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评价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学校开展关于“诗文创意制作”的讨论,请你参与。(19分)

  • 1. 完成小题

    小语:我们可以为教室布置“对话经典”贴贴墙,如:“①____,____。(《蒹葭》)”河边芦苇郁郁葱葱,晶莹透亮的露水已凝结成霜。这是诗,这是经典,这是tián(   )静的美。“②青树翠蔓,____,____。(《小石潭记》)”潭边美景,意境深远,令人心醉神迷。经典是有生命的。小文:这个创意不错,我们还可以制作小书灯。比如,可以将“③____,悠悠我心”,“④____,君子好逑”“坐观垂钓者,⑤____”“⑥____,并怡然自乐”等古诗文名句,用毛笔书写在灯罩上,暮色四合时点亮灯,给人雅致又静mù(   )的感觉。

    小诗:我赞同将古诗文与我们的生活关联起来,这些创意很好。受你们的启发,我想到制作一枚书签,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名句“⑦____,____”题在书签上,送给我即将搬家的好伙伴,愿我们的友谊长存,永不tuì(   )色!

    小意:真是生活处处有诗意!你们精彩的创意让我学到了很多。

    (1)、根据拼音写出空缺的汉字。

    tián静        静mù      tuì

    (2)、填写空缺的①一⑦古诗文名句,使对话完整。
    (3)、学了《关雎》、《蒹葭》之后,小语希望拓展了解更多关于《诗经》的知识,请借此机会向她推荐《经典常谈》。
    (4)、读完《经典常谈》,小语制作了一张读书卡片,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经典

    “谈”经典

    相传系周文王所作,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包含卦和爻,《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

    为西汉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黄帝至汉武帝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

二、班级开展“读书沙龙·文化专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38分)

  • 2. 【第一篇·村落文化】

    一句话,到村子里去

    冯骥才

    ①半浦在宁波江北,依江傍海,土沃草肥,人又勤快,是个古老的鱼米之乡。由于历时久远,模样苍老了一些,但浙江的村子都很洁净,【A】看上去像一个南方的老婆婆,满脸细细弯曲的皱纹,慈眉善目,一身干干净净的衣衫,髻发梳得整齐,仪态安然地坐在那里。

    ②村子不算大,一千多人,但外出打工营生的人很少,十之八九还住在村子里,人气儿依然旺足,这在当今的村落不多见了。【B】只是时下天已入冬,田里没农活了,在周边企业里干活的人又都去上班,村里很静,鲜见人影,只有鸡呀狗呀在街上溜达,雀儿们时不时落到街心找东西吃。

    ③一入村口就看见一溜儿几个牌子,上边写着这个村子的历史、遗存、族姓、物产、风习,明显带着几分挺自豪的神气。半浦虽然没列入国家级村落保护名录,只是个市级的古村落,但半浦人却把自己看得很重。由于它东达上海、北接慈城、通江接海,舟车往来,历史上的半浦比现在要大,也更重要,够得上一个乡镇。能想到这个小村子里曾经有一个藏书楼,还有过一个规模不小的“半浦小学”吗?现在半浦小学的建筑还在,一幢灰砖黛瓦、素雅又宽敞、带木廊子的两层楼房,带着民国时期的风情,叫人想起柔石《二月》电影里那座教学楼。但如今历史过去了,人去楼空,还没派上用场。中国的村庄很少文字史,百年以上事物只要没有人再去念叨,往往就会失忆。失忆了就没用了————干脆扔了吗?

    ④半浦人没这么做,他们紧紧抓住自己仅剩无多的历史遗存。他们知道只有这些残缺不整却实实在在的历史遗存可以见证他们的身份与来历。所以,他们将村中仅存的二十四座有价值的老建筑视作珍宝,比如:祠堂、庙宇、府第和几座经典性的江南民居。我跑到这些建筑里看看,有的已经修好,修得很经意,保持着原先的气质;有的还没有修,依然断壁残垣,却不去乱动,连昔时挂在门廊上挂食篮的木钩子,还原原本本吊在那里,历史留下的每个特殊的细节里不都包含着一个美妙的故事吗?

    ⑤半浦人对自己村落的保护是小心翼翼的。历时久远的古村大多陈旧落寞,支离破败,半浦人的做法是分期分批地整理,先把精华修缮出来,再着手其他;即使精华也一座座地精修细做,不急不躁。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村落遗存当作引以为荣的宝贝,不是当作向游人吆喝的景点,所以在这里看不到大拆大建的工地。走在村中,有一种家园般的亲和感,可以看到浙东村落独有的气质与生活。比方南方多雨,村中所有门窗的上方,都伸出一块薄薄的石板做檐,以遮雨水;由于空气的湿度大,被褥潮湿,白天拿到院外,沿墙搭在绳子上晾晒,晒干了,晚上盖在身上就会舒服。走在街上,从这些沿墙的、晒暖的、花花绿绿的被子前走过,会感到一种生活的柔软与温馨。在村口新建的文化礼堂里,我遇到几位中老年人正在自拉自唱,细一听是这里的家乡戏————越剧《情探·盟誓》;两位中年女子一青衣一小生,唱得投入;操琴的老音弦拉得更是起劲。于是,一种古村的情味油然而生。当然,时代新事物也正在渐渐走进村中,比如现代的家庭设施、电子设备、交通工具等;在刚刚修好的半浦小学的楼前我见到一位女士,她来自一个民间的公益文化机构,正和村里商议,要利用这座空置的教学楼开办慈孝文化教育。因为宁波慈城是江南驰名的慈孝文化之乡,历史资源很深厚。我问她:会有多少孩子到这个村子里来参加活动?她说五万,这数字相当惊人,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她说,他们面对的将是整个宁波地区的小学生,而且是纯义务的文化教育。他们想让新一代人能够继承中华民族这个优秀的传统,她希望我能在教育理念上和方式上给他们一些建议。

    ⑥我听了很感动。心想,在半浦村这里所看到的不正是我们希望的古村落吗?

    ⑦敬畏自身的历史与传统,不急不躁,量力而行,先把精华做好抓在手里,再步步为营地做下去。首先是环境洁净,有山有水。不仅有珍贵的遗存,还有鲜活的文化传承,更要有渐渐好起来的生活,有自己的特色与追求。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不是来自当地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自觉”吗?如果老百姓明白了、 自觉了,何愁保护与传承?那么我们的工作应当从哪里开始,做什么和怎么做,不是已经一目了然了吗?

    ⑧一句话,到村子里去,唤起那里民众的文化自觉。

    (本文刊于《文汇报·笔会》,原题为《半浦村记》)

    (1)、【理思路】阅读全文,请根据作者行至村落的见闻和感想,补写下面的思维导图。
    (2)、【赏美句】请从文中划线句【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3)、【溯文题】本文原题为“半浦村记”,后来改为“一句话,到村子里去”,请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改题的原因。
    (4)、【品文化】怎样才能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请结合文本、链接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百度百科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 3. 【第二篇·服饰文化】

    材料一:

    你知道什么是“马面裙”吗?马面裙是一种半身长裙,流行于明清时期。它由几片布料拼接而成,需要围腰穿着,前后各有两面平幅裙门,两侧群裾打褶。正面看起来呈梯形的光面裙门被称为“马面”。今年,马面裙成为“拜年服标配”和“国民顶流”,《三联生活周刊》《每日人物》《第一财经》等主流媒体都报道过。马面裙大流行加固了山东曹县的汉服生产中心地位,甚至盘活了不少浙江的面料厂和领带厂。

    马面裙第一次进入主流舆论视野是在2022年,留学生们掀起了在海外穿马面裙逛博物馆、参加毕业典礼的潮流,它开始成为一种中国身份的象征。

    (摘自《界面新闻》2024年4月14日)

    材料二:

    马面裙最大的特点就是前裙门上的马面褶,而马面褶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男性服装“曳撒”上。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曳撒又叫一撒、一色服,原本是一种戎装,起源于元代的质孙服。明人王世贞所著《觚不觚录》中有:“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折,而下复竖折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是以戎服为盛。”我国古代的服装形制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上下分开的上衣下裳制,另一类是上下衣相连的深衣袍衫制。起源于质孙服的曳撒属于后者,而马面裙属于前者,却借鉴了曳撒上的马面褶。

    明代女子流行穿着马面裙应不晚于成化年间,《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清晰绘有许多身穿马面裙的后妃即为明证。《嘉靖太康县志》载:“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惟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其中记录的流行于弘治到嘉靖年间的妇女裙当为马面裙。从出土的实物及孔府旧藏的明代女性裙装来看,马面裙也占了绝对的数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马面裙分前后两片,并用一个裙腰,两片裙身在中间有交叠,在裙门的两侧打活褶,这种结构极大地增加了裙身的活动空间,使得裙子具有较好的性能,便于活动。

    (摘自《北京日报》2024年4月7日)







        (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

    材料三:

    实际上,马面裙早已在圈内流行起来了。香菜(化名)是一名资深的马面裙爱好者,她从2018年开始“入坑”马面裙,到现在已经有几十条马面裙了。

    雲女士也是马面裙资深爱好者,她告诉北青报记者,马面裙六七年前就有商家在卖,但那时因为工艺不成熟,布料一洗就散褶且好几百一条,买的人并不多。现在因为工艺成熟,100元到200元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织金或是仿妆花马面裙。据她所说,现在的马面裙相比于古早的百迭裙,物美价廉,且纯色款完全可以作为百迭裙平替,款式多样,实惠很多。

    雲女士还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了马面裙制作的关键技术——压褶工艺,整齐的褶子是判断马面裙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此外是聚酯纤维面料,该面料的开发使现代人可以以极低的价格还原古人身上价值连城、金光闪闪的效果,其奢华的外观也是马面裙出圈的原因。最后是新纹样的开发,许多马面裙使用的是现代纹样,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审美。

    (摘自《北京青年报》2024年4月2日)

    材料四:

    国风国潮牵动的,不仅是器物、人物和故事,更是审美、情感和认同;它所体现的,不仅是赓续文脉、续写辉煌的文化自觉,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丰沛源泉,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当前文艺创新的成功探索向我们昭示:文化自信涵养文化创造,文化创造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这个正反馈,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必将推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15日)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面裙是一种半身长裙,起源于明清时期。 B、按照我国古代的服装形制分类,马面裙属于上下衣相连的深衣袍衫制。 C、从出土的实物及孔府旧藏的明代女性裙装来推测,当时流行的妇女裙可能为马面裙。 D、马面裙奢华的外观,使其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审美。
    (2)、请结合材料,分析马面裙“火出圈”的原因。
    (3)、请你结合材料,完成对话内容。

    小语:马面裙的爆火不仅带动了服装产业的发展,也引起了不少人对国风国潮的持续关注。

    小文: 是啊,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我们只要能识记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就可以了,国风国潮的流行我们大可不必关注。

    小语: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 4. 【第三篇·贬谪文化】

    材料一: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②榜: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船。

    材料二:

    石涧记

    唐·柳宗元

    石渠之事①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间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③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④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注释】①石渠之事:指发现并游览石渠一事。②限阖(kǔn)奥: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③揭跣:提起衣服光脚。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材料三: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释义·晓其意】根据提示,解释加点字或填写成语。

    文言词语

    方法

    释义

    石渠之事

    字典查阅法: ①完毕; ②全部; ③已经; ④不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填序号)

    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

    文言积累法: 指通豫南, 达于汉《愚公移山》

    民又

    语法推断法:根据词语所在的语法位置推断它的活用现象

    达于两

    成语勾连法:根据成语“学海无涯”推测

    (2)、【诵读·划句读】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涧 之 可 穷 者 皆 出 石 城 村 东 南 其 间 可 乐 者 数 焉

    (3)、【解惑·赏技巧】请你根据示例,为材料三《小石潭记》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这个景点命名,并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 (提示:可从景物的特点、游览感受、取名效果等角度分析)

    示例:我为这个景点命名为“闻声寻潭”,理由是文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描写了作者隔着篁竹听到了潭水发出的美玉碰撞般的声音。命名为“闻声寻潭”,可以激发游客因听到动听悦耳的水声而急切地想要循声探潭的心情,达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效果。

    (4)、【探究·悟其情】清代学者沈德潜认为柳宗元在诗文中流露的情感,可以用“不怨而怨”(表面上看没有怨恨之情,而实际上句句透露出怨情)来评价,请你结合诗文内容分析。

三、校文学社“民俗文化作品”征集,请积极投稿。(43分)(含卷面分3分)

  • 5.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中国有春节贴春联、元宵节挂灯笼、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等民俗,绍兴也有社戏、“祭灶”、“掸尘”、“分岁”、制作艾饺等民俗。民俗丰富多彩, 民俗无处不在。 民俗里藏着家乡的味道、生活的智慧、美好的向往、真切的思念……

    请选择一种你熟悉的或者你家乡的民俗,将“民俗里藏着”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