A、志愿者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探索社会救济新方案 B、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C、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D、乡镇成为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公共服务功能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君子教育是指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儒学为理论基础,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开创的以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孔子以“仁”开君子教育之端,孟子以“仁、义、礼、智”继承与发展,荀子以“礼”为拓展,董仲舒以“信”相加,形成“仁、义、礼、智、信”之君子教育的核心内容。加之程朱理学对道德教育地位的提升,直至清帝逊位,培养君子都是中国社会主流的教育模式。
——摘编自黄思记《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比较研究》
材料二:英国虽是岛国,可是其文化和教育与欧洲大陆息息相关。如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三个理想品格:虔诚、庄重与博爱。这对英国社会一直具有极大影响。绅士教育真正发端于意大利,但绅士教育理论系统化于17世纪的英国。近代英国的绅士教育本质上是贵族式精英教育、人文教育。英国贵族体制起源于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5~11世纪),以贵族的生活习惯与交往方式为主的贵族文化是绅士教育的重要内容。早期的绅士教育主要是学习宗教的教义,这是德行的基础。传统上,英国的贵族和绅士并不十分重视学问,到爱德华六世当政(1547~1553年)时,英国议会中的一些贵族仍是文盲。不过,据统计,1680年以后出生的上院贵族,进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深造者超过36%,1741年以后出生的上院贵族的这一比.例上升到了57%。英国绅士教育在17~18世纪获得蓬勃发展。
——摘编自张悦《孔子的君子教育与洛克的绅士教育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君子教育和英国绅士教育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国绅士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因素。(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印欧人主要靠畜牲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耳曼人迁徙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
说到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