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梦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6-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下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 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 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导致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 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导致了地方势力割据一方 C、促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3. 魏晋时期,江南三郡的户数为:吴郡二万五千,吴兴二万四千,会稽三万。南朝宋时期,吴郡五万多,吴兴四万九千多,会稽五万二千多。该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北方人口南迁 B、江南商业发达 C、经济重心南移 D、农业技术改进4.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 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A、标志着明朝海禁政策的结束 B、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C、给政府带来了大笔财政收入 D、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5. 以下这组图片集中反映出近代中国( )A、近代化的探索 B、科学技术进步 C、民族危机加剧 D、政治制度创新6. 1943 年中美、中英达成协议,取消在华部分特权;这年年底,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国家势力的衰落 B、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了完全胜利 C、中国在战争中损失大 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 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 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D、体现政治协商的主要职能8. 198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近几年农业生产连续大幅度增长,去年全国平均每人占有粮食近八百斤,棉花十多斤,按照我国人民当前的食物结构和衣着水平,一般已可以达到温饱有余。”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D、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9. 2013 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这反映出( )A、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已经形成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C、中国为世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D、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10.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在自己的庄园中或领地内,依靠剥削农民劳动获得一切生活必需品,只有贵重的武器和丝绸、宝石等奢侈品,才需要从外来商人那里购买。这说明西欧庄园( )A、拥有独立的司法权 B、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C、使用奴隶进行生产 D、具有资本主义性质11.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描述:十七世纪末,俄国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请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帮他搞维新……甚至迁都到滨海的涅瓦河旁,以方便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这主要强调彼得大帝( )A、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 B、使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C、使俄国成为军事强国 D、是俄罗斯的民族英雄12. 如图是一幅反映当今国际关系的漫画《山姆大叔的饭桌》。该漫画表明( )A、冷战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B、联合国的维和作用明显减弱 C、恐怖主义延缓了民主化进程 D、大国霸权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36分。
-
13. 【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
材料一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
一一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材料二明代人口达到1亿之时,全国不少地区的土地已经开发殆尽;清代在此基础上,大量人口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晚清汪士铎面对中国四亿人口曾哀叹:“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州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超量的人口导致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对边疆土地的开发导致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之争夺生存空间,激化了民族矛盾。
——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析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14. 【革命道路的探索】材料一 1916年从日本回北京大学后,李大钊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1918年发文肯定了十月革命“将从来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根本推翻”的历史功绩。同时他把俄国革命当成世界新潮流的开始,并且相信中国也应该走上这一条道路。1919年5月,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其间号召知识分子不要光空喊“劳工神圣”的口号,而要实际地到“劳工”中发动群众。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最初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革命与俄国一样,无产阶级要实行大罢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论断。由此,共产党人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但这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暴动,都先后失败。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实行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模式,进行游击战争和武装割据的方式。
——摘编自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再谈谈你对此的认识。15. 【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比较高效的中央政府,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有苏联对我国的“一五”计划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援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
一一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材料二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9年的全部工业投资比1928年增加了39.1%,但主要用于重工业,重工业占全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81%,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轻工业投资比重最高不超过7%。斯大林指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摘编自杨敏敏《前苏联工业化 (1926-1938)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苏两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共同点。16. 【战争与和平】“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习近平
提取上述图片信息,围绕“战争与和平”,任选角度,自拟标题,综合运用世界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