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广东北江实验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6-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尚书》记载,“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春秋末期,《左传》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认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记载表明,春秋时期(   )
    A、王权传承方式更动 B、民本意识已经出现 C、农民社会地位提升 D、仁政思想得到践行
  • 2. “家”字在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宗法制趋向完善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各国变法的推动
  • 3. 唐朝之前,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这反映出( )
    A、房税有序传承 B、城市经济发展 C、税收体系完备 D、社会治理混乱
  • 4. 下表为南宋政府发行纸币(会子)情况(节选),据如表可知(    )

    发行年份

    乾道四年

    (1168年)

    乾道七年

    (1171年)

    淳熙十一年

    (1184年)

    嘉定二年

    (1209年)

    嘉熙四年

    (1240年)

    发行额

    1000万

    1800万

    2323万

    11263万

    50000万

    流通期限

    3年

    6年

    9年

    22年

    A、金属货币被纸币所取代 B、纸币流通造成通货膨胀 C、政府行为影响会子信用 D、纸币发行利于经济稳定
  • 5. 如表为明末清初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和思想。据此可知,当时(    )

    思想家

    言论和思想

    张履祥

    提出无论为农为士者,均须耕读相兼。耕则力耕,学则力学,须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颜元

    重视“习行”,要求学生学习农学知识,认为劳动能“治心”“修身”,“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孙奇逢

    在《孝友堂家训》中言及“樊迟问稼”时,对子孙提出了“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的观点,寄望子孙以耕读传家。

    A、士人开始投身于基层教化 B、存在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 C、儒学已经逐渐向基层渗透 D、盛行礼法结合的理学教育
  • 6. 如表为1867年到1894年中国铁、锡、煤、煤油等原料进口量变化情况(单位:海关两)。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煤油

    1867年

    264503

    582146

    992649

    2211459

    1894年

    2467590

    2046897

    3221343

    8005314

    增幅

    832.92%

    251.61%

    224.52%

    261.99%

    A、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B、国际贸易逆差程度加深 C、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D、天朝上国观念得以改变
  • 7.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这四个月中,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战役,清廷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状况说明(   )
    A、地方实力派全部背离清政府 B、列强在辛亥革命时期严守中立 C、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 D、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十分强大
  • 8. 抗战部队中有大量的“地方军”,其中来自云南的滇军作战英勇令日军胆寒,被称为“南蛮兵”“猴子军”。右图即是滇军60军在某次战役中的进军示意图,对该战役评判正确的是(   )

    A、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B、抗战初期华北战场战斗最激烈的战役 C、以破袭日军交通线为主要斗争目标 D、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 9. 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作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和坚决执行抗日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等四项保证。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囿于形势暂时放弃民主革命领导权 B、制定政策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 C、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D、提出赢得抗战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 10.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策略,动员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国际交往。1952年,以喜饶嘉措为首的中国佛教界,给日本佛教界赠送药师佛像,引起日本佛教界和民间的强烈反响,史称“佛教外交”。据此可知,佛教外交(   )
    A、打破了外交的孤立局面 B、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C、拓展了独立外交新途径 D、根植于中日交流的传统
  • 11. 古巴比伦王国曾出台了诸多针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掺假伪造等不正当竞争现象的法律条文 。如《汉谟拉比法典》第 108条明确规定:"倘卖酒妇不受谷以为西克拉之费 ,而按超重的砝码收银 ,而西克拉之定率量比之谷物之定率量为低 ,则此卖酒妇应被检举。”这说明古巴比伦(   )
    A、国家治理利于强化法律的适用性 B、立法思想蕴含着契约精神 C、法理内涵得到了有效补充和完善 D、市场管理注重物权的保护
  • 12. 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后,参照波斯的仪式,要求属下将领跪拜自己。这小些将领认为依照马其顿风俗,只有在敬神时才用跪拜礼,因此拒绝跪拜亚历山大。最终,亚历山大作出让步,马其顿的将土可以不跪拜自己。这一事件可以说明(    )
    A、东西方文明有优劣之分 B、长期征战激化君臣矛盾 C、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D、亚历山大统治隐患重重
  • 13. 12世纪,自治城市政府成为北部意大利的典型,众多城市不再依附某些主教、贵族等保护人,而是变成了它们自己的“主人”,甚至“感觉创造城市”。人们觉得自己是市民,他们就是城市的主人。类似的现象在欧洲其他地方日益扩散。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是由于基督教会削弱了王权 B、直接孕育了资产阶级革命 C、标志着欧洲特权阶层的衰败州 D、有助于权利意识的增强
  • 14. 从1710年到1795年,英国采用系统选种制。推广使用新肥料和农机,使得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科学培育和饲养牲畜,使羊的平均重量从每只28磅增加到每只80磅,牛的平均重量从每头370磅增加到每头800磅。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工业革命带来的进步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新式经营方式的采用
  • 15. 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来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厂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 16.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在其2013年的著作《美元陷阱》中,称美元是“嚣张的霸权”,使美国得以“尽情享受由他国埋单的挥霍”。材料反映了(   )
    A、美元和黄金的挂钩造就了其霸权地位 B、美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依旧掌握主动 C、美元霸权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D、国际汇率大幅波动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本卷共4个大题,共5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在我国国家统一中的表现。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与私人资本”,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达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1890年边疆扩张结束,美国的“西进运动”持续了近一个半世纪。……最初的移民中,既有南部的奴隶主,也有北部的土地投机商,但人数最多的还是猎人、矿工、牧民和农民。……随着社会的发展,东部人口越来越密集,土地基本被占用,机会自然也就减少。从密西西比河到太平洋沿岸,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随着西进推进,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大批农场被建立起来,公路、铁路的建设高潮也逐渐兴起。西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人们要忍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还得时常防备印第安人的袭击。……几乎每一次向西挺进的人流都踩着印第安人的白骨和血迹行进。

    ——整理自钱满素、张瑞华《美国通史》等

    材料二

    “走西口”是明清以来山西、陕西人民不断迁徙到西口地区(今内蒙古西部地区)谋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明清时期,走西口的主体主要是军队兵变士兵、蒙古人掳掠的俘虏、追求土地的农人等,逃避饥荒的流民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西口土肥水美,早期走西口的汉民也只向蒙旗交租,不向国家纳赋。走西口者大多春至秋回,当“雁行人”来回奔波于家乡和西口外的时候,他们的家乡只能是其祖籍地,这种观念并没有很快就随着逐渐出现的人口定居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口迁移规模日益扩大,西口也得到发展,至清末,“二百余年,耕凿相安,乡井是故,讼狱至县,差徭应县,虽日蒙疆,俨同内地”。

    ——整理自刘忠和《“走西口”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西进运动”相比,明清“走西口”人口迁移的主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