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08 语言的艺术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09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元主题阅读
-
1. 课外阅读
五官
①每一个健康的人都有五官。五官长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姿态。
②耳朵有瘦有肥,瘦耳朵精干,肥耳朵有福。但无论肥瘦,都必须“耳听八方”因为这个世界的一切响动,无论是优美的天籁还是世俗的喧嚣,都通过我们的耳朵传递给我们。如果没有耳朵,我们将面临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
③眉毛的样子有很多种,有秀眉、慈眉、柳叶眉、八字眉等。眉毛在五官里最不被人重视了,人们有时候觉得它只是一个摆设,可有可无。其实,它自有它的功效。它长在眼睛上面,正跌默地为眼睛遮风挡雨呢。如果没有眉毛的挺身而出,我们的眼睛就会受到很多伤害。
④眼睛有的炯炯有神,有的美眸善睐,有的顾盼生姿。无论大小美丑,眼睛天天让我们“眼观六路”,看见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模样。通过眼睛,我们看见了山川的秀美绮丽,也看见自然的破败凋零。通过眼睛,我们看见了人类的真善美,也见到了人类的假恶丑。如果没有眼睛的“眼见为实”,我们将坠入无知的黑暗。
⑤鼻子有挺拔的,有扁平的。无论挺拔与否,鼻子每时每刻都在默默工作,旺故纳新,维持生命。如果没有鼻子,我们将无法呼吸,我们的生命也将无法延续。
⑥口有大有小。无论大小,口都能让我们摄取食物,并让我们用语言表达自己。享用美味离不开口,口若悬河离不开口。如果没有口,我们就不能吃,也不能说了。
⑦耳、眉、眼、鼻、口各有特点,各具姿态。它们对于我们同样重要。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延续生命、认识世界。所以,请珍爱我们的五官吧!
(1)、文中“”“”两个词合在一起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2)、“人们有时候觉得它只是一个摆设,可有可无”中的“它”指的是什么?“它”是不是可有可无呢?(3)、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4)、五官各有什么作用?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耳:
眉:
眼:
鼻:
口:
(5)、文章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段末都有一句“如果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从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空心树
道布泽
河岸上长着两棵柳树。老柳树谦逊地低着头,铺展自己的枝叶。可是年轻的柳树却认为自己长得又匀称又好看,老是仰着脸,想尽量把自己的枝子、杈子侍弄得比老柳树漂亮一些。
有一天,年轻的柳树对老柳树说:“你干吗老是低着头?你看我多气派!那些房子呀,人呀,我都不放在眼里。看他们谁不称赞我长得又高又大又漂亮!”它摆出一副瞧不起老柳树的样子。
老柳树友爱地对它说:“我不是不知道你长得漂亮,可你要当心树心会变空的啊!”
年轻的柳树不理睬老柳树的忠告 , 仍旧得意扬扬地欣赏自己的美貌。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因为年轻的柳树老是把吸收到的养分用在打扮外表上,树心真的变空了。不久,这两棵柳树的主人把它们伐倒,主人看见年轻的柳树心是空的,痛心地说:“唉,我本来打算用你做房梁的,可是现在除了把你当柴火烧掉,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他又看老柳树,说:“看来,你倒是一块真正顶用的木料。”
(选自《蒙古族民间故事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2 年版,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谦逊:
忠告:
得意扬扬: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夸赞—
理会—
舒展—
(3)、本文是按的顺序写的,年轻的柳树的特点是 , 老柳树的特点是 , 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种手法叫。(4)、简要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5)、联系上下文回答:年轻的柳树树心为什么会变空呢?(6)、这个故事告诉了你什么道理?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十根手指
佚名
我的十根手指,由指甲、指肉、指神经等组成,这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它们待我是极好的,勤劳能干,贴心懂事。全身上下,它们是最忙碌的:脸脏了,它们拿毛巾擦,天天如此,不厌其烦,使得我的脸蛋干净;肚子饿了,它们就去淘米、洗菜、生火;香喷喷的饭菜做好了,对嘴巴是个极大的诱惑,口水流得都有三千尺长了,手指却还在忙活着,它们既要招呼其他人,又要舀汤盛饭,好塞住着急的嘴巴;酒足饭饱,嘴巴、肚子都满足了,手指还要做家务,刷锅洗碗,分类叠放杂乱的东西,再拿湿毛巾擦桌子、椅子,而后抄起扫把,像孙悟空抡金箍棒那样抡两圈,五根手指在上,五根手指在下,抓牢了,“唰唰”扫起来。头疼了,它就揉揉;腿酸了,它来捶捶。
我的手指如此好,从不索求东西,也不抱怨南北 , 总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可我却不明白它的好。高兴的时候去玩一通,弄脏了它,瞧它可怜得——打扮了别人的体面,自己却落得灰头土脸的下场;生气的时候,握起双拳对捶,让它们互相残杀,任它们“鼻青脸肿”。
终于有一天,它们生病了,无力做任何事情,连拿杯子都是抖的。全身的器官,除了它,
其他都是被服侍惯了的主,自己都管不了,谁还会管它。一天,两天……大家实在过不下去了,大声哭叫着。无奈,我只好暂时请了别的“手”来应急。
手指终究还是自己的好。请来的,也勤快,也懂事,就是不合心,不懂我。要么菜里放的盐多了,要么饭煮得过烂了,再就是喝的牛奶里糖放得少了……
我明白这十根手指的好了,希望它们快点好起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默默无闻:
服侍:
(2)、选文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你举出两个体现这一特点的例子。(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句,起的作用。(4)、请你用几个词语概括手指的惨状。(5)、请来的手有什么问题?(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要爱护自己的手,不要等到它受伤了,才感到它的重要。 B、凡事自己动手,不要请他人帮忙。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挤油”
刘宗礼
我上小学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苦。学校是一座小土庙,破破烂烂的,冬天里四面进风,同学们常常冻僵了手脚。寒冷的早晨,我们读着书,窗外亮亮的阳光一照,我们就急切地盼着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蜂拥而出,跑进干冷的阳光里,站在教室前,跺跺脚,脚暖了,就沿墙根一字排开,中间站个大个,两边人数相等,一齐往中间挤。咬牙,弓腿,喊号子,帽子挤掉了是顾不上捡的,绷断了绳做的腰带,也只能硬撑着。一来二去,身体就暖和起来,甚至冒出汗来。这种游戏,我们叫“挤油”,天天要做的。
记得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年龄不大,个头不小,冬天戴一顶油乎乎的破军帽,帽檐皱皱巴巴的。他常靠墙根一站,两手向自己一挥:“来!”同学们便一拥而上,好像总是挤不动他。上课铃一响,他猛地抽身而去,同学们便倒成一片。
语文老师是上了年纪的,姓余,面黑,不苟言笑,据说国学功底厚实。他当然不肯“挤油”,总是提前走进教室,写一些成语要我们抄背,诸如“爱屋及乌”“入木三分”之类。开课前总先提问题,我们最怕的就是头十分钟,回答不出来,他就会瞪着你,半天说一句:“挤油的劲呢?站着!”
那时学生穿的小袄都是自家纺的棉布,粗糙,易坏,在凹凸不平的黄土墙上磨不了多久,就会露出黑黄的棉絮,回家总少不了挨骂。呵斥好像并没有减少“挤油”的次数,孩子快起
来的时候,什么都敢忘记。
这是我童年时代最有趣的游戏。
(1)、下面这句话应补在第自然段的开头。那时做老师的并不反对我们这一活动。
(2)、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挤油”游戏的喜爱之情?请写出三点。(3)、写出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的性格特点。(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课外阅读。趣答难题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人民敬爱的领袖,同时,在外交领域,周恩来总理也是亨誉世界的外交大师。
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中外记者召待会。总理介绍完中国经济和建设方面的成就后,记者们纷纷提问。
有的西方记者对中国抱有扁见,提出来的问题让人很难回答。每次周总理都能随机应变,绕过暗礁。
一个记者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存款?”这是一个挑衅性质的提问,它实质是嘲笑中国人穷。
周总理不慌不忙,幽默地说:“十八元八角八分。”全场都愕然了,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总理解释道:“当前我国发行的人民币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它们加起来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人们听了总理精彩的解答,不仅热烈地鼓起掌来。
(1)、找出短文中四个错别字,并改正。—— ——
—— ——
(2)、短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7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暗礁”在短文中指 , 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用了的修辞手法。(4)、周总理如果直接回答外国记者的问题,会 , 而周总理幽默的回答既 , 又 , 。6.蜜蜂的赞美
①人们对于蜜蜂的赞美,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在思想史、艺术史上,许许多多人歌颂过蜜蜂。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它能够博采,又能够提炼,终于,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给酿造出来了。它的酿造可以说是一种卓越的创造。
②蜜蜂采蜜时的辛勤,可以从这么一个有趣的统计里面看出来: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五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蜜蜂采蜜的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采一公斤蜜,就得飞上四十五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十一圈。
③看了这样的材料,尝过那味道浓郁的甜蜜,你怎能不对这世界上这种神奇的小昆虫由衷地赞美呢!
④蜜蜂,这小小的昆虫,人们献给它多少赞美之词!它的酿蜜方式,使人想起了一切成功的学习、工作和经验。
⑤由于广泛地吸收,来源就丰富了。
⑥由于接受每一朵花中最甜美的东西,而不是杂乱地搬取,材料就比较上乘了。
⑦由于搜集来的东西是经过自己的重新酿造,蜂蜜就比一般鲜花和甜汁要甜美和精粹得多。虽然人们还能从蜜糖的色泽和味道上分辨它们究竟是橙花蜜、荔枝蜜、枣子蜜或者苜蓿蜜,但是在蜜糖中已看不到橙花、荔枝花、枣子花或者苜蓿花的影子了。甚至作为花的甜液的那种状态也已经不见了。“蜜成花不见”,它是经过蜜蜂的一番重新创造的。
蜜蜂采蜜的8字舞
当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些作侦察工作的蜜蜂就飞出去寻找蜜源。当侦察兵在外面找到了蜜源,它就吸上一点花蜜和花粉,很快地飞回来。回到蜂群后,它就不停地跳起舞来,舞蹈是蜜蜂用来表示蜜源的远近和方向的。蜜蜂舞蹈一般有圆形舞和8字形舞两种。如果找到的蜜源离开自己不太远,就在巢牌上(蜜蜂用来装蜜孵育小蜜蜂和住宿的地方)表演圆形舞;如果蜂蜜离得比较远就表演8字舞。在跳舞时如果头向着上面,那么蜜源就是在对着太阳的方向,要是头向着下面,蜜源就是在背着太阳的方向。
(1)、《蜜蜂的赞美》中第②段中的统计数字证明了的观点。(2)、《蜜蜂的赞美》中的第⑥⑦自然段和《蜜蜂采蜜的8字舞》都表现了蜜蜂是一种的动物。(3)、结合第⑦段的有关语句,说说“蜜成花不见”的意思。(4)、蜜蜂的工作方式,能让你得到什么启示?试着写一点。7. 父亲的难题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一个周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球鞋,因为他明天要参加学校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听过好些遍了,实在让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爸爸坚持着,“它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小保罗把两只手的手指钩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乌龟之所以能够取胜,小保罗认为靠的是 , 而他爸爸认为靠的是(2)、读完全文,你认为文章标题“父亲的难题”中的“难题”到底指什么?(3)、细读第三、四自然段,然后摘录原文填空:这两段中表现小保罗对爸爸所讲故事的态度的一个词语是 , 体现这个态度的一个具体细节是
(4)、最后一个自然段言简意赅,颇有意蕴。请发挥想象,用几句话描写爸爸此时的心理活动。8. 课外阅读。晏婴劝谏
晏婴和齐景公及群臣到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送给景公。那金壶的内壁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八个大字。齐景公看了看,故作聪明地解释道:“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景公理解得很深刻。晏婴在一旁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齐景公有些不服,于是反问:“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格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婴答道:“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纪国却把它们放在壶里,既不能经常看见,也不能对照着去做,能不亡国吗?”齐景公若有所悟,频频颔首,并对随从的大臣说道:“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齐景公在牛山上游览的时候望着都城临淄,泪流满面地说:“美丽的国都啊,草木多么茂盛!为什么随着时光的流逝,万物都要死亡呢?假若从古到今没有死亡,那么我将到哪里去呢?”他的两个大臣史孔和梁丘据也跟着流泪:“我们依靠君主的恩赐,饭菜可以吃饱,车马可以乘骑,看见死亡临近,禁不住都很悲伤,何况我们的君主呢?”听了他们这些话,晏婴在旁独自冷笑。
齐景公看晏婴冷笑,便揩干眼泪问道:“我和我的大臣触景伤情,有什么值得你发笑呢?”
晏婴说:“假如贤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么您此时只会在农田里,哪里还会有时间触景伤情呢?正是因为一个人离开了君位,才有机会让另一个人被立为君,也才有机会轮到您当上国君,可笑您身在福中不知福。您却为自己即将死亡而悲伤哭泣,这是很不仁不义的啊!我对不仁不义的君王及讨好巴结的大臣怎能不讥笑呢?”
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举起酒杯来自己罚自己的酒,又罚史孔和梁丘据两人各一杯酒。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稀疏—— 乞求——
昏庸—— 浅显——
(2)、晏婴是如何理解“食鱼无反,勿乘驽马”这八个字的?①“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
②“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
(3)、齐景公和晏婴对金壶中所刻的句子理解不同。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齐景公、群臣和晏婴各是什么样的人?请用一个词语分别概括出他们的形象特点。齐景公: 群臣:
晏婴:
(4)、这篇文章一共讲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写在横线上。①第一件事:
②第二件事:
(5)、文章结尾写道“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你觉得齐景公惭愧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