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四校月考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任务一:寻觅城市印记】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关于巷子的故事。巷子许是huì(1)▲暗悠长的,是细雨迷蒙里撑起的一把油纸伞;巷子许是清新隽永的,是“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一声吴越软语;巷子许是澄澈恬静的,是青石板路上辉映着的jiǎo(2)▲洁月华……它时时浮现在世人脑 , 使人忘却世务的杂,使人脱离世俗的羁绊,在怡然自适的思绪里洗尽铅华。如今,巷子渐渐淡出城市的生活,但流传在街头巷尾的人情事故依旧鲜活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畔(A.pàn B.bàn)

    ②冗(A.róng B.rǒng)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ì暗 jiǎo

    (3)、请找出语段中的一个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

     改为

  • 2. 【任务二:追寻文化基因】徜徉诗海,感悟诗情。请你根据内容提示填空。

    伫立江畔,迷离在“蒹葭萋萋,①”的朦胧意境中;在河之洲,唱出“② , 君子好逑”的倾慕;徘徊城头,默品穿越两千多年的“一日不见,③”的思念;深陷泥中,倾听“④ , 胡为乎泥中?”的愤懑;偶遇桃源,惊叹村人“⑤ , 并怡然自乐”的岁月静好;初见石潭,聆听“闻水声,⑥”的清越;遥望洞庭,欣赏“⑦ , ⑧”(《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浩渺与汹涌;浪迹天涯,体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⑨ , ⑩”的真挚友情。

二、阅读理解(52分)

  • 3. 【任务三:重温经典之路】八(1)班的同学们读了《经典常谈》后,组织了一场“重温经典”读书交流会。
    (1)、有同学对书中提到的人物故事感兴趣,摘录如下语段,请你填出对应的人物名字。

    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

    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序》里引了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

    有政治野心,但不得志。他最爱游山玩水,常常领一群人到处探奇访胜;他的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教他沉溺在山水的清幽里。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在赏玩山水的时候,也常悟到一些隐遁的超旷的人生哲理;但写到诗里,不能和那精巧的描写打成一片,像硬装进去似的。

    (2)、在这场读书交流会上,你要向同学们推荐《经典常谈》一书,请选择恰当喻体,结合名著内容,写一段生动具体的推荐语。

    A.一张地图 B.一艘船

    《经典常谈》像(填序号),

  • 4. 【任务四:传承民俗文化】现代文阅读

     近侍家堂又一年

    王瑞锋

    ①春节,我回到于庄——我出生又费尽万般辛苦逃离的北方小庄。

    ②逃离的路径只有一个,半耕半读,听起来颇有诗意实则艰辛。于庄像一柄弹弓,耕地和读书是两根皮筋儿,铆的劲儿愈足,石子飞得愈远。

    我总算被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

    ④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

    ⑤现在的我,城里人——其实不过是个在广州租住隔断间的广漂,作为家族中唯一读书走出去的男丁,被允许侍立在老爷(乡音,即爷爷)侧旁,参与家族古老的春祭。

    ⑥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王家的仪式自是老爷主持。

    ⑦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赐,赐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不可冒犯。

    ⑧年三十早晨8点,当朋友们沉浸在红包、美食和旅游的喜庆中,我正陪老爷洒扫庭院,准备“请家堂”。

    ⑨堂屋内,大八仙桌居正中,摆满丰盛的供品,鸡、鱼、肉、菜,鸡须为公鸡。左右太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名字按辈分由高到低排列。

    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⑪“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来吧。”喊毕,老爷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丈长的木棍横在门前,仿佛那能阻挡一切牛鬼蛇神。随后,他走进堂屋,在写满祖先名字的卷轴前,恭敬地将三支香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家堂算被请了回来。

    ⑫《论语》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时,我仿佛看见逝去的亲人们正排着队,从空中飞回于庄,飞进他们曾经的家,在八仙桌旁落座。

    ⑬中午12点,一年当中最丰盛的饭食——“年饭”开始了。老爷将一盘炖公鸡端到八仙桌上,念叨些吉祥话,祭洒鸡汤、白酒,再放一挂鞭炮后,大家才能开始享受美食。此后三天,每餐每食,也都遵循这样的礼数。

    ⑭几十年来,于庄的春节没有丝毫变化,饭菜一模一样,礼数一模一样。是日晚上,外界万家灯火吃年夜饭,于庄人则要斋戒,熬五更,等到午夜12点,烧纸钱元宝,放鞭炮,跪拜祖先后,才能进食——水饺,馅儿是芫荽豆腐,取延岁得福之意。

    ⑮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日。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

    ⑯在最严苛的时代,即便谱碑被砸,家谱被烧,我的乡村干部老爷仍会在一张红纸上,于深夜暗暗写下祖辈的名字,摆在八仙桌上,磕头,偷偷烧掉,算是祭拜了祖先。

    ⑰磕头,亦称跪拜,源出《周礼》,要五体投地。历经千年沿革,曾一度被废除,但难究其因,跪拜礼在于庄却留存了下来。

    ⑱现在,我跪在席子上,双掌撑地,额头触地,给祖宗牌位磕四个头,再给老爷和奶奶磕两个头。

    ⑲不过,当我上初中时,历经思想洗礼,也曾像牛逼哄哄的时代里那些牛逼哄哄的人物一样,勇敢地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这些礼节。不到一分钟,我的雄心壮志被我爷(乡音,即爸爸)一巴掌打碎。

    ⑳祖先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哪里?又如何保佑族人平安?就像牌位前香炉中的缕缕青烟,飘忽不定。

    ㉑青烟氤氲中,我看到了大老爷的牌位,这才意识到,他去世两年了,已成了祖先。更老的老人还健在,大老爷不能入卷轴,老爷把他的名字歪歪扭扭写在一张黄色的火纸上。

    ㉒大老爷在世时烟袋不离手,大字不识但逢人便念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离开于庄,他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㉓大老爷是老爷的亲哥,老爷忌恨了他一辈子。他们的爷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地主福贵,卖地卖房败光家业,新中国成立后被阴差阳错划成中农。老爷是大炼钢铁的热血青年,眼瞅着将成为工人阶级,却被大老爷拽回于庄生产队。彼时家里已揭不开锅,多一个劳力多一份工分和粮食。

    ㉔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㉕麦子黄了又青,人来复去,只剩茫茫的麦田、桑树和新鲜的雾霾。几天后,我也离开于庄,漂回城市,继续学着如何出人头地。

    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离开,大概只是为了思念。

    (1)、本文运用全景扫描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北方小村庄——山东于庄“侍家堂”的风俗活动全过程。请你在下面的空格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概括“侍家堂”的三个风俗活动。

     家堂—— 家堂—— 家堂

    (2)、我总算被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从加点字的角度赏析句子)
    (3)、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请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文章的第㉒、㉓小节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 
    (5)、结合全文和材料,探究“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的深层意蕴。

    材料一: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

    ——百度

    材料二:“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尼克松《不战而胜》

  • 5. 非连续文本阅读

    岁时茶俗

    “元旦出拜亲友谓之‘拜年’,亦谓之‘贺节’。家设果茶、蒸糕,以待客至,茶毕,即留饮酒”。

    (引自清同治十三年《安吉县志》)

    安吉礼仪性的岁时茶俗,首推“三碗茶”,是指敬奉甜茶、咸茶和清茶。

    客人进门,主人敬奉的第一碗茶,是镬(读huò)糍茶。 ____一碗软糯滑溜、甜儿不腻的镬糍茶就泡好了。寓意甜甜蜜蜜。

    第二碗茶,即橙子芝麻烘豆茶(或称熏豆茶)。以烘豆与茶为主料,以橙子皮、丁香萝卜、老姜、桂花等为辅料。这碗咸茶一般喝10~20分钟,然后宾客要入乡随俗,以示融洽,将碗(杯)内主料、辅料一并吃掉,故名“吃茶”。寓意____

    第三碗茶—清茶。在瓷白的茶盅或透明的玻璃杯中放一小撮绿茶,先闻茶水的清香,然后慢慢品饮,宾主边喝边聊,亲情、友情、乡情不知不觉间融入清茶之中。寓意____

    客来敬茶

    唐白居易《麴生访宿》诗云:“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客来敬茶”在中国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客来敬茶,要体现出文明礼貌。应做到饮茶场所窗明几亮,整洁优雅。泡茶的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主人应陪同客人饮茶。敬茶时,恭恭敬敬双手捧住茶托,举至胸前,轻轻道声“请用茶!”这时客人也应稍稍向前,道一声“谢谢”。通过敬茶,体现安吉人重情好客的礼仪。

    泡茶时,不宜一次将水冲得过满,可分两次冲水。第一次冲至三分满,待几秒钟后,再冲至七分满,这叫洒下的是“七分茶”,留下的是“三分情”。送茶时,切不可用五指抓住碗口或杯沿提与客人,这样既不卫生,又缺少礼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客来敬茶的茶俗:

    ⒈以茶代酒。安吉白茶自发现利用以来,无论谁家宴请贵宾,凡是遇到酒量小的或不会饮酒的,都允许以茶代酒。在安吉,这并不认为有损礼仪,反而有优礼相待之感。

    ⒉捂杯不续。在安吉,当客人杯中的茶水仅留1/3时,就得续水。如果客人不想再饮,或想告辞,客人会平摊右手掌,手心向下,捂在茶杯之上。表示:谢谢,请不要再续水。主人见此情景,已经会意,便不再续水。用这种方式,有时比语言挑明更含蓄,更富人情味。

    ⒊茶食相融。茶不仅是饮料,也可掺入食物。唐代陆羽的《茶经》中,也提及“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这种茶食相融的遗风,如今依然随处可见。每逢佳节安吉人用熏豆茶相待,这种茶一经冲泡,饮起来甘醇之味一应俱全,吃起来鲜爽可口,又耐咀嚼,又能充饥饱肚。

    (选自《安吉白茶的传统茶俗与茶文化》,有删改)

    (1)、小绣对镬糍茶的制作过程产生兴趣,请在⑴处填写其步骤。( )

    ①烧火用糯米稻草把或松毛丝,火要匀和。

    ②用锅铲在镬子中摊榻糯米饭,做成厚薄匀称的镬糍。

    ③选用上好的纯白糯米,煮成油光烁亮的糯米饭。

    ④将镬糍放入小饭碗中七成满,配以白糖,再用沸水冲泡。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2)、小湖认为,“三碗茶”寓意不同,请在文中处填入恰当的寓意。(填序号)

    A.彬彬有礼 B.茶香情深 C.和谐美好

     

    (3)、小湖认为熏豆茶中蕴含“和为贵”的思想,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4)、读完选文,小绣想写一篇题为《一片叶子的文化》的读后感,准备引入“链接”事例,你觉得合适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链接:唐代陆羽,曾隐居长兴,被后人称为“茶圣”。他撰写的《茶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推动了茶的普及。他推崇长兴紫笋茶,将其视为茶中上品。

  • 6. 【任务五:聆听山水之音】 文言文阅读

    【甲】小石潭记(节选)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 , 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 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而列是夷狄 ,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 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垠:边界,尽头。 ②睥睨(pì 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欐(lì):屋的正梁。③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 ④箭:小竹子。 ⑤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⑥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 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⑧夫:那,那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潭中鱼百许头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

    奇而坚 ⑷愈以为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⑵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4)、【甲】【乙】两篇短文都是作者被贬到永州而写的作品,抒发的情感却有些不同。请结合这两篇短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 7. 古诗文阅读

    归自谣

    [南唐]冯延已

    寒山碧 , 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

    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

    【注释】①碧:在古诗词中常作为一种伤心色。

    (1)、词中“寒山碧”“霜月白”等词语,营造出了送别时 的意境。
    (2)、本词与《蒹葭》都写到芦苇、白霜,寄寓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观点并陈述理由。

三、写作(30分)

  • 8.  【任务六:采撷最美乡忆】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社戏》中的“平桥村”是“迅哥儿”童年的乐土,即使是普通的豆和无聊的戏都成为了他美好的回忆;老舍虽只在济南住过四载,却说“时候情长,济南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故乡的名胜古迹、特色美食、民俗风情、文化艺术……都会带给我们内心的感动和精神的滋养。而故乡中的身边人,平常事,也会让我们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请以《难忘故乡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 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