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1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太史公自序》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授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C、分封制逐步瓦解 D、诸侯国弃医逃跑2.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也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说明(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史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3. 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下列对春秋争霸的评价与列宁上述观点相符的是( )A、给人民带来灾难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使霸主号令诸侯 D、西周是反动王朝4.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B、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5. 与①时期对应的历史故事是( )A、酒池肉林 B、烽火戏诸侯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6. 在春秋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而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由此可见当时的历史发展一大趋势是( )A、分封制开始逐渐崩溃 B、诸侯将取代周天子地位 C、大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D、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7.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经济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8. “平王东迁后……王畿之地只有方圆一二百里,而且日益减少;与此同时,王室军队不如诸侯,只有三军、两军或不足一军。”这一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等级森严 B、郡县制正式确立 C、周王室势力衰微 D、各诸侯征伐不断9. 《春秋》记载:鲁隐公三年,周平王去世,筹措不到丧葬费用,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则(钱财)”,以安葬周平王。这一事件反映了(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C、群雄兼并 D、百家争鸣10. 他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利用“尊王攘夷”的策略,让自己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这里的“他”是( )A、晋文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秦穆公11. 战国时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A、铁器的使用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12. 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 B、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D、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扩大13.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革除旧制,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工具也发生大的改进,其中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是( )A、铁制农具和牛耕 B、青铜器和牛耕 C、石制农具和牛耕 D、铁制农具和人力耕作工具14. 下面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面积(m²)
金村大墓
周天子
1
148.6
固围村魏国墓地
魏王
2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954
邯郸赵王陵
赵王
2
1600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开始没落 D、周王室衰微15.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据此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局面是( )A、统一 B、安定 C、动荡 D、繁荣二、材料分析题
-
16.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甲骨文字形
表达的含义
协
三个“力”并列,表示合作
材料三
(1)、材料一属于哪种史料类型?材料一遗址中发现的文物代表的是哪一流域的农耕文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协”字体现的农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3)、材料三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的哪两种生产工具?这两种生产工具的使用有什么积极影响?(4)、综上所述,谈谈农业发展需注意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