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chóu)    用(làn)    情(yí)     彩(fù) B、(pǐ) 嚼(zǔ) 情(jiǎo) 难(jié) C、(xiá) 固(zhí) 饰(zǎo) 逻(jí) D、碍(zhì) 理(lún) 蒸(liú) 劝(jiè)
  • 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 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B、警察叔叔在和歹徒奋力搏斗,却有不少人袖手旁观 , 在一旁看热闹,实在叫人痛心。 C、一有时间,王大朋就孜孜不倦地征战在麻将桌上,常常一打就是十几个小时。 D、像小刚偶尔在自习课上讲几句话这样的问题,你就不要吹毛求疵了。
  • 3.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提练  聪颖  羡慕  学究 B、劝诫  枯躁  狂妄  伦理 C、蜿蜒  推敲  逻辑  善辩 D、苍芒  胆怯  翡翠  精灵
  •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精练有力,警句较多,有的已经成为名言。 B、本文开篇提出论点,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种种看法。 C、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排比论证等方法,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D、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读书(求知)的目的、方法及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种种缺陷,鼓舞人们读书(求知)。
  • 5. 句中划线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三人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②狡黠者读书,无知者羡读书。

    ③如不以经验之,则又大而无当。

    A、务(致力)    鄙(边远的地方)    范(模范) B、务(务必)    鄙(低劣)          范(衡量、检验) C、务(追求)    鄙(看不起)        范(模范) D、务(致力)    鄙(看不起)        范(衡量、检验)

二、填空题

  • 6.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2)、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 7. 《谈读书》的作者是 , 他是家、家。他有一句关于知识的名言是:。《谈读书》这篇文章主要谈了读书的。《不求甚解》选自《》,作者是 , 作者在文中批驳了“”的错误观点,全面阐释了“”的真正含义,提倡
  • 8. 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划线的句子,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其实天不暗阴云终要散 , 其实 , 其实其实路不远一切会如愿 , 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为你祈祷,请你保重每一天。

  • 9. 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味同

    吹毛求       要

三、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培根的《谈读书》,回答问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由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2)、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分析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谈谈其作用。
    (4)、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采用哪种方法阐述了这一观点?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三境界

    袁利荣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青春发奋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书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ā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íhú,比喻使人彻底醒悟的智慧)——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分别是:

    “吞”:

    “啃”:

    “品”:

    (2)、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下面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4)、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四、综合题

  • 12.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后面各题。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以上内容选自英国哲学家、作家
    (2)、请用上文中画横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对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仿写。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在书里我们认识多彩的世界。每一次读书,我们都心存感动;每一次读书,我们的灵魂都得到一次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