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孝感高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6-0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语文活动正在开展,请你积极参与。
    (1)、学习从朗读开始,下面诵读处理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出重音:为了突出船快,我们心情急切,可以在这些词上重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B、读准拼音: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 hè)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 kān)里点起烛来。 C、读出节奏: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D、读出连停: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 (∨表示停,∧表示连)
    (2)、小豪想知道给“昔”加偏旁会组成什么字,请你帮帮他。

       味同嚼( ) ( )月寒冬 不知所( ) ( )字如金

    (3)、小飞浏览“孝感建市三十周年”系列报道时,看到一副对联,但是忘记“道义”“丹阳”分别属于哪一联,请你帮他还原。

        上联:白鹤绕程台,澴水悠悠润澴川,催生( )

    下联:灵乌辉董墓,孝南燮燮联孝感,再造( )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有一个智者,他叫孔子,他在修身、交友、学习等方面的见解给世人以启迪,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②有一个灵魂的医者,他叫鲁迅,他放下救济苍生的医书,用手中的笔医治麻木的民众,他是一直勇敢前行的斗士。③有一个勇者,她叫海伦·凯勒,她看不见听不到这世界的声音 , 却教我们彼此用爱感受,用心聆听,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令人一下子产生敬佩之情。

    (1)、语段画线处有语病,请修改。
    (2)、请另选一个人物,按照第①句的句式仿写。(要求语意连贯,结构相似)
  • 3. 学校要开展“古诗苑漫步活动”。活动中,小雅的同桌小风抱怨道:“古诗那么难学,现在又不写古诗,还有什么学习的必要!”请你帮助小雅想一段话,应对同桌小风的抱怨,劝他改变这种想法。
  • 4. 古诗文默写
    (1)、蒹葭苍苍,。(诗经《蒹葭》)
    (2)、青青子衿,。(诗经《子衿》)
    (3)、 ,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4)、 ,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 ,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式微式微,。(诗经《式微》)
    (7)、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酸翁亭记》)
    (8)、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魏学洢《核舟记》)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 5.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

    原 文

    批 注

    桃 夭

    诗经·国风·周南〔先秦〕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③蓁: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④之子: 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①本诗中主要使用了的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借对桃树的描绘表达的思想感情。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数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A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韩绩,字兴齐,广陵人也。绩少好文学以潜退为操布衣蔬食 , 不交当世。司徒王导闻其名,辟以为掾 , 不就。咸康末,会稽内史孔愉上疏荐之,诏( B )安车柬帛征之,称老病不起。卒( C )家。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注释]①潜退:隐退;隐居。②掾( yuàn): 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③安车:古代一种可以坐乘的小车。④束帛:将布帛捆为一束,作为聘问、馈赠的礼品。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 释

    ①不为外人道也

    词语推断法:不足挂齿

    如外人

    词语替换法

    ③司徒王导其名

    课内迁移法:村中闻有此人

    ④诏(B)安车柬帛

    查阅字典法:①出征,远行。②征伐。③争夺,索取。④召,征召。⑤证明。(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填序号)

    (2)、请将“也”“以”“于”还原到括号内。

    A( ) B( ) C( )

    (3)、把甲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绩少好文学以潜退为操布衣蔬食

    (5)、甲乙两个文段都提到了“避世”,桃花源人和韩绩避世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6)、甲文段中的陶渊明和乙文段中的韩绩各具有怎样的理想?试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ChatGPT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吗

    ①面向普通受众的最新人工智能(AI)交互产品ChatGPT,近来备受关注。

    ②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 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致使其爆火全球。

    ③ChatGPT在和全球网友互动中,有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成绩。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 Got Back》; 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构思了简短的侦探小说;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ChatGPT甚至能够按照预设的道德准则,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以此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④在某种意义上, 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虽然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但基于模型算法得出的答案,在传播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具有迷惑性,也越来越真实。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取巧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而进行的工作。

    ⑤巴黎政治大学已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外国专家表示ChatGPT将增加虚假信息风险;斯坦福团队推出DetectGPT, 阻止学生用AI写作业。ChatGPT面世仅2个月,就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人们在畅想高科技的未来社会的同时,实际很难想象出下一代的人工智能交互产品能够发展并影响人类到何种地步。

    ⑥让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演变,最终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本是这一科研领域的终极目标。只要时间足够长,人工智能必然能够发展具备科幻电影里所描绘的能力。但正如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总会超出人类控制一样,当前基于大数据学习和给定模型下的人工智能始终存在着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人们无法理解算法背后的各种逻辑,以及在这些逻辑下运行程序将会对人造成的影响。

    ⑦故而,虽然ChatGPT 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但还是让人类社会有点措手不及。可以预见的是,“真实的人”群体只会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充当各种各样的角色。也因此,每每有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产品面世,人们都会想要从伦理、法律等多重角度审视。宏观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必要约束,已经在人类社会取得共识。这正说明,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最终将会把控住人工智能乃至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份清醒,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发展就有望保持平衡,算法“黑箱”也最终有望破解。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阅读文章第②自然段,简要概括什么是ChatGPT?
    (2)、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ChatGPT面世2个月,就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
    (3)、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始终存在着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有效举措?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里的青绿

    ①江南的春,在山水间,在柳梢间,是片片的青绿;而在一户户人家的灶旁、桌上和杯中,则是点点的青绿。我迫不及待地愿赴一场春天的青绿之约。

    ②第一抹新绿,是茶园里的嫩青色。春寒料峭,还在正月里,雨水节气刚过,浙江瑞安的茶农们便穿着厚厚的冬装,上山采茶了。海拔四百多米高的茶园,山高露重,草木葱茏,种植的是瑞安特有的茶叶品种“清明早”。“清明早”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明永乐十年就被定为贡品。它从正月里采摘到清明节前,是浙江最早出产的春茶。新茶的滋味最为清妙。“清明早”的茶汤又绿又亮,茶香扑鼻。在日慢饱食的正月里喝上一口新茶,鲜香甘美的茶水温暖胸臆,心中涌起热流,春风仿佛已经拂面,令人精神为之一爽,油然而生舒畅之感。

    ③惊蛰过后,满目的青绿也更加热烈起来。春光浓艳,新桃浅妆,大地与绿色的生机再次相逢。春日里,与春菜的邂逅,历久而弥新。出了正月,正是各种绿叶青菜蓬勃生长的时节,芥菜是最早上市的春菜之一。瑞安人的“二月二”龙抬头,是属于“芥菜饭”的。把翠绿绿、嫩生生、水灵灵的芥菜切成细条,“酱油肉”切丁,用油炒熟,倒入熟糯米饭,并加入虾米、香菇丝等佐料。拌匀猛炒后,一大盘白绿相间、色香味俱佳的芥菜饭便可以上桌了。那浓郁的香气,常常引得孩子们垂涎三尺,个个都可以吃上一大碗。每家每户经验丰富的大厨,把芥菜饭里的糯米炒得又干又香,颗粒分明,每一粒米都闪烁着亮亮的油光,这样才能让芥菜的多汁和糯米嚼劲融合出奇妙的口感。“二月二”吃芥菜饭,既顺应天时,又足有深意。瑞安人用微苦的芥菜告别甜美肥甘的春节美食,何尝不是“春节已毕,不惧吃苦,力搏一年”的深远寄寓呢?

    ④三月是吃青团的时节。那甜甜咸咸的草绿色小团子呵,亮丽得像明媚的春光,软糯得像人们愉悦的心情。少了青团的春天仿佛是不完整的。瑞安人把青团叫“棉菜饼”,也叫“清明饼”,冷食用来清明祭祖,热食则是传统的时令小吃。棉菜就是鼠曲草。春雨过后的田野上,春耕正当时,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在天际,鼠曲草如地锦渐次铺满。它们匍匐在地面上,绵软柔韧,布满白色的绒毛,三五日便绽开了细细的鹅黄小花,饱满鲜嫩,妩媚生动。细细一闻,香味里有着沁润的甘甜。摘下尝一尝,唇边留下如蜜的回甘。鼠曲草茎叶入药,可以化痰止咳、祛风除湿,人们很早就知道它的药食功效。在南北朝时期,每年“三月三”上巳节,人们把鼠曲草混合蜂蜜做饼,称之为“龙舌饼”,“以压时气”。

    ⑤小时候,每近清明,外婆和妈妈便忙着做起棉菜饼。把糯米粉和粳米粉加水,再放入捣碎了的棉菜嫩芽,揉啊,揉啊,揉成浅绿色的面团。此时,正是春笋当季。取来最脆嫩爽口的春笋,还有本地的五香干,混上咸菜,切成碎末,包裹在小团子中,做成圆圆的小饼。又宽又厚的柚子叶洗干净后,绿得如同翡翠,垫在饼团下面。开火蒸二十分钟后掀开锅盖——啊,空气里充盈着柚子叶和棉菜的清新香味,光是沉醉在这香味中,便足以令人陶然了!田野的清新满溢了胸膛,心底顿时翻涌着由衷的轻快。蒸熟了的棉菜饼青绿里夹杂着些许灰色,圆润饱满,光亮诱人,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大快朵颐。

    ⑥一口咬下这团青绿,唇齿间是满满的新鲜与绵软,仿佛春天在周身漫溢开来,馨香、热烈。这口热烈,是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歌谣,是绵绵不绝的田野的吟唱,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选自《 人民日报 》有删改2024年03月18日 )

    (1)、从全文看,春天里作者赴了哪些青绿之约。
    (2)、赏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取来最脆嫩爽口的春笋,还有本地的五香干,混上咸菜,切成碎末,包裹在小团子中,做成圆圆的小饼。(从词语角度赏析)

    ②何尝不是“春节已毕,不惧吃苦,力搏一年”的深远寄寓呢?(从句式角度赏析)

    (3)、文章结尾写道:“这口热烈,是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歌谣,是绵绵不绝的田野的吟唱,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这不由让我们想到《社戏》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请你对这两处文章结尾加以分析,比较它们表达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 9. 阅读《经典常谈》,完成下面题目。

    《经典常谈》是 (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 10.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及其主要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
    A、《经典常谈》从古典目录分类体系出发,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典籍加以介绍,勾勒了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脉络。 B、《经典常谈》一书中提到孟子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孟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C、《经典常谈》第七篇主要讲朱熹之学,介绍了“四书”的形成与朱子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其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 《大学》 《春秋》。 D、《经典常谈》中“诗”“文” 两篇因为书多,所以仅叙述源流,不做专书提要性的介绍。 E、《经典常谈》单篇内部、篇与篇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如“诸子”之后是“辞赋”,而作者又认为屈原“其实也是一‘子’, 也是一家之学”。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 11. 你的同桌被评选为环境小卫士,要在主题教育活动大会上发表演讲。请你根据 下面演讲稿的内容大纲,帮他拟写一个合适的开场白。(开场白中:要交代清楚题目,题目和内容要能够概括下文演讲要点的意思,100字左右) 

    第一,低碳生活,让我们从日常餐饮开始。合理饮食,减少粮食浪费,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第二,低碳生活,让我们从日常起居开始。随手关灯、关空调,节约用纸,用布袋替代型料袋。第三,低碳生活,让我们从日常出行开始。多选择自行车、公交车或步行,少乘出租车、私家车……

  • 12. 按要求写作。(任选一题完成)

    ⑴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它可能是黄土高原上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演时的身影,是借灯笼表现祖孙情笃的微小之事,亦或是雎鸠成双成对在河边鸣叫的瞬间……平凡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事、景、物、让“美”的内涵不断丰富,触动了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产生了许多新奇的感受,也产生很多的思考和遐想,值得我们珍藏。

    请以“这种美,值得珍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⑵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提到《山海经》《天演论》对自己人生的影响;《红星照耀中国》写毛泽东常读《水浒传》《三国》和《西游记》……

    在你的读书生涯中,有没有哪一部经典名著对你产生过影响?请你围绕这部经典作品,以“书香怡人”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下你的阅读故事或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