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朗洞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2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6-0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敌对军事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日法西斯形成了轴心国同盟,二战后世界出现了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局面。这反映了( )A、法西斯势力的日益猖獗 B、大国结盟影响世界局势 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 D、冷战对峙局面开始形成2. 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德国的分裂3.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1951年和1970年世界工业生产产量比重结构,推动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工业生产比重显著增加的重要因素是( )
A、 杜鲁门主义推行 B、欧洲一体化发展 C、美国军事订货刺激 D、欧盟的建立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先后宣布建成了( )A、政府干预经济制度 B、“福利国家” C、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D、计划经济制度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下列史实与之无关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D、东欧剧变6. 1991年,苏联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69圈。这一事件带来的国际影响是( )A、两极格局结束 B、柏林危机 C、非洲17国独立 D、掀起拉美独立运动7. 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反映的史实是( )年份
1960
1960
1960
1960
1960
1960
独立国家
尼日尔
刚果
喀麦隆
马达加斯加
索马里
尼日利亚
A、“非洲年”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第二次世界大战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亚非拉国家获得新发展。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万隆会议 ③埃及华夫脱运动 ④纳米比亚独立 ⑤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9. 印尼总统佐科曾表示:“联合国不只是美国纽约的一座建筑,而是代表一个理想和所有国家的共同承诺……”这个共同承诺是( )A、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B、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 C、保证国际事务的公正 D、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10. “它致力于通过多边贸易,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处理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11.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数十万乌克兰难民不断涌入周边国家。联合国难民署2022年2月27日表示,自战争爆发以来,已有超过36.8万人逃离乌克兰。联合国预计,这场战争可能导致多达500万乌克兰人逃往国外,而这将在欧洲引发70多年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据此可知,难民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冲突的影响 B、霸权主义的存在 C、两极格局的结束 D、经济全球化的冲击12. 如图是一位同学做的专题复习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B、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全球化时代” D、“信息时代”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的爆发再次证明:没有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隔绝的孤岛,也没有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大力提倡的是( )A、利益至上、转嫁污染 B、贸易保护、抵制外货 C、对外扩张、单边主义 D、包容互鉴、合作共赢15. 下图反映了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应对这些问题需要( )
A、全世界共同努力 B、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C、提高妇女的地位 D、推广普及计算机网格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
-
16.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要求。(1)、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的标志是。(2)、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殖民主义枷锁的标志性事件是。(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率先对苏联进行改革的执政者是。(4)、1959年,领导古巴人民推翻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的人物是。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个小题,共14分)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的两大阵营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形成一种自我控制机制,使得美苏两国之间始终没有兵戎相见。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特点,被一些观察家形容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国际问题。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冷战的特征。(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国际问题”的原因。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经济基本恢复,六七十年代,西欧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1967年,欧共体成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68年,日本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材料二 二战后兴起的科技革命,使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及激光等工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战后20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在5年中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今,微软公司的分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材料三 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西欧和日本创造奇迹的共同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发展有哪些新的特点。(4)、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借鉴?四、综合探究题(共12分)
-
19.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某国际组织主要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国际格局的构成单位是由大国和大国集团组成的“极”。一个国家要成为一极,必须在国家权力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人口和领土的规模、资源配置、经济能力、军事力量、科学技术竞争力等方面拥有绝对的实力。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各国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局面。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必须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齐世荣《世界史·当代卷》
(1)、材料一中示意图所示为某国际组织的主要机构设置,请写出该组织的名称及其中一个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名。(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个国家要成为一“极”应具备的条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请举一个能体现该发展趋势的国际组织的名称。(4)、综上所述,你认为“只要有国际组织就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