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好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距今约6000—5000年,龙的形象分别出现于黄河中游、长江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由此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这体现了( )A、手工制作工艺的多元并立 B、区域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C、母系氏族社会的辉煌成就 D、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创新2. 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管理归服的“臣邦”和有蛮夷聚居的“道”;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主要在陇西地区辖有县、道,管辖界内的蛮夷和秦人。这一变化(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3. 唐律规定,诸市司每旬按三等(精、次、粗)估定物价,使物价在政府要求的范围内波动。从发掘的文书来看,唐代有关物价的各种规定在西域地区也得到了贯彻执行。这反映出唐代( )A、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 B、传统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朝廷重视规范商业秩序 D、价格变动影响市场秩序4. 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据此可知,儒学(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 B、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C、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 D、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5. 清代前期,清政府果断出兵击退受英国指使的廓尔喀土邦对西藏的侵扰之敌,驱赶了试图侵扰东南海疆的欧洲殖民者,还派遣水师定期巡视海南岛,保境安民。这些做法( )A、促进了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 B、反映出清廷重视边疆的管辖 C、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D、实现了传统华夷秩序的转型6. 1898年9月 24 日,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在致国务卿的信函中说,戊戌政变尽管“产生了极大骚动,但民众是如此保守,他们一直目睹这位显赫女人的强大和保守,从这些发生的事情中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那种普遍觉醒”。这从侧面表明( )A、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封建地主阶级阻碍了社会变革 C、列强为干涉中国内政寻找借口 D、知识分子深刻关注民智的启迪7. 1917年,青年学生蔡和森在文章中写道,“近来西欧文化东来,与吾旧有文化,每干格难容。而倡新文化者,弃旧书不读”,他认为应该“多读新书,而旧书亦必有研究。 中国文化及一切制度,不必尽然,而西欧文化制度,用之于我,不必尽是”。蔡和森的这些言论(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旨在强化传统文化的地位 C、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 D、试图调和中西方文化冲突8. 下表所示为 1941—1945年陕甘宁边区农民承担公粮负担变化统计情况。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公粮征收量(石)
每亩平均负担量
每人平均负担量
1941
201 617
1.66 升
一
1942
165 369
1.33 升
1.22斗
1943
184 123
1.38 升
1.30斗
1944
160 000
1.20升
1.10斗
1945
124 000
0.87 升
0.77斗
A、土地改革的推进 B、战争形势的发展 C、生产建设的进行 D、苏联模式的影响9. 下图所示是1983年3月2 日《人民日报》的版面截图。这反映出( )A、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建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C、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 D、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10. 《摩奴法论》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和哲学的法律汇编。它规定了家庭成员、四种姓、君王、修行者等应有的权利和责任。其中第7、8、9章都被冠以“国王的法”之名,国王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作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这说明在古代印度( )A、君权神授理念根深蒂固 B、世俗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C、国王权威具有法律保障 D、种姓制度与佛教相融汇11. 11、12世纪,法国很多自治城市的司法权由领主与城市自治机构分享。包括盗窃罪和凶杀罪在内的部分重罪,一般归领主审理。许多地方,常常是高级审判权归领主,低级审判权归自治市。与此同时,教会法庭和王室法庭也将触角伸向了自治市。材料意在说明,法国自治城市( )A、市民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B、司法审判机制多元并存 C、封君封臣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教会主导司法改革进程12. 蒙田是 16 世纪欧洲的教育家,他奉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全的绅士’”这一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应该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判断力、健康的体魄和爱国的品质。他还要求学生学习多种课程,扩大知识领域。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启蒙运动推动教育发展 C、教育已摆脱宗教束缚 D、工商业阶层的日益壮大13. 1860年,英国议会成立文官录用调查委员会,对5年来文官制度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并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提出了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的建议。英国议会的这一做法( )A、奠定了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 B、消除了英国宪政体制的弊端 C、促使王权遭到了进一步削弱 D、为文官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14. 巴黎公社的多数公社委员出自群众组织,他们在担任委员后也经常回到各街区参加集会,每个委员都会参加一个或数个组织,他们一面将群众组织的意见带进公社委员会,一面又将市政厅里的决议和法令传递到各个街区。这表明巴黎公社( )A、带有浓厚的直接民主色彩 B、探索人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 C、积极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 D、贯彻落实无产阶级专政原则15. 下表所示为20世纪90年代中叶马来西亚政府提出的建立“东亚经济集团”倡议的内容。据此可知,该倡议( )1
集团成员以东亚地区各国为主,不包括美国与大洋洲国家。
2
此集团目标同关贸总协定原则保持一致。
3
加强东亚国家在乌拉圭回合范围内对其他国家集团的抗衡力量。
4
将对“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功能起补充及促进作用。
5
促进(太平洋区域内的)各国间贸易与投资的协调组织。
A、动摇了发达国家的主导性地位 B、加速了亚太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C、利于密切亚太地区的交往与联系 D、推动了区域集团的制度化建设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 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
——摘编自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材料二
1466 年,意大利建筑家劳拉纳与他人合作完成新宫殿的设计后,又为乌尔比诺公爵府设计了最初的图纸。在原来的基础上,劳拉纳设计了新的宅邸,在其中心设置当时盛行的庭院,使之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 劳拉纳提出圆形已经不适应时代,要用菱形或者矩形规
划城市,城市的主广场应当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宗教、经济、表征中心。 总之,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应当清除没有秩序的、嘈杂的、有害的活动,街道应该分层次,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
——摘编自朱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及其兴起背景》
材料三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 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 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例如,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 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群发展。 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 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 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 15 世纪意大利“理想城市”思想兴起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当时西欧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优势。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世纪时,英国的工业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英国君主通过向外国熟练工匠发放“保护令”的方式来加强本国制造业。 17世纪晚期,受洛克财产学说的影响,专利权逐渐被视为一种知识产权。 洛克在《政府论》中写道:“土地和一切低等动物为一切人所共有,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人身享有所有权,除此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他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进行的工作是属于他自己的。”1852年,英国在专利法修改后设立了专利局;1883 年,英国颁布了《专利、设计和商标法案》,使其专利法律制度趋于成熟,并接近于现代模式。
——摘编自张南《英国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1877年,李鸿章为招商局奏准,包揽沿江沿海承运各省官物的特权,进一步扩大了招商局运输货源。 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借北洋权势,批准“距唐山 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且规定“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指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1882年,尽管上海织布局还在筹建期中,李鸿章便为它奏准专利的特权,即在 10年内不准华商“另行设局”。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我国专利法颁布于1984年,在经过7年的实践之后,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专利的保护水平,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与国际接轨,于1992年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WTO中的知识产权协议已正式签署并生效;中国加入 WTO指日可待,又在 1994 年 1月1日我国已正式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成员国。 为了和上述国际条约相衔接,加强对专利权的保护,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0年8月25 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 第二次修订的专利法已于2001年7月1日生效。
——摘编自王连峰《WTO中的知识产权协议与中国专利法的修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英国专利法逐步走向完善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企业“专利”特权的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专利法修改的历史作用。三、论述题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区别于一般的帝国、封建王国或所谓的“早熟国家”,而具有天下性、道统性与科层性的国家性特征。 以天下为治理对象,以天命为合法性来源,以天子为最高权威的天下国家是大一统国家超越性的宏观架构。 以儒家思想谱系为主要内容的道统观念是古代的“国家学说”。 文字的统一是形塑大一统国家韧性的重要初始条件。 “书同文”的形成突破了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造成的文化藩篱,为实现跨时空交流与理解提供了初始条件。
——摘编自赵德昊《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阅读材料,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