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备考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经典常谈》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09 类型:三轮冲刺
一、名著导读
-
1.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经典常谈》的整本书阅读。请结合阅读情况,完成题目。(1)、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C、选择性阅读目的性强、方法多样,如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如果你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说文解字》。 D、《经典常谈》是一本通俗化学术著作,具有口语和学术语言交织而成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2)、阅读材料,说说你将采用什么顺序阅读这“四书”,理由是什么?(注意“四书”必须写全名)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2.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题目。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③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④春秋时通行赋诗,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选自《经典常谈》,有改动)
(1)、〔谈理论〕《毛诗序》是阐释《诗经》的经典,其中写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对应了选段原句,请摘录:。(2)、〔谈常识〕某同学重点阅读完《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后,围绕整本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汇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分别为直陈其事、借物譬喻、托物起兴。 B、《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3)、〔谈育人〕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用心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打造玉器,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人们做事大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打磨玉器。
②
3. 材料组想从《经典常谈》中搜集以“和”为主题的材料。你会向该组推荐下列哪一本经典? 联系所学的文章谈谈推荐理由。A.《礼记》 B.《庄子》
示例:我选择《诗经》。《经典常谈》中说“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乐是礼的一部分,“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描绘出淳朴的民风,从而令人感受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4. 《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请你根据提示,将下列观点填入表格中的正确位置。(只填选项)经典
观点
《尚书》
《汉书》
《左传》
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离骚》
A. 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B. 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C. 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5. 名著阅读(1)、小文阅读三首诗歌后,引用了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阅读感悟,请你试着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并结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作文》说说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写作启示。阅读诗歌
阅读感悟
原因分析
写作启示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
杜甫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2)、阅读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班里开展了读书分享会。小语:朱光潜说得太好了。我要拿“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作为座右铭。
小文:可余华却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苦难”呢?
我:
(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你的生活或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6. 请结合阅读方法和助读资料,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1)、《经典常谈》中,对古籍的阐述很吸引同学们,在阅读完后我们知道《说文解字》是由东汉的所作;八卦相传是画的。(2)、 亚运赛场上,运动健儿们以矫健的身姿,自信乐观的心态,不畏挑战的决心向我们传递着亚运精神。你认为下面哪部名著的哪个人物适合作为代表人物站上亚运赛场? 请结合情节简述理由。孙悟空《西游记》 林冲《水浒传》 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7. 班级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分享会”,小语同学制作了一张阅读分享卡,他想邀请你一起完善这张分享卡。《经典常谈》阅读分享卡
简介作品
这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亦可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摘录语段
分享批注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
(《<说文解字>第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
(《辞赋第十一》)
作者在许多篇章开头都写了这样的文字,请探究篇章开头的妙处:⑴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史记><汉书>第九》)
作者在这一章的结尾处用了对比的方法,其效果是:⑵
交流记录
小语:读了《经典常谈》后,我发现可以用选择性阅读来读这本书,我对诗歌很感兴趣,所以我先选择《<诗经>第四》来读,里面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古时的社会风貌,让我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也更激发了我学习诗歌的兴趣。
小文:我发现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我想写好作文,选择阅读《谈作文》这封信,信中提到的写作方法让对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
我:是这样的,⑶(以《经典常谈》或《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例谈谈你如何使用选择性阅读)
8. 《经典常谈》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开篇就阐述了有关汉字的内容,小海建议在手册第四页借助《经典常谈》阐述汉字的地位。请你结合其目录,探讨为什么要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9. 阅读《经典常谈》文段节选,结合选文或整本书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甲】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照今人的研究,这三个字大概都从音乐得名。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便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雅就是“乌”字,似乎描写这种乐的呜呜之音。雅也就是“夏”字,古代乐章叫作“夏”的很多,也许原是地名或族名。雅又分《大雅》《小雅》,大约也是乐调不同的缘故。颂就是“容”。容就是“样子”;这种乐连歌带舞,舞就有种种样子了。风、雅、颂之外,其实还该有个“南”。南是南音或南调,《诗经》中《周南》《召南》的诗,原是相当于现在河南、湖北一带地方的歌谣。《国风》旧有十五,分出二南,还剩十三;而其中邶、鄘两国的诗,现经考定,都是卫诗,那么只有十一《国风》了。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商颂》经考定实是《宋颂》,至于搜集的歌谣,大概是在二南、《国风》和《小雅》里。
(选自《经典常谈》之《诗经》)
【乙】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你的同学没有读懂【甲】文的意思,请你帮他简要概括。(2)、《大序》和今人对风雅颂三个的解释角度有何不同?(3)、《大序》中说“不直陈而用譬喻”是“比、兴”“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请你结合【乙】文,谈谈你对“兴”的理解。(4)、“诗言志”,“诗的教化作用”是《诗经》流传的主要意义。请你说说【乙】诗中你所领悟的“志”。10.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去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1)、上面文段选自名著《》,文段中的“你”是:。(2)、文段中心“你”听了这段话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11.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文化,“和”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也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准绳。请结合《经典常谈》及其中提到的经典名作谈谈你心中的和谐世界。12. 你和同桌就最近阅读的《经典常谈》进行交流学习,请解决下面的问题。(1)、 下列对《经典常谈》中传统经典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同桌联想到刚刚学完的《蒹葭》。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13.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文段二】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文段三】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咨;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文段一】中的“书”是指《》,本书的作者是。(2)、【文段二】中的“许氏”是指 , “这部书”是指《》。(3)、【文段三】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14. 阅读《经典常谈•辞赋第十一》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他是投水死的。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他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怀王很信任他。
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 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2)、请根据选段内容,说说屈原具有、的特点。15. 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五是“转注”,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做那个意义用,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
(节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
(1)、这段文字选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该书共13篇,介绍了《》、《》《史记》等经典著作。(2)、结合选段内容,说说“火”“众”二字各属于哪种造字法?16. 名著阅读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
(1)、《经典常谈》中这段文字引起了同桌对战国策士这一群体的兴趣,你还可以推荐他阅读的章节是( )A、《〈尚书〉第三》 B、《“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C、《诸子第十》 D、《文第十三》(2)、同学们阅读了《〈说文解字〉第一》,对造字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发现“英雄”的“英”字义演变很有意思,由此大家展开讨论。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小语:《说文解字》中“英”写作。它是形声字,从州,央声。它的篆书形体像草,表明“英”是一种草本植物;央既表声,又有中央的含义。整个字表示在绿叶中央,所以它的本义是①。
小文:对了,《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英”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个意思和“英雄”又有什么关联呢?
小语:我的理解是,花是美好的象征,由此可引申为“不凡、杰出”。我们可以通过联系成语“②、③”来理解, 这就是“英雄”的“英”的意思啦!
小文:这样看来,本义和引申义之间是有关联的。例如,“素”的本义是“未经加工的细密的本色丝织品”;在《三峡》中,“素湍绿潭”中“素”的引申义为④ , 它们之间也是可以关联的。
小语:由字形推演字义,由本义联结引申义,这真是一种积累文言词汇的好方法!
17. 班级举办“书香浸润心灵,名著点亮人生”阅读交流会,请你一起参与吧。(1)、下面是你们小组要在交流会上展示的阅读卡,请将其补充完整。阅读书目
作者
阅读收获
自述
行为
《》
“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
时时留意这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书,重视本书的普及和通俗性; 各篇注明、列出参考资料。
做学问要有求真求实 的 精神, 让自己进步,让他人受益。
《红星照耀中国》
“从字面上讲起来, 这一本书是我写的, 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 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所写下的。”
穿越重重封锁,深入根据地, 采访、考察, 用文字和照片记录所见所闻。
《昆虫记》
“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我是在蔚蓝的的天空下……探究生命……使人们喜欢它们……”
(2)、交流会上,大家围绕“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展开专题探究。请参照示例,从下面两个议题中任选一个进行阐述。【示例】
议题:白胜——推动情节发展 (《水浒传》)
阐述:白胜在“智取生辰纲”中扮作卖酒的小贩,配合吴用把蒙汗药下到酒里;之后,又因为他经不住拷打供出晁盖,引出了宋江私放晁盖的故事,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议题 A:车夫老马——反映社会现实(《骆驼祥子》)
议题 B:冬妮亚——反衬主人公形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选议题(填字母) , 阐述:
18. 任务:学会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1)、 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经典常谈》的好方法,请你根据目录和自己的阅读体验向以下同学提出自己的推荐意见。①小明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
②小胜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很感兴趣,可以推荐他去读。
③小兰对先秦帝王将相非常感兴趣,不妨去读一读。
(2)、《经典常谈》内容涉及面较广,可根据兴趣进行组合阅读。《<诗经>第四》可以与目录中的哪篇联读呢?请从中选择一篇,说说理由。我选择 , 理由:。
19. 结合你读过的《经典常谈》,按要求答题。(1)、《经典常谈》的作者是 , 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史、子、的顺序。(2)、《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下面的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BC中的哪部经典?请做选择。(填选项)《①》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和门径,研究字形、字音、字义都得靠它。民众的《②》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在思想的演进中,卜筮所笃信的人与天地鬼神的感通,从最初的宗教化和神秘化,逐渐被哲学化和德性化了。《③》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A《尚书》 B《周易》C《说文解字》
① ②③。
20. 任务四品读章句,感受语言特色(1)、 朱自清是新文学运动中一位优秀的散文大家,他的《背影》是新文学的散文名篇,颇能代表他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风格。请仿照示例,结合书中语句,感受语言特色。(从家常话、语气词等方面中选择其一即可)【示例】“儿化词”本来只有在像老舍这样熟悉北京土话的少数几位作家的小说里才常常出现。朱自清本是江苏人,在本书中却大量使用“儿化词”,增加了文字的口语色彩,文字也因此显得活泼生动。 本书中“儿化词”有很多,如劲儿、事儿、歌儿、土槌儿、兽蹄儿、词儿、唱本儿等。
(2)、 朱自清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通俗性,这一点明显地体现在他对文言语段的翻译、改写上。请比较下面的文言原文和《经典常谈》中的翻译、改写,分析朱自清写作的妙处。原文出处: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 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史记·孔子世家》
《经典常谈》中的翻译、改写:
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 干什么来的呢! 唉唉! 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滴到衣襟上。
——《〈春秋〉三传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