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5月阶段性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6-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古埃及的人物像,头部为侧面,肩部、胸部、胯部正对视者。古希腊的人物像仍有古埃及的印记,但身体不再是埃及样式,手和臂也没有摆布得那么明显和生硬。这可用于说明(    )
    A、古代绘画技术发展缓慢 B、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古希腊与埃及文化雷同 D、古代绘画蕴含神秘色彩
  • 2.  波斯帝国时期,中央政府铸造被称为“大流士”的金币,而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有铸造铜币权。这可用于说明波斯帝国(  )
    A、黄金资源比较短缺 B、铸币技术领先世界 C、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 3.  12—15世纪,在英格兰的封建庄园体制中,农民可以从领主处领有土地,但一般需要对土地的所有者有所回报。这一回报通常是(   )
    A、义务提供手工品生产 B、缴纳租税和服劳役 C、维护庄园法庭的秩序 D、自备工具为国王服兵役
  • 4.  印加帝国在基层实行社区共享制度,在此制度下,土地分配和使用遵循着一套明确的原则。土地首先归属于社区,然后由社区领导者根据需求和资源可用性进行分配,分配的标准包括家庭规模、劳动力需求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据此可知,该社区共享制度(   )
    A、集中体现了印加帝国文明成就 B、能够保证帝国政治与经济稳定 C、实现了印加民众均分财产愿望 D、体现了帝国基层治理比较规范
  • 5.  16世纪下半叶到17 世纪是海图大规模更新的时代,也是荷兰海图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以墨卡托、奥特柳斯、洪第乌斯为代表的著名制图家。荷兰这一时期制图业的发展得益于(   )
    A、世界地理知识的缺乏 B、其确立了殖民霸主地位 C、荷兰海外贸易的繁荣 D、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 6.  有学者评价卢梭时说:“启蒙的‘理性明灯’照射着外部世界,并将驱散各处的黑暗,但不驱散自身的黑暗。对自己来说,它仍然是暗昧的。而卢梭则把这样的亮光投射到‘理性的黑暗’。”该学者意在说明卢梭(   )
    A、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终极理想 B、完善和发展了启蒙思想 C、主张以自我意识为判断标准 D、否定了理性主义的价值
  • 7.  漫画反映的是英王与英国议会的角力。该漫画意在说明,当时的英国(   )

    A、资产阶级已经控制政权 B、资产阶级革命手段相当残酷 C、实行分权制衡政治体制 D、资产阶级挑战封建专制王权
  • 8.  1830—1850年,伦敦人口增长至将近100万,公共马车增至1300辆,出租马车更是增至2500辆,不少市民“对着拥挤的街道和拥堵的马路惊慌失措”。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城市建设的滞后 D、交通工具的变革
  • 9.  傅立叶设想的和谐社会制度基层组织是“法郎吉”,在该组织中,农业、工业、商业及其他事业所获得的收入,都将“按比例分配”,发给每个人的红利将“按照三种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和才能确定”,分配比例是“资本占十二分之四,劳动占十二分之五,才能占十二分之三”。由此可知,傅立叶的“法郎吉”(   )
    A、重构了科学社会主义 B、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倾向 C、切实保障了工人权益 D、改善了劳资之间的关系
  • 10.  西班牙殖民者确立在拉丁美洲的统治后,先捣毁印第安人的偶像,摧毁神庙,然后也像在西班牙社区那样,在印第安文明的废墟上广建教堂、慈善机构和教育机构,教原住民学习西班牙语,传授他们诸如木工、园艺和建造堤坝等知识。这反映出(   )
    A、殖民统治助推了西方文化的扩张 B、教会成为殖民统治机构的重要支柱 C、传播宗教是欧洲殖民的主要目的 D、移植本国制度是殖民者的通用手段
  • 11.  下表所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和人员伤亡统计数据。由此可见(   )

    参战国数量

    投入军队人数

    卷入战争人数

    伤亡人数

    33个

    7000多万

    15亿

    4250万

    A、一战惨度烈度空前 B、协约国最终获得胜利 C、世界各国损失巨大 D、战争破坏了欧洲均势
  • 12.  1938年3月12日,德国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4月初,英法美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苏联政府提出了召开国际会议制止德国法西斯侵略行为的合理要求,但遭到英法政府的拒绝。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性质决定外交关系 B、社会主义制度更具优势 C、绥靖政策到达历史顶峰 D、国际协调机制有待健全
  • 13.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相继开发、研制了“奈基一宙斯”系统、“哨兵”系统和“卫兵”系统,以对抗苏联的核攻击。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之间的核力量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均势。这有利于( )
    A、避免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B、减少美苏之间的利益冲突 C、维护两极格局的对称性 D、增强凡尔赛体系的稳定性
  • 14.  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政府推行所谓的工作福利计划,让失业者去做指定的工作或参加培训,而不是坐在家里领补助。最初这一原则只适用于16—18岁的年轻失业者,1993年梅杰首相宣布要扩大其适用范围。这些举措意在( )
    A、解决严重的“滞胀”危机 B、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 15.  如表所示是1960年、1970年韩国部分经济数据。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时间

    工业产值/亿美元

    占GDP比重

    出口贸易额/亿美元

    占GDP比重

    1960年

    6.8

    17.3%

    0.9

    2.6%

    1970年

    22.3

    24.8%

    103

    11.4%

    A、朝鲜战争的正式结束 B、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C、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入 D、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 16.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有公司通过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在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还有公司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实施全球化战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有公司专注于无人机技术研发,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据此可知,这些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强创新能力 B、利用数字技术 C、开展国际合作 D、强化风险管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61—1258年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希腊、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阿拉伯语言文学、伊斯兰宗教学以及哲学、医药学、化学、星占学、天文学逐渐兴起;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各种艺术也百花齐放、日臻完美,建筑艺术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与幸福,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

    ——摘编自王根明《阿拉伯文化的分期和界定》

    材料二 中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阿拉伯文化曾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但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绚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同时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开放进取、奋发创造的文化精神。阿拉伯帝国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贸易,为帝国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了繁荣。

    ——摘编自张桂荣、诸海燕《略论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文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期间和战后,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比如,印度使用动力机械并拥有50人以上的企业数,从1914年的2874家增加到1921年的3965家。巴西1928年的工业生产总值相当于1914年的3倍。一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垄断资源,不断地增加对殖民地的投资。在越南,1924—1929年,法国私人投资达40亿法郎。1919年美国在拉美的总投资为24亿美元,1929年增加到37亿美元。亚非拉的贫苦农民的境况更加恶化,整个被压迫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了,逐渐兴起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摘编自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

    材料二 二战结束以后,亚非拉100多个新兴国家在殖民体系的废墟上涌现出来。联合国刚成立时,在51个成员国中,亚非国家仅占13个,到1970年,在124个成员国中它们已占70个。1964年初,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指出:“现在,能组成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的多数的国家仅拥有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如果没有那些向它提供资源并有能力采取行动的会员国的支持赞助,根本无法采取重大行动。”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和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其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998年西欧与俄国、苏俄(联)的GDP年均增长率情况

    时段

    1870—1913年

    1913—1950年

    1950—1973年

    1973—1998年

    西欧

    2.10%

    1.19%

    4.81%

    2.11%

    俄国、苏俄(联)

    2.40%

    2.15%

    4.84%

    —1.15%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

    选取表格中两个相邻的时段,对西欧与俄国、苏俄(联)GDP的发展态势进行阐释,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国际性组织。中国知识界认为,万国联盟也就是国联的成立,“并非偶然的运动,孤立的现象,而是历史、政局、思潮诸种因素凑合以成”。“今日国际最困难,也最根本之问题,即在调和各国家之利益,规范各国家之野心,综合各民族之精神,使悉有利于公共的善。换言之,即不承认世界上有‘完全独立’独自发展而侵害他国的国家。世界上所有的民族,要成一种有组织的团体。维持这个国际组织的,就是万国联盟。”“万国联盟,就是使世界废除战争用公理裁判曲直的唯一方法。”

    ——摘编自郑大华、王敏《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针对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对人类造成的大浩劫,反法西斯大同盟将他们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一旁,在吸收以往国际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秩序的共识。《联合国宪章》强调会员国不分大小都有平等发言权的规定,宪章所规定的组成联合国为数众多的专门机构之间的“权力划分”原则,无不体现了普遍性原则,使联合国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宪章所确定的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不仅反映了二战结束时的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历史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从内部机制上赋予联合国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的可操作性和强制力量,使集体安全有了切实可行的保证。

    ——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知识界对国际联盟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的特点,并指出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的进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