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老典籍中蕴含着无数的至理名言,诗词歌赋中亦有学不尽的人生哲学。为了让同学们走近经典,汲取丰厚的营养,启迪人生的智慧。八年级语文组准备开展一次“走近经典”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下准备工作,请你参与。(共24分)

  • 1. 【字词迷宫】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半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回味八年级下册一至三单元的课文,我们沉浸在“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的美景中:我们感受到炎热的夏季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季节,寒冬树叶(diāo)零,衰草连天,还可能会风雪途。

    (1)、填入文中拼音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A、 B、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育    

      (diāo)

    (3)、加点字“载”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zài B、zǎi
  • 2. 【词语擂台】下面填入横线处的成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杜鹃花盛开时节,游客①    。红花漫山遍野,大围山成了花的海洋。不必说娇艳的鲜花,也不必说迁回的小径,单是那嶙峋的山石,就让我赞叹大自然的②_____。更何况在这一个③______的季节里,我④______大围山,峰巅云蒸霞蔚,山谷溪水喧腾,美不胜收。

    A、①接踵而至                ②巧妙绝伦                ③草长莺飞                ④极目远眺 B、①车水马龙                ②鬼斧神工                ③秋高气爽                ④袖手旁观 C、①接踵而至                ②鬼斧神工                ③草长莺飞                ④极目远眺 D、①车水马龙                ②巧妙绝伦                ③秋高气爽                ④袖手旁观
  • 3. 【病句诊所】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夹杂在水汽中轻轻扑面吹来。 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C、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D、春天的琵琶洲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 4. 【语段探微】“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一句是从某同学摘抄的文段中抽出来的,若还原,放在哪一处最恰当(    )

    【甲】葫芦因谐音“福禄”,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物,古有“宝葫芦”之美誉。【乙】人们常常把葫芦悬挂在门口、床头、房梁上用来避邪驱凶,镇宅纳吉。【丙】而将烙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上,在增加了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更彰显其古朴大方、庄重典雅之恢宏。【丁】这便是葫芦烙画的渊源所在。

    A、【甲】 B、【乙】 C、【丙】 D、【丁】
  • 5. 【文化长廊】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B、贺敬之《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C、鲁迅的散文《社戏》,所描绘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 D、《灯笼》的作者是吴伯箫,原名熙成,散文家、教育家。
  • 6. 【名句橱窗】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人生养料。依照你的理解,完成填空。

    《诗经》包罗万象,蕴藏满满的烟火气,但最动人的,一定是真挚热烈的爱情。如《关雎》中“ ”两句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君子得不到淑女时”对她日思夜想;《蒹葭》中从“白露为霜”到“”再到“白露未已” 的变化,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而《子衿》中“一日不见,”两句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将女子对恋人痴迷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 7. 综合性学习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为了响应“珍爱地球,人与和谐共生”的主题,近日,某中学“倡导低碳生活”系列活动精彩上演,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各题。

    (1)、【提取信息】在这次活动中,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低碳”。请从下面的两则材料中各提取一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

    材料一:目前,全世界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高达605万吨,温室效应不断加强,每天损失可耕地3万公顷,损失雨林5700公顷,减少动植物物种100—200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支撑能力正在减弱,为此,人们开始关注低碳生活。低碳说穿了就是节能,低碳生活要求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量排放,比如节约每滴水、每度电、每粒粮食……注意废物回收、资源的再生利用等,来减缓温室效应的扩大化。

    材料二:关于“低碳生活”关注度的调查(共120人)

    关注低碳生活

    人数

    比例(%)

    非常关注

    39

    33

    关注

    60

    50

    不太关注

    9

    7

    不关注

    12

    10

    (2)、【活动形式】为了让更多的人践行低碳生活,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请你仿照示例,再补充两项活动。

    活动一:播放视频,引领低碳风尚

    活动二:发出倡议,激发低碳热情

    活动三:

    活动四:

    (3)、【精彩宣传】

     “垃圾分类”是“低碳生活”的一个重要表现。学校需要在校园的显要位置张贴一条倡导实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请你代拟一下。

二、阅读与理解(共46分)

  • 8. 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仲春郊外

    唐·王勃

    东园垂柳径 , 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转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虢州参军任内(673-674)。诗人恃才傲物,被同僚所嫉,因此萌发了归隐的念头。②东园:泛指园圃。径:小路。③堰:水坝。④绝四邻:指这里的幽雅景致是周围四邻所没有的。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仲春时节,生机勃勃的秀丽景色。 B、首联写诗人行至东园,走过西堰,发现杨柳低垂,落花纷飞,引起伤春之情。 C、诗人采取点面结合的手法写春天,一二联是面,写春满人间;三联是点,“鸟飞”“鱼戏”把春意渲染得无处不在。 D、尾联借“初晴小院”的明净美景,表现诗人超尘脱俗的心态。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全诗,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诗人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人来此绝境 ,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船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世间。

    (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有删改)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下列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字典中“乃”有“你;你的”“是,就是”“于是,就”“竟然”“只;仅仅”等意思,甲文中“乃不知有汉”和乙文中“乃相谓曰”的“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B、乙文中“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与“渔人甚异之”的“之”字用法一样。 C、成语“随波逐流”本意是随着波浪起伏,顺着流水飘荡。据此推断,乙文中的“有新斫木片逐流下”的“逐”也是“顺着,随着”的意思。 D、乙文中“然不异世间”与“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含义不同。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B、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C、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D、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4)、《桃花源记》中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中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两篇文章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10. 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何谓网红

    ①《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界定的“网红”具备三个特征:首先,“网红”必须来源于网络,而不能仅 仅是线下名人的线上化;其次,“网红”要能够凭借优质的内容和个人魅力聚集粉丝,并能够对粉丝的消费 习惯、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产生影响;最后,“网红”必须是具备传播渠道的独立个体,可以是具体的人, 也可以是象征性的符号。报告将“网红”分为五种类型:电商网红、视频网红、直播网红、图文网红和事件 网红。

    ②报告还分析,“网红”与粉丝在年龄和学历程度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这使得“网红”与粉丝往往拥 有相似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他们之间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③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品位以 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 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 用下的结果。 (摘编自《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网红经济颇为可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红产业年产值已达千亿元规模。不过,人们追捧网红显然并 不只是为了消费,网红与用户之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在网络社群中,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 默化地受网红影响。例如:在 2023 年“618”购物狂欢节期间,东方甄选在抖音平台图书销售时,创下了 8 种畅销书销售量达 2500 万本的好业绩。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①新东方带货直播,为何突然就被这么多的人同时关注到? ②说起来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就是在东方甄选直播间,主播们会用中英双语介绍商品,生动有趣又能学 到知识。远到南太平洋的虾,近到太行山的苹果,有人在卖货的同时居然用中英文双语与你讲历史聊人文, 这无疑刷新了公众对于直播带货的认知。 ③新东方“断臂求生”之所以能趟出一条新路子,当然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秉承初心充分发 挥自身优势或许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直播带货还能玩出知识直播,让顾客下单的同时获得知识,这样的 “金点子”令人眼前一亮,受此利好影响,新东方在线股价盘中一度涨近 40%。

    (摘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材料四】

    ①如果你厌倦了那些“一二三上链接”的忘情嘶吼,那些“别拦着,就是要给家人们送福利!”的拙劣 表演,那些“点了关注再来拍”的疯狂催促,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新东方起步这么晚,还能在“白热化”的 直播间竞争中夺取一席之地。因为始终如一,也因为太不一样。

    ②始终如一的,是新东方老师的口才和本事。

    ③在花样繁多的直播界,营销套路是永恒的,优质文案却是稀缺的,而新东方的老师董宇辉,可以做到 每次卖大米的文案都不一样!是的。他们称自己为网络销售员,而不是听上去更洋气,更混淆实际工作内容 的“主播”。单从一个称呼,就能看得出,这群人太不一样。 

    ④从半年前直播间长期只有几个人,平均单场直播销售额不足 30 万,到如今成为直播界的“一股清流”, 新东方又成就了新的励志故事,凝结出新的人生道理:才华和真诚才是不变的“流量密码”,有趣的灵魂不 管在哪里都会闪闪发光。 

    (选自《楚天都市报》,有删改)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分析“网红”与粉丝往往拥有相同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B、材料二在说明“网络社群中,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网红影响”时,运用了举例子和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正因为新东方直播带货兼顾知识带货,所以现在新东方在线股价盘中涨幅近 40%。 D、在直播界,优质文案是永恒的,营销套路却是稀缺的,董宇辉可以做到每次卖大米的文案都不一样。
    (2)、直播带货在销售界迅速崛起,不少网红通过直播带货,不仅积累了丰厚的财富,还圈了上百万粉丝,这 也让你的好友小博羡慕不已。他觉得与其现在在校读书做学生,还不如立刻进军直播界当网红主播。结合所 给的材料,你将如何劝说小博呢?
  • 11.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割麦

    ①骄阳似火,热浪滚滚,整个大地像一只熊熊燃烧的火炉。金黃的麦田里,父子俩头顶烈日,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

    ②“爸,我渴!”儿子觉得嗓子冒烟,渴得憋气。汗水顺着他的头发往下淌,爬过脸颊,像一条条缓慢流淌的小溪。几滴汗顽皮地跑进他的眼睛里,像虫子在叮咬,咸咸涩涩的,难受。

    ③儿子的声音尽管不大,在寂静的麦田里,应该能够清晰地传进父亲的耳朵。可是父亲没有应声。他依旧忙碌地埋头割麦。镰刀挥舞如风,只听到唰唰唰的割麦声。

    ④“爸, 我渴!”在委屈的支使下,儿子的音量大起来,那声音足以和田边树上疯狂嘶叫的知了媲美。

    父亲终于直起腰,攥紧拳头,使劲地咚咚捶了几下酸痛难耐的腰部,再狠命地抹一把蒙住了眼睛的汗水。太阳已将他的皮肤烤成了麦麸一样的颜色,黑糊糊的,亮闪闪的,仿佛还能闻到皮肉在烈日下炸裂燃烧的味道。

    ⑥“爸,我渴死了!”儿子焦躁起来,如一头面临宰杀的困兽。父亲依旧面无表情地看看他,再迅疾地抹一一把汗水。

    ⑦“爸,我受不了了!”儿子咚地一下将镰刀扔在地上,一屁股跌坐在田埂上,呼哧呼哧直喘气,四肢瘫软着,像一堆烂泥。

    ⑧“坚持!”父亲边割麦,边吼道。这是父亲从清晨割麦以来,对儿子说的第一句话。那两个字像从父亲嘴里迸射出来的,掷地有声。

    ⑨父亲的脸一半隐在麦丛里,看不到表情。可那声音,儿子听明白了。

    ⑩父亲的那句话就像催泪弹,一下子轰出了儿子的泪,肆意橫流。泪光里,儿子想到了往年的麦收时节,如果赶上放假,父亲总不让他下地,说怕晒中暑了,让他在家吹着电扇做作业。他其实没做作业,更多的时间消耗在电视上了。

    ⑪自从母亲病逝后,父亲身兼父母两职,给他缝书包,钉扣子,削铅笔,灌墨水。小时候,父亲总是早起做饭,等候他吃好,然后背着他,走过崎岖的山路,目送他进了校门,再回家下地劳动。

    ⑫这个碰巧赶上的麦收天,刚好放假,父亲怎么就这样残忍地让自已经受如此的磨砺,儿子不明白。儿子想着想着,嗓子里就发出鸣呜的哭声,如一只失去母亲的小兽的哀鸣。“快割,哭啥?你16岁了,以为还是孩子吗?”父亲声震如雷。儿子的哭声被父亲粗壮的吼叫生生地堵了回去,只剩下低低的呜咽。儿子无奈地拿起镰刀,又蹒跚着走回麦田,弯腰和父亲并肩割起来。

    ⑬“知道吗?每年给你的那几千元学费,就是爸这样苦出来的。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你爷爷不让读了,家里缺少劳力,非得让我回家劳动……”唰唰的割麦声里,父亲的话时隐时现,像在风浪里颠簸的一条小船,但还是字字句句灌进了儿子的耳鼓。“那时候,我就想,如果将来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让他失学,卖命我也送他!可是,你在好好读书吗?”父亲沉默了半晌,直起腰抹把汗说:“娃,人一辈子只有一次十五六岁呀!”

    ⑭父亲的话,如一阵轻风,儿子心头有了舒服的凉意。儿子第一次想到了自己的学业。三天后,儿子帮父亲收割完了所有的麦子。父子俩都成了非洲黑人,尤其是儿子,满脸的皮肤黝黑黝黑的,只剩下眼睛在闪闪发亮。临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吃完饭,儿子默默走上前,替父亲搓掉了晒得褪壳的皮肤。那些皮肤,炸裂开来,像皴裂的松树皮,一片又一片。儿子动作舒缓,轻轻地,细细地,像侍弄婴儿。儿子的眼里盈满泪,快要滚落。

    ⑮一个月后,父亲再次给老师打去了电话。老师在电话里欣喜地告诉父亲:“你儿子变化挺大的,不知为什么,那次收假后,他突然就不打游戏不上网了,成绩直线上升,老师们都夸他呢!”

    ⑯父亲听完电话,眼眶里汪满了泪……

    (选自《意林》,作者李桂芳,有改动)

    (1)、【梳理概括】阅读文章②—⑦段,填写下列表格。

    儿子的语言

    儿子的情感

    父亲的表现

    “爸,我渴!”

    憋气难受

    “爸,我渴!”

    直起腰,攥紧拳头

    “爸,我渴死了!”

    面无表情地看着儿子

    “爸,我受不了了!”

    崩溃无奈

    (2)、【分析鉴赏】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

    父亲终于直起腰,攥紧拳头,使劲地咚咚捶了几下酸痛难耐的腰部,再狠命地抹一把蒙住了眼睛的汗水。

    (3)、【分析探究】纵观全文,概括文中“父亲”形象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链接材料】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扶起摔倒的我的是母亲,站在一旁喊着让我爬起来继续的是父亲。闯了祸,打我的是父亲,给我上药的是母亲。一直怀疑父亲是不是不爱我。直到……每次,我的自行车出了小毛病,第二天,它却被修好了,并且被擦得锃亮,事后才知是父亲做的。每次考试前一天早上,我的写字台上都会摆好削好的铅笔,后来才知道是父亲做的。床头上的闹钟没电池了,第二天又动了,是父亲换的。猛地,我察觉到:是我太愚笨,是我没有体会到那沉默背后迸发出来的温暖啊!

  • 12. 名著阅读;阅读名著《经典常谈》,完成小题。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顺序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排列的。《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经”,《离骚》《九章》属于“集”,《墨子》《吕氏春秋》属于“子”。 C、《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D、阅读该书时可以进行选择性阅读,挑选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回读。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可以回过头去读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2)、关于《经典常谈》一书,有些同学不愿意阅读,觉得较为枯燥没什么大的意义,请你结合本书有关内容对他们进行劝说。

三、表达与写作(共5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的百般滋味都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尝回味纯真的童年,是社戏的魅力;敲打激昂的节拍,是安塞腰鼓的魅力;解密恐龙奇妙的谜团,是科学的魅力;巧制精微的核舟,是技艺的魅力;怦然心动,是《诗经》的魅力……生活的魅力就在戏里,在腰鼓里,在探究里,在手工制作里,在诗文里……

    无处不在的魅力引领着我们走在追求梦想和实现美好人生的旅途中。如果我们用“语文”的方式打开生活的门,你也许会收获颇丰。

    请将“生活的魅力在里”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⑵不少于650字;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⑷卷面干净,字迹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