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
1. 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 )A、道德观念的差异 B、所处政治环境不同 C、政治立场的分歧 D、政治思想完全对立2. 西递和宏村作为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皖南古村落,在 2000 年被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下列对两者共同点的论述准确的是( )
序号
角度
评价
①
建村历史
徽商始创,聚族而居
②
村落布局
方正端庄,中轴对称
③
村落环境
山水环绕,水系发达
④
建筑特点
粉墙青瓦,三雕精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 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改朝换代建立全新制度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4. 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这将( )A、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促进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建立 C、推动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D、增强工人的劳动强度5. 清末顽固派坚决反对修建津通铁路,并将铁路之害概括为三条:资敌、扰民、失业。洋务派针锋相对并提出修铁路有三大利:陆战、海防、河运。当时两派争论得相持不下,直到张之洞提出了折衷方案,被清政府采纳,才慢慢平息下来。这表明( )A、中国思想层面的变革呼之欲出 B、清政府主动接受西方物质文明 C、洋务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传统观念导致政治变革较艰难6.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7. 在中国古代,稍为复杂的天文观测与计算方法常常会在朝代要替的动乱之中失传,明朝钦天监的官员们便无人能够掌握代郭守敬制订授时历的方法,甚至南北两京观象台的天文仪器都摆错了位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科技( )A、与生产实践相脱离 B、注重理论与实践统一 C、以墨家思想为指导 D、缺乏普遍的理论原则8. 《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物语”是日本的文学体裁。《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下列关于该书叙述正确的是( )①《源氏物语》是一部日本古典文学杰作
②主要描写了居楼族和般度族为了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
③《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
④《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9. 1952年教育部发文,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由国家统一办理,改为公办。民办教育在中国土地上消失。当时出台这一政策( )A、是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大环境使然 B、是国家工业化急需建设人才的需要 C、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左倾错误泛滥的体现 D、是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10. 顾炎武以大量史料证明,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君”的称谓乃是“上下之通称”,不仅帝王可以称君,诸侯可以称君,大夫可以称君,而且女儿可以称父亲为君,媳妇可以称公爹为君,妻妾可以称丈夫为君等等。这体现了顾炎武( )A、弘扬道德,肯定传统礼制 B、教化民众,主张社会秩序 C、质疑君权,具有启蒙精神 D、反对空谈,倡导经世致用11. 根据如图所示的国际组织发展状况,可以看出( )A、美苏对抗造成欧洲分裂 B、凡尔赛体系受到了挑战 C、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D、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12. 2017年特朗普上台至今,美国先后向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发动贸易战,退出了多个经济区域合作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并扬言还可能退出WTO.这反映出(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仍然很稳固 B、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面临新挑战 C、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 D、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进程陷入停滞13.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达•伽马到东方14. 1868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美国,在美国享有最优惠待遇。随后大批华人赴美务工,但华工的勒劳节俭遭到欧洲移民的敌视。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限制华人入境,并对华人的留学、旅行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中美关系的转变反映了( )A、两国核心利益不同 B、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 C、中国主权遭受侵犯 D、洋务运动的成效有限15. 早在17世纪以前,西部非洲的中世纪王国已经在欧洲的地图上留下印记。撒哈拉长途贸易将非洲内陆与包括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及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东部非洲海岸与南部非洲内陆已被卷入印度洋贸易。这反映出( )A、世界文明间存在广泛的联系 B、非洲地区是古代世界贸易中心 C、非洲地区文明保持独立发展 D、非洲文明与其他文明发生交流16. 《明史·烈女传》记载:“乌头绰楔(称乌头大门,是旌表节烈妇女的牌坊建筑),照耀井闾,乃至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廉耻之分明,故名节重而蹈义勇欤!”该现象表明( )A、政府法治建设收到显著功效 B、儒家伦理道德的世俗化趋势 C、贞节观内化为女性行为准则 D、社会教化的强制化和法治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随着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了联结中西方的“丝绸之路”。隋唐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系统四通八达,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沟通中国南北。宋元时期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此外,中国从西汉开始不断探索海洋,逐渐形成了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连通的“海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公里。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缓解制约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秦朝交通建设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指出两例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重大突破。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白银;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紛紛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摘编自新闻晚报《“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
根据材料,分析“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 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一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 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则”?(2)、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 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后不断发展繁荣。宋太宗时,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 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
——摘编自王兰兰《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3)、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