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 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掇(cuān) 静(tián) 脑(pàn)  暗(huì) B、(juàn) 神(kān) 旋(wò) 怅(wǎng) C、(huái) 悬(shū) 皱(zhě) 尘(āi) D、(shì) 浊(hún) 默(qiān) 猎(shòu)
  •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B、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C、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采,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 D、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滩碎石块。
  •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虽然这道题很难,但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他终于大彻大悟 , 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B、人类在追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应目空一切 , 而应努力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 C、人类活动不断扩张,动物的生存环境显得更加艰难,大量的珍稀物种都已销声匿迹 D、多年的搭档让两人产生了良好的默契,在表演中,二人通力合作,配合得天衣无缝
  •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加强劳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B、把握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与优势,才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C、成都地铁以“秉持真诚,服务大众”为己任,为成都的公共交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奴隶人之手,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死于槽枥之间                骈:并列 B、才美不外                    见:同“现” C、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等:同样 D、执策而之                    临:靠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祗辱奴隶人之手 骈死槽里之间 B、真无马也  真不知马也 C、执策临之 伯乐不常有 D、虽有千里能  鸣而不能通其意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用马鞭赶它,不符合道义;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传达它的意思。 B、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C、用马鞭赶它,不符合道义;食物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方法;食物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传达它的意思。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一句肯定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第二句说明千里马和伯乐

    的数量不对等,由此得出结论:千里马被埋没不可避免。

    B、选文第2段将千里马食量惊人的特性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对照,强调正是由于食马者的无知才导致千里马被埋没。

    C、作者善用虚词“也”来传情达意。如第3段“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也”字十分有力地表达出作者的无奈与悔恨。 D、选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见解,说理生动。

三、默写(共6分)

  • 6.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曲尽通幽处,。(《题破山寺后禅院》)

    , 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③ 挥手自兹去;。(《送友人》) 

    (2)、请默写出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一词的下片。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蜀 绣

    ①蜀绣,又名“川绣”;是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地方刺绣,过去散布在成都市天回镇、苏坡桥一带的农村。

    ②关于蜀绣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扬雄的《蜀都赋》和《绣补》对蜀绣的咏颂。另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当时蜀中刺绣就已经闻名于世,常璩甚至把蜀绣与当时著名的丝织品蜀锦并列,视其为蜀中名产。

    ③四川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植桑养蚕,所以蚕丝业甚为发达,织出的丝绸也比较厚重结实。蜀绣中的实用品多以本地产的红、绿等色绸缎和本地自制的重彩色散线作为主要原料。蜀绣的构图简练,虚实适宜,花纹较集中,风格古朴自然,富有民间特色,绣品的底部留白处较多,因此有“花清地白”之称。蜀绣在清道光年间已形成专业化的生产规模,当时成都市内有许多专营刺绣的绣花铺,在川西农村也可以看到“家家女红,户户针工”的景象。

    ④蜀绣分为欣赏性绣品和实用性绣品两大类。蜀绣的艺术欣赏品多为条屏和座屏等,其内容多表现花、草、鱼、鸟,如《黄莺翠柳》《平沙落雁》等,似工笔花鸟画,极富诗情画意,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蜀绣的题材还来源于民间吉庆诗句,有明确的吉祥寓意和浓郁的喜庆色彩,也是民间朴素情感的体现。蜀绣除艺术欣赏外,更多地应用于生活日用方面,如被面、枕套、帐帘、花边、嫁衣、裙子、鞋帽等的装饰上。

    ⑤蜀绣题材广泛。有的直接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山水、花木、鱼虫、鸟兽。有的取材于古代名家画作,如苏东坡的丛条、郑板桥的竹石、陈老莲的人物等。还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如八仙过海、麻姑献寿、麒麟送子等。甚至,民间的吉庆词句、流行式样,都能描绘绣制。

    ⑥蜀绣针法极其丰富,除参照苏绣章法,以套针为主外,还有拧针、晕针、纱针、盖针、旋流针、编制针等多种蜀地独特的绣法。绣品的用针是短针细腻,针脚工整,粗细丝线兼用,线片齐平光亮,分色丝缕清楚,针迹紧密柔和,花纹边缘处针脚齐整。蜀绣的色彩典雅鲜明,常用光影表现物象,形象 生动鲜活,用线工整厚重,独具淳朴民风。

    ⑦今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蜀绣,赢得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赞誉。一位国际友人曾称赞“这一 定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刺绣”。

    (选文有删改)

    (1)、文章围绕“蜀绣”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可否删去?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3)、下面是歌曲《蜀绣》的歌词节选。这段歌词可以放到文章第①段的开头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锦缎裁几寸。

五、作文(共60分)

  • 8.  黄土高原上的那场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是刘成章心中别样的风景,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大自然的语言是竺可桢心中别样的风景,承载着童年记忆、青春岁月、历史掌故、家国情 怀的一只只灯笼是吴伯箫心中别样的风景……在你的成长路上,总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景或物,会成为你心中别样的风景,带给你不一样的成长感受。

    请以《别样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六、诗歌鉴赏( 共 4 分 )

  • 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落 花

    〔唐〕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释】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谁零落为谁开”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两个“零落”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

七、文言文阅读(共12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热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钱,过期则没③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④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之。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没:没收。④营护:料理,护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何与母行  偕:一同, 一起 B、禹锡终连州  易:交换,改授 C、以男女钱    质:抵押 D、时人之      义:仗义、义气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②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3)、柳宗元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依据本文从柳宗元对友、为官、为师方面简要分析。

八、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 11. 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少年时代的冬妮娅善良、热情,与保尔结下深厚的情谊;成年后,她贪图安逸生活,与保尔形同陌路。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把一撮烟末撒进神父家做复活节蛋糕用的面团里,因此被神父赶出教室。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经过六个月艰苦创作出的手稿,在邮寄过程中丢失,但他以顽强的毅力重新创作,终于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 D、朱赫来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保尔·柯察金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 12.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

    下面所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与 保尔相关的事件,哪一项最能印证这一观点?请作出选择并简要分析。

    A. 与瓦西里神父作对

    B. 和队员们筑路

    C.对丽达产生误会

  • 13. 现代文阅读

    那旧时空的猴子和耍猴人

    段奇清

    儿时爱看猴把戏,至今回忆起来,总觉得耍猴人和他的猴子给人的是乐趣中含混着一份酸楚,酸楚中不乏一分动人心扉的亮色与温馨。

        “咚咚呛呛”的锣鼓声响了,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粒粒石子,涟漪圈圈荡漾开来。有小伙伴欣喜地大声叫:“要猴把戏的来了!”我便拔腿和小伙伴们一道向响起锣鼓声的地方跑去。来到一家的庭院一棵绿荫覆盖的大洋槐树下,见到一个约莫40多岁的中年汉子和一只猴子手中个个敲着锣、打着鼓,我们的目光多是向着猴子:这畜生敲打起锣或鼓来并不比人差。

    要猴把戏多是在白天,到了村子,要猴人往往是选择比较宽敝平坦一户人家的院子。随着锣鼓声,一些忙着农活的大人们也会放下手中的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来到这家的院子。这些伯伯叔叔婶婶们,对猴把戏其实并不稀罕,或许是当年农村文娱生活匮乏,耍猴把戏的人来到村子能给辛苦恣睢的乡亲们带来一些欢笑声。

    村人们不叫“猴戏”;而是“猴把戏”;因为“把戏”是指那些滑稽却花样不多的表演,把戏前面还要冠一个“小”字,即称之为“小把戏”;猴把戏就属于这一类。正因为“小”;让人感到要猴人讨生活的不易。

    见有许多大人的面孔了,猴把戏也就正式上演了。主要有猴子翻斤斗,骑独轮车,钻火圈、拉车等传统而老套的节目。拉车时则要狗来配合,猴子扶着车把拉,狗儿则穿衣戴帽,人模狗样坐在车 子里。有一首诗很形象地描述了猴把戏:“随锣鼓声左右舞,东瞧西瞅骨碌碌,钻圈跳高不停歇,骑车拉车露一手。屁颠屁颠耍滑稽,学过少女学老妪,还作妖冶扭捏态,扮个丑相把人逗。”

    在人们笑声一片时,猴子便开始收钱了。虽说伢们儿多,却是没钱给的。这时大人会掏了一分两分的硬币,“哐当”一声丢在猴子托举着的盘子里。“手举托盘讨钞票,来到人前弯弯腰;眨巴眼 睛又点头,行着礼儿讨人好。得了钱儿嘻嘻笑,走了云步再蹦跳;先作揖儿再敬礼,点了头儿又哈腰。”

    那时我就想,伯伯叔叔婶婶们丢了千功万夫来看他们已看了好多次的猴把戏,大概就是为了这一刻:从自己羞涩的口袋中掏出一点儿钱,让耍猴人和猴儿狗儿们能有一个温饱。

    即使再穷,乡亲们也要给耍猴人一点儿钱,是因为耍猴人流浪漂泊,近乎乞讨,但他们全都是 一些纯朴厚道人。或者说,守不住本分的人是不能耍猴的。夏天,耍猴人常常会露宿在野外,即使旁 边是菜地瓜果园,他们也不会去摘取一叶一果。在远行中,没购买到车票的耍猴人也会扒上装货的火车,即便是车上有再值钱的东西,他们也会视若无物。故而,他们扒火车,纵是被管理人员发现了,管理人员也会是睁只眼,闭只眼,让耍猴人能到达日子的又一艰难起点。

    猴把戏的表演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个节目:耍猴人高举着皮鞭,“叭”的一声向猴子打去,猴子眨巴着眼睛似乎要流泪了。当耍猴人再度挥鞭时,猴子则拿出一把小刀,向耍猴人刺去。其实耍猴人并不是真打,猴子拿的小刀也不是真刀,那只不过是仿真度很高的术刀。耍猴人说,这个节目看起来有一种暴力的辛酸,多次想放弃,只因猴子喜欢演,或者说猴子在表演这个节目中能得到一次释放情感的机会,也就一直保持下来。

    耍猴人对猴子其实混杂着对牲口、伙伴、兄弟、孩子,甚至对恩人的感情,复杂得就像生活本身。比如说,耍猴人拍全家福,给祖先上坟,都得带着猴子。特别是在吃饭时,无论是饭够吃还是不够吃,都会先盛上一碗给猴子。

    儿时看过好多场猴把戏,在表演结束后,至今不能忘怀的情景是:耍猴人和猴子依偎在一起,相互捉着虱子。太阳暖暖地照在他们身上,有风缓缓拂过……那景象宛然一幅幅浓浓淡淡的风景画。在城市的我如今很少再能见到猴把戏了,尽管记忆中的耍猴人邋里邋遢的,但艰辛中却让人感受到是一种脉脉暖暖的温情。

    耍猴人对他的猴子是感恩的,对一路养育他的父老乡亲也是感恩的。一个朴实厚道懂得感恩的人,生活对他也是不会太过怠慢的。

    (选文有删改)

    (1)、文中小伙伴们对去看“耍猴把戏”的心情与课文《社戏》中“我们”去看社戏的心情有何相似之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心情的词语有哪些?
    (2)、文章第2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文章第5段引用诗句有何作用?
    (4)、多年后,文中的“我”怀念童年的猴把戏,课文《社戏》中的“我”也怀念童年的社戏,其原因有何不同 ? 

九、语言运用( 共12分)

  • 14. 立德中学开展“保护环境,从垃圾分类开始”主题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相关材料。请阅读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垃圾分类标准不够具体,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也不统一,“混装”“混运”现象严重,导致终端处理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垃圾终端处理多为就近填埋,这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严重污染土地及水源。

    【材料二】许多国家在垃圾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资源复原法》《固体废弃物处置法》等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日本在各个学段均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每年都会组织小学阶段的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英国每个家庭都有三个颜色不同的垃圾桶,环卫部门的垃圾车也相应分成三种颜色,回收垃圾时三辆车同时工作。

    【材料三】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几方面的效益。下图是八年级(1)班同学绘制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图”。

    (1)、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我国目前垃圾处理方式带来的弊端。
    (2)、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谈谈国外在垃圾处理方面给予了我们哪些启示。
    (3)、请介绍【材料三】中的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