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课时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4-05-0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据日军《步兵第10团战斗详报》记载,台儿庄中国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士兵依靠堑壕顽强抵抗直到最后”,“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台儿庄中国守军的总指挥是( )A、李宗仁 B、彭德怀 C、张学良 D、杨虎城2. 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3. 下列历史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 B、敌后战场的奋勇杀敌 C、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 D、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4. 全中国同仇敌忾,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投入到抗日的伟大洪流中。用郭沫若的话来说,那就是“整个武汉沸腾起来了,也带动全国沸腾起来了!”这主要体现了武汉会战( )A、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开始 B、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C、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D、促进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5. 李宗仁在畅谈台儿庄战役胜利时说到: “淮南、鲁南各地民众的力量完全和军队配合起来,在战场上抢救伤兵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输送炮弹、粮食的也是民众。”李宗仁强调战役的胜利得益于( )A、国际援助广泛 B、军民团结合作 C、军事战略正确 D、武器装备精良6.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下列图片所示民族英雄,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是A、 B、 C、 D、7. 1938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一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企图在长江两岸展开,战场遍及河南、安徽、江西和湖北四省。这场会战击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将战争拖入战略相持阶段。这场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枣宜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8. 如图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A、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 C、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D、极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9. 蒋介石电文:“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怕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材料说明台儿庄大捷的原因是( )A、华侨华人支援抗战 B、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 C、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 D、全民族团结抗战10. 著名作家臧克家在《红血洗过的战场》中写道:“在这里,我们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泄尽了敌人的底! 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 ……台儿庄,一片灰烬; 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材料中所述的这场战役的意义是(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11. 1938年4月,美国驻华大使詹森注意到:经此战役,国民党政府变得更加团结了,人们由悲观的情绪转变成了某种顽强的乐观主义,开始觉得未来并非完全没有希望。人们“情绪转变”是因为( )A、武汉会战消耗了日军力量 B、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C、台儿庄战役取得了胜利 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敌人12. 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宣布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以作军费使用,并授予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指挥官薛岳一枚美国助章。随后,英、英两国又主动向中国提出要废除西方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归还上海、厦门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这说明该战役的胜利( )A、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彻底扭转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C、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3. 1938年6月至 10月,中国军队同日军在武汉地区展开了大规模会战。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毙伤敌近4万,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是指( )A、日军从“速决战”被迫转入持久战 B、中国军队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C、英、美等盟国开始向中国提供援助 D、国民政府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4. 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一溃千里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盟军的援助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解 C、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日军改变侵华方针15. 下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抗战的史实与论述对应正确的是A、A B、B C、C D、D
二、材料分析题
-
16. 中国抗日战争历时14年,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松花江上》歌词
材料二: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西北文化日报》报导的一则消息。
材料三:
材料四: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材料五: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都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战果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歌词的描述,指出九一八事变发生在哪一年?当时人们背井离乡、有家难归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此消息报导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的解决有何重大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人物是谁,由他指挥的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最大胜利的战役是什么?图2所示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请问这场战役是什么?(4)、材料四中张自忠的抗战家书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