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热身卷(五)

试卷更新日期:2024-06-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大唐西域记》记载葱岭的环境时说:“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 )
    A、分析张骞通使西域的目的 B、感悟玄奘西行的艰难过程 C、总结文成公主入藏的成果 D、感受鉴真东渡的精神内涵
  • 2. 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 3.  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下面有一副对联:上联:依山借势露天台,一代风云恰剪裁。下联:纤纤公主躯,重任弱肩担。以下最合适的横批是( )
    A、一代女皇武则天 B、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C、代父从军花木兰 D、文成公主入藏
  • 4. 唐朝将边疆归附的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纳入国家的行政体系之中,承认和保护这些部落首领的地位。唐太宗在谈及民族关系时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C、民族交往强调文化认同 D、已经消除民族矛盾
  • 5. 唐太宗之所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    )
    A、唐太宗用武力打败所有少数民族 B、唐太宗和亲政策建立了双方友好关系 C、唐朝强大的国力与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太宗主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6. “验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便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材料表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    )
    A、强化边疆管辖 B、巩固国家统一 C、沟通南北交通 D、加强中央集权
  • 7. 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温是唐朝宣武节度使,后晋君主石敬塘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吴越开国国君钱谬是唐朝镇海节度使,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是唐朝威武节度使。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B、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C、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D、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 8.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 9. 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 ( )
    A、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B、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C、知人善任量才用人 D、重视地方吏治管理
  • 10. 澶州之战后,北宋与辽议和,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当时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宋辽和平,交流频繁,这说明宋辽议和(   )
    A、使得宋朝财产损失巨大 B、使辽与西夏获巨大利益 C、促进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D、导致宋辽隔阂完全消除
  • 11.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变法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 B、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 C、变法损害官僚地主的利益 D、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 12.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宋太宗
  • 13.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重用文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 14. 宋代市舶收入,977年为30万缗(音“民”,货币单位),978年为50万缗,1159年为200万缗。这些数据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生产的繁荣 B、海外贸易的发展 C、经济作物的种植 D、南方人口的增长
  • 15. 校历史学习小组整理了一份名人名句卡片。该卡片的主题是( )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皇帝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主权 C、推动经济发展 D、加强文化交流
  • 16.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安排生产和生活。“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种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从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里藏着( )
    A、海外贸易区域的变化 B、城市文化演变的路径 C、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 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
  • 17. “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

    选项

    历史

    结论

    A

    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

    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B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加强了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使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

    造成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A、A B、B C、C D、D
  • 18.  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中的“闯王”是(  )
    A、陈胜 B、张角 C、黄巢 D、李自成
  • 19.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又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造成最为严重的影响是(  )
    A、阻挡了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 B、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 C、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D、限制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 20. 清代,凡诏令密旨,由军机处拟就,经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发出,不再经过内阁,称为“廷寄”;而内外各官重要章奏绕过内阁,由军机处审定直送皇帝,称为“奏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削弱了六部权限 B、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 C、完善了行政体制 D、行使丞相权力

二、材料分析题

  • 21. 人才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隋唐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创新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隋唐时期……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华的官吏充实到官府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

    材料三 (唐)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分析选拔人才的依据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列举一例唐太宗“唯在得人”的史实。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才”与“国家”,提出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22.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北宋的政治对我国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据学者张希清救授统计,北宋167年所取文士合计60035名,平均每年360名,大大超过了唐朝、元朝、明朝。这一数值是唐代的5倍多、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而武举考试仅取868人,年均仅仅15人。

    材料三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百余人,分治大落(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宋朝是如何发展科举制的?并指出这一措施对宋朝社会的影响。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材料体现了宋太祖的哪一治国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治国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