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7.2《秦腔》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15 类型:同步测试
一、作文
-
1. 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项关于秦腔的保护与传承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坚信秦腔不会消亡,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学,但认为总有人会热爱的。“总有人会”已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感悟?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二、小阅读
-
2. 下列对《秦腔》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目的是渲染气氛,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突出秦腔在秦人生命中的分量。 B、作者写作注重点面结合。如写人们去抢位置,整个戏场人山人海,鼓乐喧天,这是“点”;写台下“乱象”各种特写,这是“面”。 C、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其场面细节描写可谓出神入化。 D、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3. 《 秦腔 》作者在第7段中写道:“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请联系全文,说说秦腔表演的环境是怎样的?并分析秦地、秦人和秦腔之间的关联。4. 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三、判断题
-
5.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突击队员出其不意把手榴弹和燃烧瓶扔进敌人的帐篷,一时间,烈焰滚滚,敌人鬼哭狼嗥。
。
②这位老人孑然一身 , 在女儿朝夕相处的陪伴中过着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
③我与同事们一直保持适中距离,不偏不倚 , 不太疏远,也不太亲近,这样更有利于工作。
。
④写散文,当简则简,当繁则繁:当简,可一字传情,绝不用两字;当繁,则大可不必回避冗词赘句 , 务求酣畅淋漓。。
⑤西部大开发改变了“孔雀东南飞”的状况,使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有了出人头地的一天。。
⑥两位董事长相谈甚欢,不到一个小时,双方就签订了一份君子协定 , 敲定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⑦别里科夫被脾气火爆的柯瓦连科揪着衣领从楼梯上推了下去,而这恰巧被华连卡看到了。别里科夫又怕又羞,过了一个月就溘然长逝了。。
四、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又名秦声、梆子腔、乱弹,是我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四大声腔指“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或“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皮簧腔”。梆子腔都是其中之一。)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戏曲园地里,它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就像秦地人一样的古朴憨厚、激昂慷慨。由于它孕育诞生于自古被称为帝王之都的秦中,长期承受着周秦汉唐文化的雨露,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遗传基因。
秦腔是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剧,滥觞于西周时期秦地的旷野牧歌,《秦风》《豳风》作为“乐”,已表现出音乐、诗歌与舞蹈的自然组合。在秦汉时期的百戏杂陈中,又广泛地吸收了“戏”的一些实体性的表演动作,三辅人民创作演出的《东海黄公》,标志着陕西戏曲的形成。在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高度发展的李唐时代,它又在各门类艺术都得到充分发展与日趋融合过程中,为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从大曲中吸收、消化了慢、中、快、散的板式结构,初步建立了以板式变化为特点的音乐体系。安史之乱后,大量教坊、梨园艺人流落秦地民间,专业艺人与群众的结合,共同促进了秦腔的形成。宋代的“串梆子”与元代的秦声杂剧,又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到了明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一大批有识之士,积极参加秦腔的艺术实践,使之臻于成熟。至今尚保存的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亲手绘制的131幅彩色脸谱,还有遍布秦大地百座戏楼、连绵不断的城乡秋神报赛演戏活动,都很有力地说明了它的成熟。也就在这个时期,秦腔清游大江南北。清代是秦腔的鼎盛时期。在秦地拥有各种类型的班社五百余家,编演的剧目,有史可查的达两千多种,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源。正是在这一大普及、大发展的形势下,陆续出现了十几部秦腔理论著作。有代表性的,像三原张鼎望康熙年间撰写的《秦腔论》,乾隆时内廷侍读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乾嘉时谈论秦腔的论著多达一二百种,出现了“秦腔热”。京秦同台、徽秦同台,有力地促进了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在长达近两个世纪的“花雅之争”中,由于秦腔的“随唱胡琴,善于传情”(杨静亭《都门纪略》),“易入市人耳目”(昭梿《啸亭杂录》),一举夺得剧坛盟主地位。
秦腔的艺术风格,可以用《诗经·秦风》中两首诗的首句二字加以概括,这就是“驷驖车辚”。它表现在秦腔的各个方面,诸如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剧目与舞台美术,都是这样。在陕西四十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它更具有秦人的风神品格,所以,成为陕西各阶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一种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与技艺于一炉的综合艺术。
(选自焦文彬《驷驖车辚话秦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腔又名秦声、乱弹,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诞生于帝王之都,有着汉民族文化的许多基因。 B、秦腔发端于西周时期秦地的牧歌,它有音乐的表达,有诗歌、舞蹈的展示,百姓喜闻乐见。 C、秦地人民创作演出的《东海黄公》,标志着陕西戏曲的形成;随后各朝代都出现了不少秦腔理论著作。 D、秦腔能代表秦人的气质品格,故成为各阶层人民群众喜欢的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一种综合艺术。(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概括性介绍秦腔,然后在第二部分按照时间发展脉络深入浅出地介绍其历史。 B、文章第三部分先引用《秦风》中的内容概括秦腔的艺术风格,然后对其进行了评价。 C、文章主要运用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以说明和议论为主。 D、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说理的论证方法,用事实和道理让文章的观点真实可信。(3)、以下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的改革,促进了秦腔这一古老艺术的发展,不断的推除出新,才使它能永葆艺术青春。 B、秦腔臻于成熟既因周秦汉唐文化雨露滋润,也因积极的艺术实践;而至今尚存的彩色脸谱能够证明其成熟。 C、清代是秦腔的鼎盛时期,当时一系列秦腔理论著作的出现和秦腔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D、秦腔大俗大雅,它的发展既离不开专业艺人的付出,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更有各时期文化的注入。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比如庐山上、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国内一处很有名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这些在乱石头间争荣竞秀的草木了。脚下最值得一说的是蕨类、苔藓等植物。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蕨草每一枝都长着七八片叶,而每个叶片都像剪纸或者木刻,不求线条的流动,却有刀刻石印般的凝重,况且它与恐龙同一个时代,在这林子里资格最老。说到苔藓,我小时不知见过多少,不过也就是雨后地上的一层绿毛。后来在南方热带雨林中见过更浓密、更鲜艳的,将石头裹成一块碧玉。在内蒙古林区见过大团生长的、颜色发暗的苔藓,那是驯鹿特有的饲料。而这里的苔藓因环境潮湿土壤肥沃,却长成了根根细草,又织成密密一片,于是也被叫作苔草。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染绿了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长在一块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她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老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这就成了动物们的摇篮。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准备开发这片幸存的原始林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的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人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人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人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时,写了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⑨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草木、大树,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文章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有一些不失时机的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五、语言文字运用
-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经过艰难的跋涉,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条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B、因为我们的到访,使这个即将消逝的山村有了一丝生气。 C、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这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到二十五万,原因是因为一场浩劫。 D、即使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嗥叫和麂子的嘶声也会让人觉得格外恐怖。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底,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____的故宫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节目的制作人员都特别年轻。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聚居的网络平台,每遇____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 ;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举不胜举,但是不论哪个门类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
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焕发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____,二者定能交相辉映,携手向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寂寂无闻 推陈出新 细微 汇合 B、鲜为人知 推陈出新 式微 融合 C、寂寂无闻 革故鼎新 细微 汇合 D、鲜为人知 革故鼎新 式微 融合(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大多都遭到了破坏 B、几乎没有人关注并呼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了 C、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D、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少创新和关注(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B、不只是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创新制作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 C、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D、不只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更日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力欣赏人群。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个新坑、3000 多年前的丝绸、500 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文化热,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古蜀国对我们知之甚少,而在关于三星堆的热烈讨论中,让我们看到无数网友对文物的关心。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崇敬、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认同寄托在了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
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商鼎周彝、战国错金、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唤醒沉睡的文明,更要传承它们,发扬它们,携着辉煌的文明走向未来。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 B、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守转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C、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 D、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C、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11. 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用一句话给“秦腔”下定义,不得超过80字。秦腔,别称“梆子腔”,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童》《取洛阳》《三娘救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代表性剧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