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克苏地区2024届小升初语文5月模拟预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29 类型:小升初模拟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师对学生不应存有偏见之心,应一视同仁。 B、同学们在操场上踢着足球,正玩得热气腾腾。 C、他们看到你安然无恙,一定喜出望外。 D、外国的建筑风格和中国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2. 下面词语或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无缘无故 B、为是其智弗若与 自愧弗如 C、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与人为善 D、声泪俱下 虽与之俱学3. 下列词语中正确的是( )A、焉之非福 B、司空见贯 C、无独有偶 D、死的其所4.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哄骗(hǒng) 侵袭(qīn) 模样(mó) 果实累累(léi) B、瘦削(xuē) 分外(fèn) 处境(chǔ) 蛮横(hèng)无理 C、松劲(jìng) 畜养(xù) 僻静(pì) 明晃晃(huǎng)5.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徘徊(huái) 石蕊(luǐ) 心平气和(hé) B、荆棘(jí) 依偎(wēi) 翻箱倒柜(dǎo) C、僻静(bì) 匪徒(fěi) 司空见惯(kǒng) D、防御(yù) 搅和(huo) 锲而不舍(qì)6. 下列引用名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等到老了一事无成的时候,才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要知道别人比你更加积极努力。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们要发惊图强,为祖国贡献力量。 D、同学们的批评虽然不中听,但我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7.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热(zhì) 正月(zhēng) 鸿毛(hóng) 眨眼(zhǎ) B、宴会(yàn) 台阶(jiē) 水缸(gāng) 彻底(chě) C、搜查(sōu) 偏僻(bì) 幼稚(zhì) 花圃(pǔ) D、和弄(huò) 搓洗(cuō) 蒜苗(suàn) 口吻(wěn)8. 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表达效果不同的一句是(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小军在全县小学生书法比赛中夺冠,高兴得一蹦三尺。 C、毛主席话音刚落,会场上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 D、天寒地冻,他穿了厚厚的羽绒服。9.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A、走马观花 远走高飞 B、赴汤蹈火 扬汤止沸 C、过犹不及 望尘莫及 D、昂首挺胸 群龙无首10. 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快走出疫情的影响,政府实施了许多创新之举,如发放消费券、县长直播带货,真是“____”。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A、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11. 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是司马迁说的。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这句话是为了阐明“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个观点。(2)、“慷慨、慈祥、不屈、虚荣”这几个词语感情色彩相同。(3)、“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和“拔得头筹”的意思相同。(4)、我们在即兴发言时可以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5)、《匆匆》以问句结尾,呼应了开头。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返的慨叹,余味悠长。12. 句子加工厂。(1)、花儿在嘲笑我,小鸟在批评我。(仿写)(2)、【诗有浓情】“死去元知万事空,”,这是陆游永远的遗憾;“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是杜甫初听到平定叛军、收复国土消息时的喜极而泣;“ , 出没风波里,”这是范仲淹对劳动人民的同情。(3)、实施素质教育后,我们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了。(修改病句)(4)、请用“……一律……清一色……都……”写出“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节目着装整齐的情境。
同学们的服装好看又整齐:
(5)、疫情压不弯中国的脊梁。(改为反问句)二、快乐阅读。(30分)
-
1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流不进大海,就流进杯子
①我曾是一个顽劣的孩子:用文具盒夹住前排女生的头发,在老师粉笔盒里放一只青蛙,让课桌抽屉里雏鸟的叫声响彻整个教室。
②父亲吊起我的双手,用粗粗的皮带抽打我。但重重的体罚只会加重我的叛逆。最后一次,我打碎了全教室的玻璃。
③我被叫到老师办公室,走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我做好了种种应付老师的心理准备。我想,老师这次一定不会轻易饶我的。
④老师安详地坐着,手中的茶杯冒着热气。意外地,老师叫我坐下,和颜悦色的。这让我猝不及防,我有些惶恐,也有些不明就里。老师问:“你说这杯子里的水像什么?”我感到意外,想了想,说:“像杯子.”
⑤老师点点头说:“对!你再看看面盆里的水像什么?”我说:“像面盆!”“再看看塑料柄里。”我迷茫了:“像塑料柄呀!”我弄不明白,到底水像什么呢?
⑥跟着老师,我走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个烂泥塘边,烂泥塘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散发出熏人的恶臭。老师指着塘里的水说:“这里也是水,你愿意做这里的水吗?人有不同的状态,进入了不同的状态,就如同水进了杯子、面盆、塑料桶和烂泥塘。”
⑦那个冬日,走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第一次产生了自责。老师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指着远方跟我说:“一路同学,你很聪明,我希望你将来能流进大海!”
⑧流进大海,人生的形状就像大海,获得了大海的丰富和博大。几年过去了,我没有流进浩瀚无垠的大海。可是,想起老师的话,我常常从梦中惊醒:不能流进烂泥塘而万劫不复!如果人生像水一样注定要流进某个容器,我愿意像杯子、像面盆,哪怕是塑料桶。即便没有大海的宽阔和深沉,即便平庸,但是,活得简单、干净、透明、实用。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近义词:平庸—— 反义词:和颜悦色——
(2)、根据意思找出词语。①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②形容广阔无边,多比喻大海或天空。
(3)、在老师和“我”谈话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在不断地变化着,找出文中的词语填在横线上。看到老师和颜悦色时的 , 由老师问起水像什么时的 , 到在回来路上产生的。
(4)、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是。联系生活,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5)、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请至少用2个成语来评价一下这位老师:这是一位的老师。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你也一定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吧,临近毕业之际,请你写句赠言送给他(她)吧。赠言:
(6)、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和老师的教育方法相比,你赞成谁?并说说理由。(7)、赞美老师的古诗词句有很多,请你写两句。1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童年读书(节选)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借着看书。
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④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饿得狂叫。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一蹦三尺高,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⑤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⑥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因为我沉浸在书里。
⑦童年,我对书总是那样的痴迷,因为它带给我不少乐趣。
(作者:莫言)
(1)、儿时的“我”最大的乐趣是。(2)、“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为了看《封神演义》,“我”给同学家拉磨;为了看 , “我”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为了看《破晓记》“我”;为了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读。(3)、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夸张 比喻】的手法写出“我”高兴的心情。请你也用同样手法写一句话,表达一种心情。(4)、请在第⑤段横线处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话,具体表现“我”看书入迷的情形。他看书时,我就像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
(5)、下面关于短文开头和结尾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表达真情实感。 B、留下想象空间,增强感染力,余味悠长。 C、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加深印象,深化主题。(6)、莫言在1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15.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对其没有免疫力。它主要以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新冠肺炎患者平均潜伏期5~6天,1~14天出现症状,主要的症状是发热、乏力和干咳。对于身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导致重症肺炎的表现,出现呼吸功能的衰竭,具有一定的致死率。
【材料二】
【材料三】
①“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钟南山,一位84岁的耄耋(mào dié)老人,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而且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
②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面对未知的病毒,人们坠入恐慌。这时,钟南山院士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防治“非典”的方案,获得了16.2%的国际最高存活率。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院士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
③“非典”过后,钟南山院士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院士门诊”“院士查房”、做科研、带学生,这位精神焕发、步伐矫健的八旬院士,坚持在看病出诊的一线工作。
④17年后,湖北武汉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狠毒袭击。这位八十四岁高龄、头发花白的老者,又站在了“抗疫”的第一线,被国家任命为这场“战疫”的统帅。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3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在前往武汉时,他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说完就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高铁。到了武汉后,他又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用行动表现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⑤在被确诊感染人数一天比一天增多的情况下,钟南山院士不顾自身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与死神争夺生命——老人,变成了战士。他拿出了自己的本领和胆魄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白衣天使们攻坚克难,为人类的健康而鞠躬尽瘁。钟南山院士不辱使命,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医护队伍,一起向祸害人类的新型冠状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锋利的宝剑,为武汉、为祖国、为人类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满膛热血。
⑥中国的疫情还没有过去,钟南山院士又忙于与多国视频,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果和经验,走向拯救全世界的道路,他从中国的“神”成为了世界的“神”!
以上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结合【材料一】,对下列说法做出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并说明理由。观点
判断
理由
老人和孩子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
只要带口罩,和新型冠状病人在一起也没有关系
免疫力低下的人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死亡
(2)、【材料三】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数字加以说明,这是为了具体形象地说明:(3)、小明从疫情的奶奶家回北京,在家过了5~6天潜伏期,就出去和同学玩去了,你觉得对不对?为什么?(至少结合两则材料加以说明)(4)、综合运用以上阅读材料,在“学习前辈”活动中做一次发言。在方格中简要写出你的发言提纲。根据对材料的整体把握,给发言起个题目,写在表格中。
列出发言提纲(可以用文字、图示等形式呈现)。
具体要求:①题目与提纲相符合;②在提纲中注明详略安排;③详细发言的部分,要体现出对至少两个不同材料的综合运用。
题目:《》
提纲
三、习作(30分)
-
16. 征稿通知
亲爱的同学,学校微信公众号正在火热征稿中!本期征稿主题为“味道”。生活中,我们品尝过各种各样的味道:爱的味道、眼泪的味道、成功的味道、失败的味道……“味道”一词,引起了你怎样的回忆?请围绕主题,自拟题目,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期待你的作品能够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