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江西永丰,是年冬天,《欧阳氏图谱》成为后人修谱的典范体例,而且翻阅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缘团体“累世义居,如何维系秩序?据记载,抚州金溪县以前有邓、傅两个大姓,“远近颇畏之”,而且邓家两个儿子,邓、傅两家在地方崛起靠的还是武力,而不是科举功名。傅家后来“离析”了,原因是“俱受制于陆”。这个“陆”,就是大名鼎鼎的陆九渊家族。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而是祝家庄这样的家族武装力量。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

    宋代在基层社会占据着强势地位的几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显然和明清时期的“宗族”有着明显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宗族是一个个独立生活的家庭组成的,而且,他们有着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历史上,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祖先都有资格。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江西吉水杨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杨万里和杨邦义两位名人。杨万里是宋代名臣、文学家,绝食而死,死后谥“文节”。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后来,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正式变成了初坐,但这已经是明初的事了。

    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朱熹设想,适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则迁,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导的祠堂离明清时期的祠堂还相差甚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

    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就这样由一个儒家的理念,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

    (摘编自黄志繁《宗族的由来》,有改动)

    材料二

    《传统家族试论》说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结构出现”,“新式宗族是由许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组成的,共财单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员,图图相连,牵牵扯扯,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

    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思路是沿着由上到下的系统关系走的,所以在人际伦理中也就强调尊高者的义务。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料都反映出,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

    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通过使“道”与乡土衔接让“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义。而宗庙、家谱等,正是这些礼仪和儒家思想观念、价值下到民间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徐跃《花开即故山》,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中杨万里死后得到“文节”谥号的事例,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 B、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据的史料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C、材料二关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问题,如“孝”这个观念只适合读书人,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 D、材料二指出,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呈水纹状网络结构,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内涵一致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欧阳氏图谱》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可见族谱对宗族有重要意义。 B、根据封建宗法理论规定,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 C、宋代理学家改革宗法礼仪并非为了变革社会,而是为了不断完善既有社会秩序。 D、宗族由儒家理念变为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与很多人的努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第四段从朱熹的改革说起,推演出祠堂形成过程之漫长,论证思路严谨清晰。 B、材料一通过比较宋代大家族与明清宗族的不同之处,阐释了宗族的由来。 C、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 D、材料二第三段围绕士在沟通上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肯定宗庙的意义。
    (4)、材料一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却两次提到小说中的人物或事迹,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二均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这样对地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这水,这沙滩。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用给她父亲做袜子的布,先给我做了穿上。

    女孩子的父亲,现在地里没活儿了,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饭食很好。

    “等赚了钱,给我买张织布机子!”

    大伯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半个月后,在曲阳,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以后,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

    (1949年12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正因为阜平自然条件恶劣、百姓生活窘迫,这一双粗布缝制的袜子才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B、争吵过后,女孩子看似突兀的几问,既化解了气氛 C、女孩子起初斥责埋怨,到为“我”织袜子,体现了群众对革命队伍由不理解到支持的变化过程。 D、“我”执意要为农民大伯买布,既有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也有对难忘的战斗岁月的感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小说的构思由“几尺布”和“一双袜子”引发开去,串起了“争吵”、贩枣和买织布机等片段。 B、小说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既详写了“水边相遇”这一情景 C、“我”在河边洗脸,突然听到一个姑娘的厉声指责,这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一样,先闻其声。 D、小说中的“我”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女孩子的生活,以“我”为叙述视角,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3)、文章中的女孩子没有姓名,后文中大伯称她为“妞儿”,作者这样处理有怎样的用意?请简要分析。
    (4)、孙犁说:“文学要做的,是从创造一朵花的形象到一个人的形象,再扩大起来,透过人物形象看到了哪些时代风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故天瑞应诚而至。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淫侠衰微,不能统理群生,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怨恶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节选自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守寡日久,我老,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孝妇自诬服 , 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早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天立大雨,岁丰熟。

    (节选自《说苑•贵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终阳以成A岁为名B此天意也C王者承天意D以从事E故F任德教G而不任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残贼,指凶残暴虐的人,也可指对他人施以残忍暴虐的行为。 B、畜,指积聚、储藏,与《孟子•梁惠王上》中“鸡、豚、狗、彘之畜”的“畜”意思不同。 C、生立祠,即为在世之人修建祠堂进行奉祀,受此殊荣者都是政绩突出、百姓爱戴的官员。 D、诬服,没有罪过而不得不承认有罪,其中多是被诬者因不堪严刑拷打被迫自诬服罪。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董仲舒认为君主是秉承天意来治理天下的,要避免人民生怨作乱,实现社会安定、百姓归心,最好施行德教。 B、董仲舒依据天道的阴阳思想,阐述德教与刑罚在为政方面是有侧重的,他指出,还需要适当刑罚来辅助德教。 C、东海孝妇很早就失去了丈夫,也没有子女,但是侍奉婆婆非常周到,无奈之下选择自杀来减轻负担。 D、新任太守对郡中三年大旱感到奇怪,让于公占卜,查出孝妇冤情,当年地方即获得丰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②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

    (5)、材料一中对东海孝妇故事中“枯旱三年”的成因有怎样的说法?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谢公约惠墨竹图

    杨杰

    幽人喷墨写成竹,变化琅玕作玄玉,

    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

    六月都城苦炎焕 , 车马纷纷正驰逐。

    曲台官冷昼掩关,净扫虚堂展寒绿。

    帘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

    忆得扁舟载雪时,曾寄会稽江上宿。

    【注释】①焕:热。②曲台:秦汉宫名,后代称礼部。③扁舟载雪:东晋名士王徽之于雪夜忽然思念友人戴途,便冒雪乘舟到刻溪寻访老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琅玕作玄玉”表现谢公约用喷聚之法将绿竹画成墨竹,以求意气神韵。 B、“正驰逐”表明人们对名利的追逐,这与墨竹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C、“寒绿”一词既有墨色与绿色的视觉形象转换,又有视觉与感觉的融通。 D、诗人观画后表示,自己将会仿效王徽之访友之举,以感谢友人惠赠厚意。
    (2)、请赏析“帝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两句诗的妙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要想泉水流得远,“”;要想国家安定,“”。
    (2)、宋代诗人多善于化用前人成句而自成新意,比如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化用杜甫“落木萧萧”和谢脁“澄江如练”的境界,写出“”的经典佳句。
    (3)、朋友在某平台发布了一段自己拍摄的夏日荷塘视频。如果你用两句古诗词来描绘它,你会写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观览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要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逐步加强社会讲解的监管机制。如今,许多博物馆观众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所以①____。社会力量的加入本来是对馆方需求的有益补充,大谈野史,信口开河,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对社会讲解出台了限制措施。在注重深度体验和互动性的今天,传统的人工讲解依然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博物馆在创新运营思路的过程中,以特色化的优质讲解服务,呵护好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追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雀河一年四季几乎都是美不可言的。春天的孔雀河有一种朦胧的关,远远望去①____,如同披上了一件轻雾薄纱。春末夏初的时候,沙枣树开着米色的花,散发着蜜一样的香甜气息。

    夏天是突然而至的,一来就那么热情热烈,树荫下却是清凉的。蔚蓝的天空纯净,岸边长满绿树碧草。这时节的孔雀河,蓝的蓝,红的红,白的白,色彩浓烈而纯净,如同一幅油画。

    对于库尔勒来说,秋天是短暂的,来不及品味,野天鹅②____它们从巴音布鲁克草原飞来。库尔勒全年降水量少,下雪天更是难得一见。岸边的树木被雪装点成了雷树,河边的芦苇丛一抹淡黄伴雪白,与半冰半水的河水③____。点睛之笔是天鹅,黑色的眼睛,如雷之精灵,在空中飞翔。( )天鹅赋予孔雀河以生动,( )

    (1)、括号中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____
    A、如果 那么 B、不是 而是 C、因此 所以 D、要么 要么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人认为可写成“蓝红白绿”,请赏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运动员曾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一段视频,视频里显示:训练场馆塞得满满当当的垃圾桶里,被丢弃的饮用水都不是空瓶,却只有这位运动员发现了。他说:“我的家乡每年都刮沙尘暴,那边比较干旱,所以才懂得水的珍贵。但缺水这事,如同现代文阅读Ⅱ中“缺袜子”一样,大概是很难想象的。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缺乏感”。

    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所缺乏的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