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这场战争是( )
    A、雅克萨之战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2. 如果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一单元主题应是(    )
    A、侵略与危机 B、抗争与探索 C、立宪与共和 D、民主与科学
  • 3. 这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下所推行的自救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下列关于“这场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B、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敌 D、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 4.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视,海内离心”。与上述材料中“割台之事”有关的近代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5.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诏书,要求“阑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与该诏书有关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6. 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朝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 7. 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督抚与列强协议互保,在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之际,更是公然宣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表明(    )
    A、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列强势力加速渗透 C、义和团运动以失败告终 D、地方督抚势力扩张
  • 8.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据此可知( )
    A、列强意识到了中国偿还能力薄弱 B、清政府关税和盐税收入足够偿还赔款 C、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
  • 9. 据不完全统计,1901—1911年留日学生出版的以反帝救亡为出发点的革命报刊有六七十种之多。随着留日学生大量归国,他们的影响以燎原之势,迅速遍及全国各地。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清末新政促进了新式学堂出现 B、民族危机推动革命思想传播 C、日本是当时中国革命主要榜样 D、学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 10. 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 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 11. 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感触源于( )
    A、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 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 D、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 12. 1914年《滇声报》刊载消息称:“近来有维持风化之贵者,服则西级,食则洋食,吸则纸烟,饮则洋酒,上行下效,一日千里。”这表明( )
    A、国人开始走向文明开化 B、国人生活方式受西方影响 C、近代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民国政府致力于移风易俗
  • 13. 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
    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 C、独立与进步 D、民权与平等
  • 14.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记录表。由此可知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B、以罢工形式反抗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C、注重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D、在农村中广泛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 15. “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这次运动( )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D、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 16.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 17. 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流”标志着( )
    A、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B、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C、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失败
  • 18. 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意在强调( )
    A、以城市斗争为工作的中心 B、改变游击战作战方式的重要性 C、尽快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D、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 19. 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纪念碑,是一个“台历”式石碑。纪念碑上面布满了炮弹的弹坑和骷髅,代表并纪念当时去世的人们。九一八事变标志( )
    A、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C、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 20.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

    ①十几万中国华工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②中国积极参与谋划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③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④中国战场抗击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日军总兵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1. 《中国共产党简史》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一事件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一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国民革命兴起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 22.  电影《长津湖》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以长津湖战役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于新中国和近代中国人来讲,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结束了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B、使新中国外交取得彻底胜利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D、打破了西方对华封锁的状态
  • 23. 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包括( )

    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4.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开天辟地 B、人民当家作主 C、遵义会议 D、十一届三中全会
  • 25. 下表是1978—1982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78年

    1980年

    1982年

    年人均纯收入(元)

    133.6

    191.3

    270.1

    A、经济特区广泛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26. 早在1928年,时任国民党海军署长的陈绍宽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1970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了航母研制计划“707”工程,迈开了自行研制航母的步伐,但直到2012年,中国才服役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它诞生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
    A、海权意识增强 B、综合国力提升 C、国防实力增强 D、造船工业进步
  • 27. 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的课堂笔记,据该笔记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92年“九二共识”

    A、统一大业的推进 B、经济改革的深化 C、对外开放的扩大 D、民主法治的完善
  • 28. 下列图示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体现了( )

    (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总理握手)

    ①中美关系不断地深化发展②我国外交政策由对抗走向对话

    ③我国积极寻求与大国结盟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9. 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历史时空轴。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中国( )

    A、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B、科技创造力日益提升 C、理论创新不断推进 D、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 30.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③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④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的实际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1920年四五月间,《东方杂志》《新青年》等刊物刊登了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这个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从苏俄政府对待中国的态度中,对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触。这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给予了有力的推动。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那时,各种社会主义的观点在刊物上纷然杂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

    概括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过草地材料二:七律·长征

    (绘画作品,创作于1976-1977年)毛泽东

    (写于1935年9-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2)、以上两则材料都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事实,你认为哪一则材料的史料价值相对较高?试说明理由。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一五计划”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是怎样实践的?结果如何?有何启示?
  • 34. 当代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阶段

    阶段特征

    外交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后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4年,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到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后

    全方位外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委》等

    根据材料中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提取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