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时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如图为近代某一期杂志的目录(局部)。据此判断本期杂志的主要内容是( )

    A、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B、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C、提倡通俗平易的新文学 D、抨击近代维新变法思想
  • 2. 下表为1920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部分)的简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活动( )

    地点

    人物

    主要活动

    北京

    李大钊

    散发《劳动宣言》,讲解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长辛店

    邓中夏

    出席1000多工人参加的纪念大会并在大会上演说

    上海

    陈独秀

    参加了“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并演讲了劳工问题

    A、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C、掀起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D、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3. 1919年11月1 日鲁迅在《新青年》6卷6号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 提出了新型父子关系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对等的,号召先从觉醒的人开手,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意在( )
    A、发起文学革命 B、批判传统旧道德 C、倡导教育改革 D、传播马克思主义
  • 4.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A、李大钊 B、毛泽东 C、陈独秀 D、孙中山
  • 5. 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而且国内出现至少400种白话报,几个持重的大杂志如《东方杂志》、 《小说月报》也逐渐白话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 )
    A、文学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B、白话报成为唯一传播媒介 C、传统文学此时已被废止 D、学校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
  • 6. 下图的报刊在当时的共同作用在于 ( )

    A、促进戊戌变法的开展 B、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C、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壮大了革命党人的力量
  • 7. 以新文学形式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白话小说是出自鲁迅的(  )
    A、《狂人日记》 B、《文学改良刍议》 C、《文学革命论》 D、《敬告青年》
  • 8. 20世纪初,北洋政府为了抵消辛亥革命给人们思想留下的民主影响,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9. 鲁迅把西方现代文学技巧与中国语境和问题意识相嫁接,并结合对中国社会及民族的深刻洞察和反思,挖出了旧社会“人吃人”的毒瘤,创作出一篇闻名于世的白话文小说(   )
    A、《狂人日记》 B、《骆驼祥子》 C、《阿Q正传》 D、《青年杂志》
  • 10. 李大钊在经,《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11. 用关键词标志重大历史内容是学习历史重要方法。以下历史内容与关键词对应正确的是( )

    文艺复兴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人文主义

    A、自强求富——民主科学——三民主义 B、自强求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自强求富——民主科学 D、自强求富——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 12. 报纸是近代各种思想传播的主要工具。20世纪初,被读者评为启迪了民智,传播了西方民主、 自由精神,为知识青年吹响了奋进的号角,促进了他们觉醒的出版物是( )
    A、《国闻报》 B、《民报》 C、《新青年》 D、《时务报》
  • 13. 1918 年, 《新青年》出刊“易卜生专号”, 转载的《娜拉》《国民之敌》等作品所表现出对旧社会制度虚伪、腐败的鄙视,受到了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易卜生热”。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民主观念渐入人心 C、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 D、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 14. 《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 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026篇,其中使用该词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C、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 15. 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推动了东西方全面融合 B、带领中华民族走出苦难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基 D、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 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 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 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统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

    材料二 虽然新文化倡导者所要建立的依然是“西洋式的社会国家 ”,与戊戌时 代的“揖日追俄 ”和辛亥时代的“揖美追欧 ”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当他 们用民主和科学来概括欧美工业文明的精神的时候,已经越出了仿效某个具体国 家的具体建制的轨迹。……于是他们的认识开始由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 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 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 ”、“西洋式的国家 ”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指出先进知识分子进行这场“革新运动 ”的目的是什么?革新的途径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为这场运动高举的旗帜是  什么?
    (2)、材料二中的“揖日追俄 ”“揖美追欧 ”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据 材料指出,新文化运动与辛亥时代的“揖美追欧 ”有哪些异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