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1课《种树郭橐驼传》练习(二)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 ,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庖丁解牛》)
材料二: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 , 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巳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1)、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彼节者有间 ②道芷阳间行 B、①謋然已解 ②隆然伏行 C、①不抑耗其实而已 ②其实害之 D、①视为止 ②视驼所种树(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指解牛的厨师的名,与《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的“丁”意思不同。 B、肯綮,文中指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其比喻义与成语“切中肯綮”的“肯綮”意思相同。 C、名,指名字,与《石钟山记》中“而此独以钟名”的“名”字意思不相同。 D、生枯,在文中指活着,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的“公姥”同为偏义复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厨师分解牛时,使用刀具或割或折,刀具的使用寿命很短;庖丁分解牛时,巧妙避开了复杂的筋络和骨头,所以他的刀具使用多年还光亮如新。 B、橐驼即骆驼,乡人称人为橐驼,原带有玩笑甚至嘲讽意味。但郭橐驼不以为忤,欣然接受,表现了他朴实善良、乐观豁达的个性特点。 C、他植者暗中观察仿效郭橐驼的种植方法,种出的树却是始终比不上郭橐驼,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虚心,而是因为他们没学习到郭橐驼种树本领的精髓。 D、从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来看,想要让树木孳长茂盛,在树种下去后,就不要惦念它,不要再动它,要顺应树木天性,听任树木自由生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材料一和材料二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应该如何对待外物。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异同。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忱有经世才,浮沉郎署二十年,人无知者,独夏原吉奇之。洪熙改元,稍迁越府长史。宣德初,有荐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调也,安足尽周君?”永乐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① , 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忱见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诸县于水次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总之,名“总收”。民持帖赴囤,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
忱素乐易。先是,大理卿胡㮣为巡抚,用法严。忱一切治以简易,告许者辄不省。或面讦忱:“公不及胡公。”忱笑曰:“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委寄正不同耳。”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救无轻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其后吴大饥,道殣相望,课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处处祀之。景泰四年十月卒。谥文襄。
(节选自《明史·周忱传》)
【注】①加耗:古代在租税正额以外加收的损耗费。
(乙)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胡 卿 敕 旨 在 祛 除 民 害 朝 廷 命 我 但 云 安 抚 军 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指逐渐提升,与《苏武传》“稍迁至移中厩监”中的“稍迁”意思相同。 B、逋税,指拖欠租税,其中“逋”与《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意思相近。 C、故事,意为旧例,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相同。 D、生祠,指给还活着的人立祠奉祀,其目的是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3)、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初年,有人推荐周忱担任郡守,夏原吉说“此常调也,安足尽周君”,这从侧面表现了周忱恃才傲物、不满足于担任郡守一职。 B、在升任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期间,周忱创行平米法,命令均摊交纳耗米,既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压力,也保证了朝廷在当地的税额有所增加。 C、周忱时常在村落中巡行,不带骑马的随从,跟农夫、农妇面对面交谈,了解民间疾苦,为百姓谋划处理问题。 D、周忱被弹劾后,皇上命李敏取代他,敕令李敏不要轻易更改周忱的制度。但从此以后户部将所积存的余米收为公家赋税,储备粮食萧然无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
②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5)、周忱为了解决“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的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便民?请简要概括。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 , 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飱餮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赵襄王学御于王良,俄而与良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添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凡御之A所贵B马体C安于车D人心E调于马F而后G可以进速H致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指使达到,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词义不相同。 B、缫而绪,指煮茧抽丝。“缫”是抽丝的重要工序,指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蚕丝。 C、飱餮,指吃饭。其中“飧”指晚饭,“餮”指早饭。从造字法看,两字均为会意字。 D、先,作动词,指跑在前面,与《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先”词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写出了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批评了“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 B、材料一第二段中所描绘的那些官吏扰民的行为与第一段中不善植树者的行为在本质上有相似性。 C、材料一第三段作者以问者之口表达出“得养人术”的欣喜,以“传其事以为官戒”表明写作意图。 D、材料二中,王良认为赵襄王多次比赛都失利,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对手身上。(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②赵襄王学御于王良,俄而与良逐,三易马而三后。
(5)、清人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中说:“古文参以排偶,其气乃厚。”请结合材料一相关语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①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唐)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追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 , 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凡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①柳州:柳宗元当时被贬柳州。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皇树:即橘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桔树③木奴:指柑橘的果实;荆州: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入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期间,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新”字写出柑叶的嫩绿,“遍”字写出了柑叶的繁盛,用词精准。 B、颔联提及两个典故,一是以屈原作《橘颂》自勉来自比作者的高洁品行,二是以李衡的典故表明自己不以柑树谋取私利的决心。 C、颈联想象奇特,以“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以“闻”字把柑橘花开的形态和香味一笔写出,渲染出热闹的气氛,显得形象生动。 D、在尾联中,诗人说如果让他等到柑树成为柑林的时候,果实的滋味还能够供养他这个老人,暗藏担忧之情,唯恐贬谪的时间太长。(2)、苏轼评价此诗“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平缓中隐藏着丰富情感。这首诗抒发了什么丰富的情感?请作分析。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②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③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②筠:竹皮。③谅:料想,实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写竹。 B、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迸发出苦节,筠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 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 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三、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大地血脉
① 汽车飞驶于湘南山水间,望见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山峦起伏,江河奔流,田畴葱绿,万物生机,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走在高速公路上,我往往醉心于两旁的绿树、 花圃和各色景观。刘鹗的《老残游记》,写老残去济南,“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 我读过这段便不能忘记,只因喜欢那路上的景致。似乎叫音乐家激情澎湃的并不是五线谱上的线条,而是线条间忽上忽下跳跃的音符。人们奔驰在坦途时总会不自觉地忘记道路,正像脚上最舒适的鞋也会叫人完全忘记。实则却是有了路,才有路边无穷变幻的景致;有了五线谱上的线条,音符才会各安其位澎湃激荡。
② 我多次去过湘南,都会去拜谒柳宗元和秦观遗迹。这回又去了。柳宗元贬谪永州是一千二百年前,他那首妇幼皆知的《江雪》便是在潇水边上写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这首诗的字缝里,后人读出它藏头四字:千万孤独。永州去京师长安,去故里山西,都太遥远了,岂能不孤独!但柳子是位哲人,独与天地共往来。他不但能把孤独生吞到肚子里去,诗文中还常见闲适与放达。柳子的《永州八记》是散淡优容的,他的诗作也不喜作悲苦之声。他在《溪居》中写道:“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诗人说自己久为朝廷官职所累,幸而被贬到南夷之地来了。永州人烟稀少,仰天放歌,多么惬意!我想柳宗元骨子里应是充满骚怨的,只是刻意叫自己忘情于山水罢了。
③ 柳宗元之后近三百年,秦观贬谪永州邻地郴州。秦观与柳宗元性情迥异,柳子偏于沉潜,秦氏则情形于言。秦观到了郴州,便悲叹“人共楚天俱远”,“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人到郴州,想“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都很难了。他的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亦是愁肠万种。古人流寓客乡的孤独虽各有遭逢际遇,然山高路远会令孤独雪上加霜。辛弃疾站在赣州郁孤台上,一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只是说了遥远,孤独便油然而生。
④ 千百年来,先人们都梦想化天涯为咫尺。与日逐行的夸父走得最快,河渭之间在他脚下不过三两步。《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也颇能行走,虽豪迈不及夸父,也能日行八百里。 然而,这都只是千古沉梦。古人写快的诗句,想得起的真是寥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飞”,所写飞马之快,只是文学夸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样也是诗人的浪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与其说是旅程之快,毋宁说是思乡之切。
⑤ 慢而愈远,远而愈慢。古人对遥远的喟叹,却俯拾即是。晏殊有词说:“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固然离人无处寻觅,更奈何大地太辽阔了。张若虚想着北方到南国,远得叫人断肠:“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天高地远而行道迟迟,万端愁绪便随地而生。故而欧阳修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陆机说“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
⑥ 我有时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常常会想象先人的旅途之苦。当年柳宗元古道瘦马从京师赴永州,入湘后也许就是沿着今天高速公路的线路走的。我们车轮此刻辗过的地方,说不定印有柳宗元那匹瘦马的蹄痕。他在路上走了几近一年,风餐露宿,车马颠簸,困苦劳顿。想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突然感觉到某种荒诞。今日高速公路上的电光石火,当年柳宗元的车马辚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体验。假若我以超光速飞奔在超车道,柳宗元慢吞吞走在行车道,我会因时间倒流而同他相遇。那一刹那,他还来不及瞥我一眼,我已像幻影般一闪而逝了。
⑦ 我这回往湘南去,随身背着一本《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书上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间有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盘古倒下后身躯化为五方名山、四肢变成大地四极、肌肉变成肥沃的土地、经脉变成无数道路……而神的初民仍在路上不断求索。直到秦始皇时,五尺官道才逐渐遍布九州,同辙之车吱吱呀呀开辟了新的纪元。
⑧ 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人说,要有高速公路,就有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把东西南北贯通起来,天堑变成了通途。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就像村东头到村西头。人称高速公路为动脉,大地便血脉充盈了。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孤独生吞到肚子里去 生吞:生硬地接受 B、想得起的真是寥寥 寥寥:指诗句很多 C、万端愁绪便随地而生 随地而生:随空间距离产生 D、高速公路上的电光石火 电光石火:形容车速度极快(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将路比作“五线谱上的线条”,将路边的景致比作“音符”,意在说明高速公路也是风景的组成部分。 B、第②段和第③段比较柳宗元和秦观流寓客乡的经历,凸显“山高路远”带来的消解不去的巨大孤独。 C、第④段借神话传说、小说、诗歌中先人“化天涯为咫尺”的事实,表达作者对追逐梦想的肯定和赞美。 D、第⑤段引用大量古诗词,表现古人对距离遥远的喟叹是相似的,使文章的语言凝练雅致,富有诗意。(3)、作者在结尾说:“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请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的作用。(4)、如何理解文章题目“大地血脉”的含义?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柳侯祠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辩识。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当然会经过汨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他随口吟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汨罗遇风》)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同是汨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
柳宗元凄楚南回。这年他四十三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
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箧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屈原自没于汨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汨罗江回来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这些都可以从柳侯祠碑廊中看到。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使无数文官或多或少地强化了文人意识,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段和一般游记散文开笔并无区别,由介绍所游景点入手,写景状物,然后引出对相关历史文化的思索与探究。 B、文章写柳宗元经过汨罗江,用屈原作对比,以悲衬喜,又以此时短暂之喜来衬旋即到来的再贬之凄,更突显了命运无常。 C、文中加点词“中国,太寂寞”运用反讽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缺乏文化气息的感慨和对柳宗元文化人格的珍视。 D、文章追溯柳宗元被贬谪的人生命运,并以此为历史背景,来进行文化人格的审视与发掘,也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景仰。(2)、请根据全文,理解划线句的含义。①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②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参观柳侯祠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四、语言文字运用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 , 才能写出血泪交融、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之中, , 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失败,生活上也坎坷困顿,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生活底层的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文学领域,。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9.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援”为“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之意,其中“奥”释为“深”。 B、“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与裨将,是古代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10.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告诉我们一个种树的道理,那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由此联想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你想对家长说些什么?要求:用语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11.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曾论证过,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唐朝时湖南有25人考取了进士,永州就有9人,柳宗元功莫大焉。
①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竟对柳宗元有这样的礼赞
②震惊之余,也颇释然
③在永州潇水之西的柳子庙内的一块古碑上有一首诗,名为“寻愚溪谒柳子庙”
④柳宗元理应得到所有人的敬仰
⑤诗的落款刻的是“严嵩”二字
⑥以谪守永州而坚贞如玉的品格操守、才冠古今的文章学识
A、③④⑥⑤①② B、③⑤①②⑥④ C、③⑤①⑥④② D、③②④⑤①⑥12.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星期天,妈妈为了让小徐熟悉社会,特地叫他到市场买菜。小徐到市场后问摊主:“大叔,买1千克土豆要多少人民币?” B、阿明乘公交车去医院看病,他对车上的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身体不舒服,大家给我让个座吧!” C、好友将自己的字画赠送给马医生,马医生说:“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就全都收下了。” D、老师放在讲台上的书不见了,问阿勇看到没有,阿勇回答说:“你的书在哪儿我怎么知道?你问别人吧。”13. 下面是几篇课文的“导学心语”,参照示例,给《归去来兮辞》《种树郭橐驼传》《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等课文写一则“导学心语”,不要求语言形式相同。打开发黄的书页,你能感受到邹忌的睿智与苦心;你能发现烛之武的雄辩与灵活;从勾践身上,你能学到成功的秘诀;而走近孔子,你会惊叹先哲的深邃与博大。
(《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4. 下面对课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可见主人公是个身份普通、地位低下的小人物。 B、“甚善。名我固当”,“乡人”号之日“驼”,本是开玩笑,甚至有嘲讽意味,而郭橐驼却欣然接受,表现了其善良、豁达的性格。 C、人们“争迎取养”说明郭橐驼种树技能非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说明“他植者”的效法仅得皮毛,不得要领。 D、郭橐驼介绍自己种树的经验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四个“欲”字,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15.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 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 和灌输。
16.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①它是柳宗元离开永州后,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筹资修建的。
②进入庙中,我们在中厅参观了柳宗元生平事迹陈列。
③大门两侧刻的楹联歌颂了柳宗元的生平政绩,也巧妙地道出了庙祀主题。
④柳子庙坐落在永州城内潇水西岸。
⑤我和同行数人怀着对这位先贤哲人景仰之心双手合十依次深情地膜拜。
⑥庙门正上方竖排石刻“柳子庙”三个苍劲雄伟的大字。
⑦在后殿大堂,柳宗元的塑像后墙正中,书有醒目的竖体“利民”两字,这应是其思想的精华。
17.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橐驼种树经验的一组是(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③不害其长
④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⑥促尔耕,勖尔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④⑥五、名句名篇默写
-
18. 种树郭橐驼传(1)、《种树郭橐驼传》中写人们之所以称呼传主为“郭橐驼”,是因为他“ , ,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他种树成功原因的句子是“ , 。”(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的句子是“”,写他种完树后的态度的句子是“”。(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其他种树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表现除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之外,还有“ , ”。(5)、《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俗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是“ , ”,将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6)、《种树郭橐驼传》中直接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六、文言小题
-
19. 翻译下列句子。(1)、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3)、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番。(4)、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5)、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6)、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20. 下列句子中,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B、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21. 郭橐驼种树和其他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A、郭橐驼“本舒”,“土故”;其他人“根拳而土易”。 B、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忧之,其实害之、仇之”。 C、郭橐驼“培平”,“筑密”;其他人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D、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他人“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七、小阅读-课内
-
22. 古代散文多注重骈散结合,诵读《陈情表》《兰亭集序》和《种树郭橐驼传》,感受它们不同的韵味。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篇,说说文章是怎样通过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来表情达意的。各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讨论。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橐驼植树技艺高超,享誉长安,他种植或移栽的树木成活率高,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多。许多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仿效,但都赶不上他。 B、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对树木要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细心呵护,根要舒展,土要勤换,培土要平且捣筑细密,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的生长天性。 C、作者借郭橐驼之口,写“养树”细腻生动,曲折有致,用的是繁笔,目的是为下文用简笔写“养人”作铺垫。有此铺垫,推出“养人”之术水到渠成。 D、作者通过郭橐驼种树来阐明治民之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文中两种与郭橐驼截然不同的种树方法,暗喻了作者对“烦令扰民”的时弊的强烈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