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下)微素养核心突破21图形变换(2):动点问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6-01 类型: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
-
1. 如图①,在四边形中, , , 点P从点A出发,沿运动到点D.图②是点P运动时,的面积S与点P运动的路程x之间的关系图象,则a的值为( )A、 B、4 C、5 D、62. 如图,ABCD中,AB=22cm,BC=cm,∠A=45°,动点E从A出发, 以2cm/s的速度沿AB向点B运动,动点F从点C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着CD向D运动,当点E到达点B时,两个点同时停止.则EF的长为10cm时点E的运动时间是( )A、6s B、6s或10s C、8s D、8s或12s3. 如图(1),在中, , , 动点P从点B出发,沿匀速运动,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 , 的面积为y(当A , B , P点共线时,不妨设),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2)所示,则图(2)中a的值为( )A、16 B、15 C、14 D、134.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4,E是边BC上的一点且CE=3,连结DE,动点M从点A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AB—BC—CD—DA向终点A运动.设点M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ABM和△DCE全等时,t的值为( )A、3.5 B、4.5 C、3.5或5.5 D、3.5或6.55. 如图,在菱形ABCD中,AB=5cm,∠ADC=120°,点E,F同时从A,C两点出发,分别沿AB,CB方向向点B匀速移动(到点B为止),点E的速度为1 cm/s,点F的速度为2cm/s,经过t(s)△DEF是等边三角形,则t的值为( )A、 B、 C、 D、6. 对于题目,“在长为的线段上取一点 , 使 , 以为边向上作矩形 , 且 , 点从点出发,沿射线方向以每秒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点从点出发,先以每秒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运动,到达点后,再以每秒个单位长的速度沿射线方向运动,已知、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 , 若以、、 ,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的值”,甲答: , 乙答,( )A、只有甲答的对 B、只有乙答的对 C、甲、乙答案合在一起才完整 D、甲、乙答案合在一起也不完整7. 如图1,点从四条边都相等的的顶点出发,沿以的速度匀速运动到点 , 图2是点运动时,的面积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则的值为( )A、 B、 C、 D、8. 如图,正方形的边长为8,M在上,且 , N是上的一个动点,则的最小值为( )A、6 B、8 C、10 D、9. 如图,在矩形ABCD中,O为对角线BD的中点,∠ABD=60°,动点E在线段OB上,动点F在线段OD上,点E,F同时从点O出发,分别向终点B,D运动,且始终保持OE=OF.点E关于AD ,AB的对称点为E1 , E2;点F关于BC,CD的对称点为F1 , F2 , 在整个过程中,四边形E1E2F1F2形状的变化依次是( )A、菱形→平行四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 B、菱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C、平行四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D、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
二、填空题
-
10. 如图,已知 , , 点P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长方形移动一周(即:沿着的路线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当点P移动的时间为秒,点P与点A之间的距离为5.11. 如图,在等边中, , 射线 , 点从点出发沿射线以速度运动,点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如果点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 , 则当时,以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12. 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 BD相交于点O,P为AB边上一动点(不与点A,B重合),PE⊥OA于点E,PF⊥OB于点F,若AB=8,∠BAD=60°,则线段EF长度的最小值为 .13. 如图,在等边三角形中, , 射线 , 点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点从点出发沿射线以的速度运动.如果点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当时,以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14. 如图,菱形的边长为 , 点E为边的中点,点P为对角线上一动点,则的最小值为 .15. 如图,矩形中, , , 动点从点出发沿运动,速度是/秒;点从点出发沿运动,速度是/秒,设它们的运动时间为秒.(1)、当时,连接 , ;(2)、若、两点第一次相遇时,秒;第次相遇时,秒.16.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12 cm,BC=15 cm,点P自点A向D以1 cm/s的速度运动,到点D即停止点Q自点C向B以2cm/s的速度运动,到点B即停止,直线PQ截原四边形为两个新四边形.则当P,Q同时出发s时其中一个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17. 如图,在中, , , , 点在线段上一动点,以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中,则的最小值是 .
三、解答题
-
18. 如图,在四边形中, , , , , , 动点从点A出发,以的速度向终点运动,同时动点从点出发,以的速度沿折线向终点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用含的式子表示;(2)、当为何值时,直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部分,且其中的一部分是平行四边形?(3)、只改变点的运动速度,使运动过程中某一时刻四边形为菱形,则点的运动速度应为多少?19. 如图,□ABCD的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O,AB⊥AC,BC=5,点 P从点A 出发,沿 AD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 D 运动.连结PO并延长,交 BC 于点Q.设点 P 的运动时间为 t秒.(1)、求 BQ的长(用含 t的代数式表示).(2)、当四边形 ABQP 是平行四边形时,求t 的值.20.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 , ∠B=90°, , , , 动点P从A点开始沿AD边以的速度向点D运动,动点Q从C点开始沿CB边以的速度向点B运动,P , Q分别从A , 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ABQP是矩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是平行四边形?(3)、问:四边形PQCD是否能成菱形?若能,求出运动时间;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1. 如图,在正方形中, , . 动点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山发,沿线段方向运动,动点同时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出发,沿正方形的边运动,当点与点相遇时停止运动,设点的运动时间为秒.(1)、运动时间为秒时,点与点相遇;(2)、求为何值时,是等腰三角形?(3)、用含的式子表示的面积 , 并写出相应的取值范围;(4)、连接 , 当以点及正方形的某两个顶点为顶点组成的三角形和全等时,直接写出的值(点与点重合时除外).22. 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6cm,AD=2cm,点P以2cm/s的速度从顶点A出发沿折线A→B→C向点C运动,同时点Q以1cm/s的速度从顶点C出发沿边CD向点D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末端停止运动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1)、当四边形PBCQ的面积是长方形ABCD面积的时,求出两动点的运动时间t.(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点P与点Q之间的距离为cm?若存在,则求出运动所需的时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四、综合题
-
23. 如图,在矩形中, , , 是线段边上的一动点不含端点 , , 连结 , 是上一点.(1)、已知 , 是否存在点 , 使?若存在,求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设 , 若存在点使 , 求的取值范围.24. 如图(1),在四边形中, , , , 有动点从点出发,在线段上以的速度向点运动,有动点同时从点出发,在线段上以的速度向点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连接 , 若运动时间是秒.(1)、求当四边形和四边形其中一个是平行四边形时,的取值;(2)、如图(2),取中点 , 中点 , 连接 , , 请求出使的时间;(3)、在(2)中,继续连接 , 与相交与点 , 如图(3)当时,请写出一个与EF有关的结论,并证明这个结论.25. 如图①,在矩形ABCD中,AB=8,AD=4.点P从点A出发,沿A→D→C→D 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从点A出发向点B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P、Q两点同时出发,点Q运动到点B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连结PQ、AC、CP、CQ.(1)、点P运动到点C时,t=秒;当点Q运动到终点时,PC的长度为.(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D的长.(3)、当三角形CPQ的面积为9时,求t的值.26. 在矩形中, , O为中点,平分 , E、F分别在边、上,连结 , 且经过点O.(1)、如图1,求证四边形为菱形,并求长;(2)、如图2,动点P、O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沿和各边匀速运动一周.即点P自停止,点Q自停止.在运动过程中,
①已知点P的速度为每秒 , 点Q的速度为每秒 , 运动时间为t秒,当A、C、P、Q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求t的值.
②若点P、Q的运动路程分别为a、b(单位: , ),已知A、C、P、Q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请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并求a与b满足的数量关系式.
27. 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 , 动点从点出发,以的速度沿的方向向点运动,动点从点出发,以的速度向点运动.若、两点同时出发,其中一点运动到终点另一点也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连结DE、DF.(1)、当t=1时,四边形DEBF的面积等于.(2)、当为何值时,线段EF长为?(3)、当为何值时,的面积为?28. 在某探究课《矩形的折叠》中,每个小组分到了相同大小的矩形纸张 , , , 各小组通过对该纸张的折叠探究了各种不同的折叠问题.小组
探究内容
图形
第一小组
把沿折叠,与重叠部分记为 .
第二小组
步骤:1:把矩形沿折叠,使得与重合,点E,F分别为上的点.
步骤2:P为边上动点(与点B,C不重合),沿折叠得到 .
第三小组
步骤1:把矩形沿折叠,使得与重合,点G,H分别为上的点.
步骤2:P为边上动点(与点B,C不重合),
沿过点P的一条折痕折叠得到 .
根据以上各小组探究内容,求解下列问题.
(1)、根据第一小组探究内容,求证:是等腰三角形.(2)、根据第二小组探究内容,当P, , 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的长度.(3)、根据第三小组探究内容,过点P的折痕使落在线段上,请直接写出折痕条数与长度取值范围的关系.五、实践探究题
-
29. 综合与实践(1)、【教材情境】
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1,在正方形中,E是BC的中点, , EP与正方形的外角的平分线交于P点.试猜想AE与EP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同学们发现,取AB的中点F,连接EF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请在图1中补全图形,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实践探究】“希望小组”受此问题启发,逆向思考这个题目,并提出新的问题:如图2,在正方形中,E为BC边上一动点(点E,B不重合),△AE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连接CP,可以求出的大小,请你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
(3)、【拓展迁移】“突击小组”深入研究“希望小组”提出的这个问题,发现并提出新的探究点:如图3,在正方形中,E为BC边上一动点(点E,B不重合),△AE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连接DP.知道正方形的边长时,可以求出△ADP周长的最小值.当时,△ADP周长的最小值为 . (直接写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