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B、协商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D、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准备
  • 2. 电影《长津湖》的热映,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部电影的创作背景是(    )
    A、抗美援朝战争 B、抗日战争 C、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3. 诗歌承载着生动鲜活的历史,“紫荆开后白莲开”、“一国两制谱新篇”诗句反映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民族区域自治 C、西藏和平解放 D、香港澳门回归
  • 4. 1954年起,经过国内培训的留学生大批赴苏,连续三年有五千多人到苏联各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留学,还有七千多实习生到苏联厂矿企业实习,形成一波留苏的高潮。其主要目的是(   )
    A、实行三大改造 B、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C、加快改革开放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5. 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其中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    )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火箭军
  • 6.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D、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 7. 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8. 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对联中,体现十八大以来重大成就的是(   )
    A、火树银花不夜天,五亿人民展欢颜 B、九二共识促交往,两岸关系谱新篇 C、两次回归洗国耻,一国两制载史册 D、伟大复兴中国梦,绿色发展新画卷
  • 9. “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 10.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庄重宣告。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民间团体的经济交流 B、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 11. 如图是中国邮政于1992年发行纪念邮票,邮票中的照片生动地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风貌。该邮票是为了纪念(   )

      

    A、杂交水稻之父 B、“铁人” C、解放军好战士 D、党的好干部
  • 12. 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是(    )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A、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B、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C、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

二、填空题

  • 13.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全国大约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 14.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15.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成功发射。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16. 诺贝尔奖是世界知名奖项,它一直被认为是科学家和其他研究者可以获得的最高奖项之一。201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17. 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建国100年时,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综合题

  • 18. 当前,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类型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A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发展措施

    优先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与重工业协调发展

    农业政策

    农业集体化

    B____责任制

    特点

    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C____体制。

    材料二  如图反映了1956年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

    材料三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8年来,中国和相关国家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成绩斐然,硕果累累。2021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到11.6万亿元,创8年来新高,同比增长23.6%,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达29.7%;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84.5亿元,同比增长7.9%;中欧班列开行1.5万列,运送14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2%和29%,广西重型机械跨境直通中欧在列自2021年5月首趟开行以来,截至2022年5月23日,共出口机械759台,发货总量突破10000吨,出口货值超2.4亿元

    ——摘编自《2021年“一带一路”成绩单》等

    (1)、 阅读材料一,把表格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受什么历史事件的影响?该事件的完成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我国经济建设有何感悟?
  • 19. 我们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广交朋友,为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增添稳定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的讲话(1955年)

    材料二  七十年代初期外交成果图示

    材料三  当前,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新时代相互激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在翻开崭新篇章。今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塑造国际环境的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必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摘编自徐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在何处?》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体现了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信息,分别归纳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取得的三项重大外交成果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 20. 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摘编自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982年)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我国已定点的四个经济特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关系密切……我国设置经济特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摘编自何佳声《试论我国设置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则》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指出对外开放政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哪一次重要会议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四个经济特区被定点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个城市由落后的边陲小镇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