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2024年两校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27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1. 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材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连绵不断 B、一脉相承 C、多元一体 D、多姿多彩
  • 2. 谚语“清明下种、谷雨插秧”“立夏前后,种瓜种豆”“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反映( )
    A、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B、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C、农历节气指导农事生产 D、政府大力推广农耕技术
  • 3. “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汉武帝 D、北魏孝文帝
  • 4. 下表为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统计表(部分)。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科举制(   )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官员录取标准不断降低 D、保证选拔程序公平公正
  • 5. 小明要上网查询中国古代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历史资料,以下查询关键词适合的有(   )

    ①西域都护 ②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④驻藏大臣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6.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这样称赞圆明园:“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这个“奇迹”毁于谁之手(   )
    A、英国侵略军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军 D、八国联军
  • 7. 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上方的字是“立宪”,下方的字是“专制”。下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戊戌变法(   )

    A、推行的背景 B、实行的措施 C、失败的原因 D、带来的影响
  • 8. “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这段材料描述的感人战斗过程,应该发生在哪场大战中(   )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 9. “……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中国人民对于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是(   )
    A、土地改革 B、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 C、抗美援朝 D、和平解放西藏
  • 10.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下列属于“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1. 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将法律编订成明确的条文,使量刑定罪以此为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这段话评论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1787年美国宪法 D、《拿破仑法典》
  • 12. 下图为1500年至1799年间,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海域贸易的前三名国家的船只数量变化图。根据该图,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

    A、西班牙、英国、荷兰 B、荷兰、英国、西班牙 C、英国、葡萄牙、荷兰 D、葡萄牙、荷兰、英国
  • 13.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相同点在于( )
    A、都反对本国的封建势力 B、都反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C、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独立而颁布的
  • 14. 2023年8月,成都大运会圆满落幕,其主题“成就梦想”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活力与担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成就了人类“翱翔天空梦想”的发明家是( )
    A、卡尔·本茨 B、诺贝尔 C、莱特兄弟 D、福特
  • 15.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体现在(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C、用改良而不是扩张的方式克服经济大危机 D、采取国有化的道路
  • 16. 下图为1949—1969年各大国国防开支(单位:10亿美元),由此得出(    )

    A、各国国防开支增加导致了新的世界大战 B、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C、“星球大战计划”使美苏国防开支增加 D、中美关系缓和使中国国防开支增长缓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

  • 17. 经济的发展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临安府户籍上的户口,到南宋末年,发展到三十九万户,一百二十四万超过了北宋的东京。——范文澜《中国通史》中国古代人口户数【万户】(节选)

    材料三: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唐宋时期哪两个行业的进步?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西汉至南宋人口变化的表现是什么?它折射出唐以后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经济“非常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置了哪一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4)、综合上述材料,唐宋经济发展的史实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 18. 民主与法治建设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家通过建构相关法律制度来进行社会治理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以法家思想为基础所建构起来的治民、治官制度,迅速扫清了国家混乱、社会动荡的局面,有效地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并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理论,为古代中国政府推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奠定了制度基础。

    ——摘编自钱大军《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家传统及其价值》

    材料二:独立革命时代美国共和派所创造的美国民主政治带有一种可贵的特色,那就是“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的并重。所谓“原则民主”,指的是一种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加以赞美的态度;而“程序民主”指的则是一种把民主当作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来予以认同的态度。然而,美国民主直到今天也不能说是真正的民主,更不用说在两百多年之前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中国近现代民主法治简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推翻封建帝制后,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民主革命胜利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确定了中国历史上首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并概括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体现美国共和派所创造的“原则民主”的重要文献,并举例分析两百多年前美国的民主不能说是真正的民主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处法律文献的名称,依照给出的示例,对1954年宪法撰写简要说明。
    (4)、请综合三则史料,自拟一个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少于200字)
  • 19. 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国内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就是最现实的证明。据统计,1826年—1839年的农民起义平均每年达19次,1845年——1854年平均为35次,1855年—1857年平均为63次,1858年——1860年平均为101次,而仅1861年一年就多达1176次。

    —摘自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材料二政    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摘自部编版《世界历史》

    材料三

    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摘自蔡跃蕾、张伟《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1)、根据材料一分析俄国当时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危机?有学者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请说明其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是什么改革的主要措施?措施中的哪项内容最能体现其改革的性质?
    (3)、根据材料三分析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新政有何特点?
    (4)、今天的中国再一次站在了继续改革的风口浪尖,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研读,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