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宗法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 2. 如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主张或举措简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政治人物

    辅佐的主张或举措

    诸侯国

    子产

    郑国

    作封洫、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

    李悝

    魏国

    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

    吴起

    楚国

    封君子孙“三世面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捕不急之官

    商鞅

    秦国

    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

    A、思想领域的融合趋向凸显 B、国家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C、治民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D、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增强
  • 3. 《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创立了民族传的书写模式。在各少数民族传记中,清楚地交代了各民族的起源,并将其与中原相连,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史记》中民族传记的书写( )
    A、突出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 B、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说明了华夏认同观开始出现 D、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4.  分析《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导致唐朝到两宋节妇变化的原因是(  )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

    唐朝

    289

    32

    29

    61

    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受理学观念影响 C、各民族政权战争 D、统治者支持节妇
  • 5.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 6.  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专门描写商人形象的商贾小说。在一些作家的笔下,商人既有正面的形象、也有负面的形象,他们有的唯利是图,有的讲究诚信,无论哪一种,大都被作家刻画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心学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 7.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8. 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   ) 
    A、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 9. 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
    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 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 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 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
  • 10. 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上谕向各国宣战。但张之洞等地方大员却拒绝执行,寻求自保,由此出现了“京城混战,地方和平”的奇怪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B、说明满清统治土崩瓦解 C、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D、是中央权力式微的体现
  • 11.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 )
    A、推翻了北洋军阀统一中国 B、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 12. 下表是某校学生为撰写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论文而收集的资料。

    抗战时间最长

    长达14年

    付出代价最大

    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

    抗击日军最多

    歼灭日军150多万人。

    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最高达94%,牵制日军240万人

    支援盟国情况

    牵制日本北上和南下,支持了苏、美、英盟军的作战:

    中国军队两次入缅作战,直接支援盟军在印、缅战场对日作战

    据此推知,论文的主题是(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日军的侵华暴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 C、全民族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D、日本不断扩大战争规模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 13.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与“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B、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C、战略决战的全面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14. 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
    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 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 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 15. 1978年后,我国逐步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发展到41184个。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 16.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一系列谈话。他说:“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断( )
    A、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第17小题16分,第18小题14分,第19小题12分,第20小题10分,共52分)

  • 17.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摘编自王剑李文王《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突变”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后来的君主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 18.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政权建设问题的党内指示中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是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其中,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陕甘宁边区政权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窦红莉《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的措施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的土地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该时期中共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晚清洋务运动所开启的,是一条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不归路,一旦开启,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就绝不会止于清末种种改良与改革举措所规定的界限之内。其“师夷之长技”的实质是经济变革,经济的变革、发展与其迟早必然引发的政治变革与维护清王朝统治之间的矛盾,对于清廷统治集团来说无疑是一道无解之题。所以,只有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方式使其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清廷统治集团才被迫以接受“优待条件”而无奈地退出历史舞台。但辛亥革命中存在诸多弱点,对旧制度的扫除并不彻底,传统守旧的政治势力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继续有待于新的时机与新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李学智《清末改良与辛亥革命后的建设:以宪法、国会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城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邮《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