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善美的“错位”
①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真),而根据康德的审美价值论,美则是情感。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前者太机械了,把“真”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的价值。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按康德的学说,价值应该有三种:真、善、美。
②康德没有解决的是,在艺术中,并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的。什么样的情感才是审美的呢?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情感,又是深刻的、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的,甚至是以智性为底蕴的。我们的古典文论说得更准确:一方面是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一方面是更经典的《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用的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而是象征的、假定的形式。“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这就是说,美和真二者之间的关系,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错位”,并不是一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而是圆心有距离的;真善美,是三个偏心圆的交错。只要拿文艺作品来核对一下,不但真和美是不统一的,而且和善也是不统一的,真善美三者是“错位”的。
③审美与科学认识活动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它的非功利性,这一点是康德说的。善,最初级的意思就是有用或者实用。实用的目的是固定的,而情感是自由的,所以实用是压抑情感的,如果拘于实用,就没有情感了。在这一点上,许多理论家都搞得很乱,就是鲁迅有时也有些混乱,他在《门外文谈》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④鲁迅说的很生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德国的莱辛在他的《汉堡剧评》中,开宗明义就宣称;艺术乃是“逼真的幻觉”。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话比他早差不多一个世纪就觉悟到了,黄生在《一木堂诗麈》卷一中提出诗乃“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这里的“无”和“有”、“虚”和“实”、“假”和“真”的对立统一和转化,可比莱辛彻底多了,“虚”者、“无”者、“假”者,都是“幻觉”,但是并不一定要“逼真”。
⑤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
⑥《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他杀了。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不难为情,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动心”,而自我欣赏,为自己的不要脸而感到了不起。《三国演义》不但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叫做“净化”,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吧。
⑦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
(选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德的审美价值论主张美是情感,但是并没有明确什么样的情感才是美的。 B、在文学审美中,真善美三者并不是统一的,也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有部分的重合。 C、莱辛认为艺术是“逼真的幻觉”,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话觉悟得更早,更透彻。 D、文学审美也包含对恶的审视,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恶人也有其可爱的一面。(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学作品过于强调实用,就会压抑情感,减弱审美价值。 B、艺术的美一定是虚构的,是通过虚构来反映真实,以虚为实。 C、作者引述《门外文谈》的话,证明许多理论家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D、“情感逆行”是与读者的情感、良知作对,从而达到“洗礼”的审美目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B、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4)、依据文章内容,以下生活中的场景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的一项是( )A、初春看桃花烂漫,仲夏在凉夜听雨,素秋闻丹桂飘香,寒冬踏碎琼乱玉。 B、一粥一饭,一针一线,在琐碎的生活中,感受到抚慰人心的温暖。 C、看着母亲脸上堆积的皱纹,满头的白发,内心百感交集,既心疼又愧疚。 D、女儿在练习朗诵时,虽然总是读不准节奏,我却看到了一种稚嫩之美。(5)、依据文本的“错位”理论,联系下面《阿Q正传》中的情节,评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学审美价值。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静(节选)
沈从文
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的移着,云影慢慢的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都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都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到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五岁的北生一起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干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前面是石头城墙,可以望到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个大坪,绿得同一块大毡茵一样,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对岸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两个人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一切,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胡胡涂涂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既然不能通过,回去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是个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岳珉只希望上海先有信来,因此才好读书。
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每天总是要小丫头翠云跑到城门口那家本地报馆门前去看报,看了报后又赶回来,将一切报上消息,告给母亲同姐姐。几人就从这些消息上,找出可安慰的理由来,或者互相谈到晚上各人所作的好梦,从各样梦里,卜取一切不可期待的佳兆。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女孩岳珉常常就想到:“再有半个月不行,我就进党务学校去也好吧。”那时党务学校,一进去不必花一个钱,六个月毕业后,派到各处去服务,还有五十块钱的月薪。这些事情,自然也是这个女孩子,从报纸上看来,保留到心里的。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想到刚才咳出的血,伸出自己那只瘦瘦的手来,摸了摸自己的额头。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明白那个意思了,就说:“没有什么。”又说:“珉珉你站到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长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卜课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女孩岳珉走过天井,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
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
“你们抽的签?”
姐姐一面取那签上的字条给女孩,一面向蹲在地下的北生招手,小孩走过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
姐姐说:“北生我告你,不许到婆婆房里去闹,知道么?”
小孩很懂事的说:“我知道。”
这小孩走过小姨身边去,捏了一下小姨的手,乖乖的到他自己小卧房去了。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三个人皆勉强的笑着,且故意想从别一件事上,解除一下当前的悲戚处。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在晒楼说话:“珉小姐,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女孩岳珉上了晒楼,仍然在栏干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
下楼后,向病人房门边张望了一下,母亲同姐姐三人都在床上睡着了。再到小孩北生小房里去看看,北生不知在什么时节,也坐在地下小绒狗旁睡着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有半个月不行,我就进党务学校去也好吧”,体现了岳珉的早慧、懂事,生活的变化,让她不得不面对成人世界沉重的责任。 B、小说标题“静”是小说的一条暗线,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宁静。 C、“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在焦灼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母亲只能编织好梦,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女儿。 D、姐姐不让北生去母亲房间里闹,北生表现得很“懂事”,北生的举止让人心酸,体现了小北生已在无意识中受到了家中压抑氛围的影响。(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少女岳珉的视角来观察和感知,将外面的世界和家中的天地,逃难的原因和父亲死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说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B、小说中“风筝”多次出现,“断线的风筝”飘摇无所依傍,象征战乱时代下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C、小说的细节描写生动准确,如对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她盼望亲人的急切。 D、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比如情节主要围绕岳珉一家的对话展开,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一波三折的情节起伏,在平缓叙述中流露出静默的哀伤。(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4)、王晓明认为沈从文先生惯于“最后却以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一下子打断前面的歌咏,把你推入人生无常的悲凉之中”,请结合小说《静》的结尾和《边城》的结尾,分别谈谈你对“无常的悲凉”理解。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䐁。’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赵襄王学御于王良,俄而与良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添对一处给1分。凡御之A所贵B马体C安于车D人心E调于马F而后G可以进速H致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指使达到,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词义相同。 B、缫而绪,指煮茧抽丝。“缫”是抽丝的重要工序,指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蚕丝。 C、飧饔,指吃饭。其中“飧”指晚饭,“饔”指早饭。从造字法看,两字均为会意字。 D、过,指不恰当、错误,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中的“过”词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写出了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批评了“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 B、材料一第二段中所描绘的那些官吏扰民的行为与第一段中不善植树者的行为在本质上有相似性。内
C、材料一第三段作者以问者之口表达出“得养人术”的欣喜,以“传其事以为官戒”表明写作意图。线
D、材料二中,王良认为赵襄王多次比赛都失利,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对手身上。(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②赵襄王学御于王良,俄而与良逐,三易马而三后。
(5)、清人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中说:“古文参以排偶,其气乃厚。”请结合材料一相关语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用官职来称谓诸葛亮,体现了对诸葛亮功业的肯定,“寻”说明诗人主动去寻找,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B、颔联“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一色一声,写出了祠堂内的景色,借景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 C、“三顾频烦”从正面展现诸葛亮才能卓著,“天下计”是对诸葛亮经天纬地才能的肯定,也暗含诸葛亮事业的艰难。 D、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2)、“柏森森”三字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 , ”两句,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因为百姓生活的艰难而伤心落泪。(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行人艰难的步履和惶恐的神情,表现了蜀道的艰险难行。(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7次收割机陷泥、48次农机维修、收获62.66吨水稻……与以往文艺作品所描述的唯美浪漫的田园生活不同,劳作纪实互动综艺《种地吧》让“种地”真正成为动词,扎扎实实地种,不是____、装腔作势的“体验”,也别跟我扯什么组CP,你真正需要的是和土地进行踏实深入的沟通。
当然,把“种地”这门古老的手艺写成文字、搬上屏幕,不是真正的农民做的事,农民甚至不是这类作品的目标观众。10个青年也终将回归城市,但土地、阳光、雨露,在四季轮回的时空变化中带给大家一个____的真理——认真干一件事情,就一定会有回报。
然而,因“割稻谷”等问题,节目组动辄被扣上“糟蹋粮食”的帽子,如此上纲上线,乍一看是尊重劳动、农民,实际上是将“三农”问题____,反而切断了普通人了解“三农”的重要路径。进而言之,把田园作为舞台,把种地作为才艺,也有助于那些生活在云端里的有闲阶层,打破对“三农”的傲慢与偏见。大多数农民对读书人拥有数畏,但很多具有学识和文化话语权的人,对“三农”缺乏尊重和认识,更别谈了解。希望《种地吧》能够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看清楚自己的“幸运”和“局限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蜻蜓点水 一成不变 束之高阁 B、走马观花 亘古不变 置之不理 C、蜻蜓点水 亘古不变 束之高阁 D、走马观花 一成不变 置之不理(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也不是一味追求综艺效果,而是真正地深入田间地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帝内经》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困”是属于“天人相应”。气候逐渐变暖,我们就会感到头昏脑胀、身体疲乏、困倦瞌睡,难以集中精神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困”。
冬季、春季的气候变化大,人体需要有适应调整的过程。人体在寒冷的时候,皮肤通过汗腺收缩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而春季气温回暖,皮肤和肌肉微细血管处于弛缓舒张的状态,使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和肌肉,① ,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就会出现我们俗称“脑缺氧”的表现。我们的身体没有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血管、神经调节也就不灵敏,生物钟也就不那么准了,② 。
“春困”除了与天气变化相关,③ 。“白领”是“春困”的高危人群,久坐办公室,活动减少,长时间对着电脑,易出现头昏、口干、嗜睡、头颈部酸痛、眼睛发痛等现象。其次,不吃早饭易造成大脑缺氧,注意力不易集中、昏昏欲睡;而午饭吃得过饱会加重肠胃负担,也易犯困。另外,熬夜、失眠、早醒等造成日夜颠倒也会导致出现疲倦的感觉。
(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您所言极是,我们就按照您的建议来把这件事做好吧。 B、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日子。 C、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D、“不躺平,从头越”,热血青年们如是演绎着自己的青春岁月。(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你所处的位置,用你所有的资源,做你力所能及的事。——西奥多·罗斯福
我总是做那些我做不到的事,以便我学会如何去做。——毕加索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