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望岳》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2.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3. 下列对《望岳》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中无一“望”字,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4. 关于《望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了设问、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均是倒装句。 C、“一览众山小”暗引《论语》,因为这本书中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 D、这首诗选自《杜少陵集详注》,作者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5. 下面对《望岳》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一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有义,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C、“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蓊郁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D、“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6. 下面对《望岳》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7. 赏析《望岳》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8. 选出对《望岳》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9. 默写(1)、《望岳》中““两句诗由远观而近看,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2)、《望岳》中用虛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泰山雄奇秀美景象的诗句是:。(3)、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二、诗歌鉴赏
-
1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颔联中的“钟”字用得极妙,试分析其妙处。(2)、青年杜甫曾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其诗作也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请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句为例进行赏析。1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岳》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绵延不尽、高耸入云的特点。 B、《望岳》尾联写登山之意,诗人从望岳到登岳,终于“登泰山而小天下”,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C、《登高》中“急”和“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刻进入诗人所营造的凄清悲凉的氛围中。 D、《登高》情景交融,诗人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读来令人感慨。(2)、两首诗都是杜甫远望感怀之作,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杜甫在《望岳》中望泰山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景象,顿生①的豪情壮志;在《登高》中则由眼前所见“②”的萧瑟寂寥之景,生出独在异乡、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