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上海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6-12 类型:高考真卷

一、单选题

  • 1. 瓷器的全球流动。
          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瓷器行销世界,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这发生于____。( )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 2. 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____。( )
    A、宣政院 B、市舶司 C、中书省 D、广州十三行
  • 3. 瓷器影响世界。
           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____。( )
    A、工厂制度的确定 B、资本主义的垄断 C、手工工坊的发展 D、殖民活动的兴起
  • 4. 资本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在发展中也显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以下选项能反映此观点的是____。( )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使世界连为一体 B、工业革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C、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不确定性增加

二、填空题

  • 5.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

    (1)、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撒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
    (2)、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他出使的路线是
    (3)、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

三、多选题

  • 6. 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____。(双选)( )
    A、外部需求 B、军事扩张 C、技术传播 D、工艺精湛
  • 7. 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为资产阶级革命积蓄了力量。

    有学者指出,12、13世纪以来,西欧社会新兴阶层崛起,同时,许多人成为“有地产的穷人”。“有地产的穷人”意指____(双选)( )

    A、农民失去地产 B、土地贵族贫困 C、穷人获得土地 D、教会财富贬值
  • 8.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商业贸易同时也呈现出新的格局,主要表现为____。(双选)( )
    A、贸易中心的转移 B、货币、信贷的出现 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 9.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西欧社会实现了转型,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西欧社会实现转型的标志有____。(双选)( )
    A、理念上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上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政治上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 D、经济上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四、材料题

  • 10. 瓷器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材料二:

    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珐琅彩瓷,以中国传统白瓷胎为底。融入西方珐琅彩描绘制作而成。珐琅彩瓷装饰题材与风格亦受西方影响。

    (1)、材料一是德意志制作的“中国风”瓷塑,其中的人物形象与中国当时的实际形象不甚相符,表现出欧洲人自身的趣味和风尚,这一现象折射出____。(双选)
    A、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想象 B、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C、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构 D、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理解瓷器全球流动中的文化交流。
  • 11. 商业贸易与西欧社会转型

    11世纪以后,商业贸易复兴驱动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

    商业贸易复兴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动力,催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将下列“史事”与“结果”相匹配。(填涂字母)

  • 12. 财富向新兴阶层转移,促成了与传统不同的财富观念。概括下列三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视角看待财富的。

    材料一圣·伯尔拿曾说:“你只有蔑视现世的财富,才能在天堂成为一个富有者。”……圣·托马斯·阿奎那指出:“因此,甘愿贫穷是人们达到完美的爱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

    ——[苏]古列维奇《中世纪的文化范畴》

      材料二:波焦・布拉乔列尼说:“金钱对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贪婪没有违背天性,恰恰相反,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天性,就像我们与生俱来的其他欲望一样。”

    ——王挺之等《欧洲文艺复兴》

    材料三自分工完全正确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都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13. 历史认识的时间尺度
          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1)、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经奉有谕旨,广召奇才异能之士,迄无成效。……不得已议奏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

    ——《总理各国事务奕䜣等片》1867年

    材料一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对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2)、材料二:窃维今日中国亟图自强,自必以育才兴学为要综。……近人至以学校之多寡,觇(察看)国政之盛衰,非无因也。

    ——管学大臣孙家鼐《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奏折》1898年

    材料三谨将《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毕业学生考议专章、奖励专章暨各项学堂章程分别缮写成册,并开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单,恭呈预览。

    ——《张首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

    材料四:宣统二年(1910)教育之状况,全国各种学校共52650所,中有师范与实业学堂:学生数1625534人,教员89766人,职员95800人;教育机关69处。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综合材料一、二、三、四,时间尺度由点到线,在功能上发生了何种变化?这对认识晚清教育改革有何价值?

    (3)、归纳下列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①清代举办新式教育源于“国惑息深”……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

    ——何炳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1931年

    ②教育的改革……二千余年的私家教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必须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

    ——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1974年

    ③(癸卯学制)体现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近代国家组织结构。

    ——杨天平《晚晴教育宗旨史论》2001年

  • 14. 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

    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有关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基本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

    材料一: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其权力运作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皇帝支配、中央官僚行政、地方官僚行政三个部分。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联的官僚自身管理机制和施政手段,又包括更政、整肃、公文流通和胥吏幕僚四个方面。

    ——李治安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大事则延辦(朝堂集议),小事则奏弹(上奏、弹劾)。

    ——(元)脱脱《宋史》

    材料三: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制札以编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

    ——(唐)杜佑《通典》

    材料四:因时制治,设刑宪(法律)以为之防,欲使惩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古人云)狱者(刑罚)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辟生者也。

    ——(明)刘惟谦等《进大明律表》

    (1)、材料一中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有____。(双选)
    A、井田制全面推广 B、宗法血缘关系不断巩固 C、贵族等级分封制逐渐解体 D、君主权力逐步加强
    (2)、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②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纠察官邪”,对“古代官僚行政管理”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法律与教化在传统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