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中国大黄(rhubarb,一种药材)被罗马人称为rha ponticum,意为“黑海之rha”。“rha”即伏尔加河的名称,而非货物名称,罗马人以此称大黄。这说明( )
    A、罗马对中国的认知准确 B、中国与罗马之间存在经贸交流 C、伏尔加河为大黄的产地 D、大黄成为输入罗马的重要商品
  • 2. 亚历山大在给他老师亚里士多德的信中写道:“我的可敬的老师,我已经作了神,我的忠实的东方臣民向我膜拜,给我上供。”亚历山大不仅要求东方人民视他为神来供奉,而且要求西方人民视他为神来崇拜。其目的在于( )
    A、推广希腊神话 B、增强内部的凝聚力 C、获取民众支持 D、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 3.  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前6世纪晚期,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400多处殖民地。从过程看,海外殖民通常先由某一城邦发起,它通常被称为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这一家国被称为子邦殖民城邦。这一过程(  )
    A、加速了西亚地区文化希腊化进程 B、缓解了希腊资源短缺的问题 C、使希腊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D、凸显了早期人文主义价值观
  • 4. 《论政府原理》(1159年)一书中这样写道:“诛杀一个暴君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正确和正义的……对于践踏法律的人,法律应当拿起武器反对他……在践踏甚至应该统治皇帝的法律的犯罪中……谁试图使他不受到惩罚,谁就是对自己和整个人类共同体的犯罪。”由此可知,作者主张( )
    A、王权有限 B、推行政教合一制度 C、主权在民 D、建立近代法律体系
  • 5.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    )
    A、保存了古希腊哲学 B、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 C、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D、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6. 16世纪被迫移民的奴隶约有30万,17世纪约有190万,18世纪则有近700万;最近研究估算,到1800年约有850万白人生活于美洲大陆。由此可知(   )
    A、世界人口格局发生改变 B、非洲丧失了大量人口 C、迁往美洲的都是自由民 D、白人是移民潮的主体
  • 7. 如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图转化为黑白线图,1542年,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福克斯在《植物志》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据此可知( )

    A、大量美洲作物传入欧洲 B、欧洲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C、玉米在德国种植较广泛 D、世界粮食危机得以解决
  • 8.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并用通俗的德语重新翻译了《圣经》,让信徒自己阅读《圣经》、诚心修道,从而得到救赎。这去除了繁琐的浮华的外在形式,而更重视精神世界的修炼与内心的独白。这反映宗教改革( )
    A、有利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 B、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旨在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 D、否定了神权至上的思想
  • 9. 礼貌文化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鲜亮的内核。英国礼貌文化的主要推动者沙夫茨伯里将礼貌当做人类的最高德性,认为“文雅或有教养并不是一般概念中的讲礼貌,而是涵盖了成熟高尚的文化的所有长处:对于事物的敏锐理解力和思维能力、繁荣的艺术和文学、自信心、对真理的尊重以及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此外最重要的是对于人性善良一面的赞赏。”这表明( )
    A、资产阶级对社会提出新诉求 B、英国是礼貌文化的发源地 C、启蒙运动推动道德观的更新 D、礼貌文化被社会广泛接纳
  • 10. 如表是英国不同类型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单位:%)。这一变化( )

     

    1500年

    1800年

    1841年

    纯农业人口

    75

    35

    23

    农村中非农业人口

    18

    36

    26.8

    城市人口

    7

    29

    50.2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进 B、表明英国率先实现了城市化 C、说明农业发展渐趋缓慢 D、推动工业化城市的迅速崛起
  • 11.  《独立宣言》原稿被删除的主要内容包括:谴责英国国王侵犯非洲人的“神圣的生存权利和自由权利”,贩卖黑奴;否决殖民地禁止和限制奴隶贸易的立法;煽动奴隶拿起武器反抗等。这一做法可以看出(  )
    A、殖民地与宗主国的斗争与妥协 B、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特点 C、奴隶制存废问题成为矛盾焦点 D、美国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 12. 新经济政策时期形成的小农经济,在1926年以后已无法取得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而在这个时期,苏联工业建设的加速和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提供更多农产品。据此可知,苏联当时( )
    A、调整农业政策具有合理性 B、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 13.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明确指示驻日美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你对日本经济的复兴和强化不负任何责任。”而1948年,白宫命令麦克阿瑟要求“尽快采取与基本的占领政策一致的必要步骤,在和平和自给的基础上,初步复兴日本的经济”。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源于( )
    A、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B、实施美国的遏制战略 C、塑造友善国际形象 D、争取日本民众的好感
  • 14. 下表国际法发展的历程说明( )

    年代

    国际法内容

    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919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参会主权国家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通过原则。

    1945

    《联合国宪章》确定通过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A、各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尊重 B、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减弱 C、集体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 D、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得到根本遏制
  • 15. 1928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发展高等技术教育,并提出改进第二等级学校的教学,使其毕业生具有升入高等教育的足够的基础知识。1929年又把原来教育人民委员部管理的高等专业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按其专业性质分别划归各有关人民委员部管辖。这些措施旨在( )
    A、完善教育结构层次促进高等教育 B、保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培养必备人才 D、保障新经济政策能够顺利实行
  • 16.  如图是关于IMF的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致力于改善各国基础设施建设 B、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帮扶对象 C、维持有序汇兑并避免汇兑贬值 D、投票规则致危机管理难奏实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气候多样,这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帝国政府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有计划地统一开辟边境的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经由这里运往西欧,而西欧的毛织品等也借道转运到中亚等地,帝国则从转口贸易中获利……同时,政府还在许多重要的商贸路线上派有重兵,意在保护帝国内的商贸路线,其目的在于增加关税收入。

    ——摘编自李仲生《世界人口经济史》

    材料二:1571年,奥斯曼帝国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1683年7月,奥斯曼军队围攻维也纳,却遭到了波兰一奥地利一德意志联军的反击。此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走下坡路。16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及国内种族问题突出。面对这些问题,帝国政府未能及时处理。因此,帝国进一步陷入困境。当19世纪民族思想和民族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发展之时,奥斯曼帝国的一些精英人士希望借此来培养帝国内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对帝国的忠诚,然而并未成功。随之西方殖民势力入侵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使帝国处境更加恶劣,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此状况下,激发了人民大众坚决与帝国主义势力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强烈情感。

    ——摘编自刘旭红《浅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早期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奥斯曼帝国经济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早期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恐怖时,国因逾三十万,巴黎已逾八千。进因会谈,惟坐待死……一时之才学佳人,名宝古物,皆几扫净尽。比之黄巾、黄巢之祸,尚远过之。尚饰绝美之名,以行其凶残之实而人或信之,至今吾国人,尚妄称法之自由平等,而称欲师之。此则欺人之甚,而天下之人果易欺者也。

    ——明夷(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时期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标准法语,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法国建立了公立小学,来教授法语和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对国家的这种息息相关之感从法国传到了邻国,甚至由于拿破仑的对外侵略战争,被侵略者借助法国革命的成果作出反应。法国革命者在宪法中强调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宣布了个人的自由权。但公民自由权并不能使劳动者免受由失业、疾病、伤残和老龄引起的贫困和不安全,因此公民迫切要求实行社会改革,要求承认社会对全体公民的福利所负的责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国关系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多面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传统上,美国和西方国家是铁板一块,中俄占了一块,包括印度是一块,现在四种关系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和融合。比如美国盟国关系松动,欧洲战略和独立意识上升,日本寻求和中国、俄罗斯发展关系。中日有可能进入新时代,印度寻求更加平衡的大国关系,特别是印太战略上表现非常突出。这样大国关系就突破了传统的界定,显示出既有矛盾分歧又有协作合作的多面性。未来中美战略博弈中,这些国家很难做到一边倒和选边站。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20)》

    材料二:提到多极化,人们就认为是现有世界大国追求共同主宰世界的一种要求,这不符合中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理念。中国倡导的世界多极化,其内涵……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多极化不同,而“应该将它视为一种崭新的追求,一种有别于强权政治时代的追求,一种谋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多样化的国际关系格局,一幅生动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政治局面”。

    ——摘编自梁凯音《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所提倡的世界多极化的内涵,并指出基于这一内涵中国推行的外交政策。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即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诸阶段区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五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五种社会形态。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

    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过程,是互为条件的。纵向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阶段,规定了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反转过来又对纵向发展产生促进和深化的影响。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确定主题,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