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第小题3分,满分15分)

  • 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洞(suì)   细(xiān)  高(ào)   干(biě) B、行(wō)    胆(què)  翠(fěi)   伤痕累(léi) C、(dí)    手(duò)   灭(xī)   笑(wō) D、(cuàn)  呻(yín)   笨(chǔn) 异(chā)
  •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贮蓄 徘徊 粗犷 诲人不倦 B、搓捻 决别 澄清 絮絮叨叨 C、澄清 冷冽 静谧 浑为一谈 D、瘫痪 高邈 抖擞 喜出往外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这个黑恶势力团伙锐不可当 , 但其成员还是被警察抓获归案。 B、《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动画电影,它的故事情节眼花缭乱 , 引人入胜。 C、由于山路崎岖,坐在车里的人们抑扬顿挫 , 感觉很不舒服。 D、接受这项工作以来,每一天他都殚精竭虑 , 确保核酸数据采集工作不会出现问题与疏漏。
  • 4. 下面文段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七号,有巨大的跨越,也有不变的坚守。(B)不变的,是中国航天人以身许国、为国出征的坚强信念,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昂扬志气,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初心坚守,奋斗路上不骄不馁的从容淡定;(C)不变的,是仰望星空的老一辈和新一代航天人,怀着同样的热爱和激情,脚踏实地、接力传承。(D)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而历久弥新的航天精神,将激励着更多人接续奋斗、逐梦前行。

    A、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七号,有巨大的跨越,也有不变的坚守。 B、不变的,是中国航天人以身许国、为国出征的坚强信念,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昂扬志气,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初心坚守,奋斗路上不骄不馁的从容淡定; C、不变的,是仰望星空的老一辈和新一代航天人,怀着同样的热爱和激情,脚踏实地、接力传承。 D、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而历久弥新的航天精神,将激励着更多人接续奋斗、逐梦前行。
  •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研究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精神,____,____。____,____,用一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

    ①注重田野调查

    ②而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

    ③为此,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④切不可坐在书斋里

    A、③②①④ B、③④②①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二、文言文阅读(满分19分)

  • 6. 阅读《大道之行》和《商君列传第八》(节选),回答问题。

    ㅤㅤ【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ㅤㅤ【乙】令既具,未布 , 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日“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ㅤㅤ于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卒:终于。③嗣:继承。④刑:处罚。⑤傅:老师。⑥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选贤能 

    ②秦民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B、故/外户/而不闭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甲文中“”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三、古诗词赏析(满分18分)

  • 7.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下列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下列对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和“鸣”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田野转移到天空,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天外疏星,山前阵雨。也说明作者对这种景象感到轻松愉悦。 D、前文“路转”,后文“忽见”,表现出了词人突然间看见旅店时的喜悦。
    (3)、下列对词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B、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之情。 C、词的上阕描写黄沙岭秋夜美景,下阕写作者夜行遇雨,流露出作者的惊慌之情。 D、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
    (4)、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词的上片写了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又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B、词的下片用“七八个”稀稀数星和“两三点”疏疏细雨营造了清朗恬静的境界;“转”字、“忽“字写出了作者焦急和迷惑后的欣喜。 C、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几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恬静自然,优美如画。 D、这首词选取平凡的景物,运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等表现手法。语言天然淳朴、不饰雕饰,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细腻的感情。
  • 8. 根据提示,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2)、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三章》)
    (3)、 ,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4)、 ,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夕日欲颓,。(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6)、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7)、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自己空有才华和理想,但在现实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的词句是:
    (8)、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心境的句子是:

四、名著阅读(满分9分)

  • 9. 名著阅读。

    甲文

    时关公本是臂疼,恐慢军心,无可消遣,正与马良弈棋。闻有医者至,即召入。礼毕,赐坐。茶罢,佗请臂视之。公袒下衣袍,伸臂令佗看视。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公曰:“用何物治之?”佗曰:“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惧耳。”公笑曰:“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佗曰:“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侯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侯惧耳。”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环?”令设酒席相待。

    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惊。”公曰:“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后人有诗曰:

    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

    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关公箭疮既愈,设席款谢华佗。佗曰:“君侯箭疮虽治,然须爱护,切勿怒气伤触。过百日后,平复如旧矣。”关公以金百两酬之。佗曰:“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坚辞不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乙文

    是夜二更,操睡卧不安,坐于殿中,隐几而寐。忽见一人披发仗剑,身穿皂衣,直至面前,指操喝曰:“吾乃梨树之神也。汝盖建始殿,意欲篡逆,却来伐吾神木。吾知汝数尽,特来杀汝!”操大惊,急呼:“武士安在?”皂衣人仗剑砍操。操大叫一声,忽然惊觉,头脑疼痛不可忍。急传旨遍求良医治疗,不能痊可。众官皆忧。

    操即差人星夜请华佗入内,令诊脉视疾。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佗曰:“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呼左右:“拿下狱中,拷问其情。”贾诩谏曰:“似此良医,世罕其匹,未可废也。”操叱曰:“此人欲乘机害我,正与吉平无异。”急令追拷。

    华佗在狱,有一狱卒姓吴,人皆称为“吴押狱”。此人每日以酒食供奉华佗。佗感其恩,乃告曰:“我今将死,恨有《青囊书》未传于世。感公厚意,无可为报。我修一书,公可遣人送与我家,取《青囊书》来赠公,以继吾术。”吴押狱大喜曰:“我若得此书,弃了此役,医治天下病人,以传先生之德。”佗即修书,付吴押狱。吴押狱直至金城,问佗之妻取了《青囊书》。回至狱中,付与华佗检看毕,佗即将书赠与吴押狱。吴押狱持回家中藏之。旬日之后,华佗竟死于狱中。吴押狱买棺殡殓讫,脱了差役回家,欲取《青囊书》看习,只见其妻正将书在那里焚烧。吴押狱大惊,连忙抢夺,全书已被烧毁,只剩得一两叶。吴押狱怒骂其妻。妻曰:“纵然学得与华佗一般神妙,只落得死于牢中,要他何用?”吴押狱嗟叹而止。因此《青囊书》不曾传于世,所传者止阉鸡、猪等小法,乃烧剩一两叶中所载也。后人有诗叹曰:

    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

    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做五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乙文中的“二更”,相当于现在晚上的八点到十点。 B、“谏”是封建社会臣子给国君提出主张和建议的一种文体,诸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太宗十思疏》等。 C、“汝”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你,你们,你(们)的等。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汝的意思就是你。 D、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现代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同样是治病救人,两者对待华佗的态度有所不同。关羽是“以礼相待”,而曹操是“杀之”。 B、同是名医看病,结果却不同,是因关、曹性格所致。关羽光明磊落,而曹操生性多疑。 C、关、曹二人性命攸关,皆因外伤所致。 D、请华佗为其治病,关羽是闻其威名,感其大义,主动过江而来。曹操是谋士献计,请其而来。
    (3)、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保尔说:“为人类解放而奋斗。”他们的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4)、有人说曹操是英雄英雄,有人说曹操是枭雄,更有人说曹操说奸雄?根据下面的提纲,试论曹操形象的双重性。

    性格

    论据及理由

    猜忌多疑

      

    性格残暴

      

    深谋远虑

      

    知人善任

      

五、现代文阅读(满分29分)

  • 10. 阅读,回答问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暖和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豁然盛开。

    (1)、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选文标题的含义。
    (2)、品析第⑤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

    (3)、请任选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4)、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是怎样的人。
    (5)、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
    (6)、“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 11. 非文学性作品阅读。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材料一】

    ①近日,有网民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该网民认为,《武松打虎》等两三篇课文确实好,但原书中武松、晁盖之流却是彻头彻尾的人渣。文笔好的小说多的是,不需要从毒小说中找课文素材。更要禁止任何学校向学生推荐水浒做课外读物。

    ②对此,2023年2月8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回复:《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水浒》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有善,有恶,有善与恶之间的种种不得已,幻想、隐忍、挣扎、妥协、反抗……一言一行背后都镌刻着人性的复杂。丰富且深刻的内核,是《水浒》被列入名著的理由,也是值得我们(包括中小学生)一读再读的根本原因。

    ③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这是对传统文化抱持“温情与敬意”,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动力无疑是积极的。

    ④今人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媸,相貌丑陋,与“妍”相对)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来,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⑤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味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材料二】

    读经典是学习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但这些作品毕竟是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中包含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尤其是欠缺现代科学的内容。建构现代精神家园,仅靠读经典是不行的,还应注重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材料三】

    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王财贵说,经典是圣贤的著作,是从人性出发的智慧结晶,所以读经典是一种完整的人格教育,能实现开发人性的教育目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也表示,读经典还应注重解疑释惑,阅读与理解并重,否则会使孩子置身于僵化的教育下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1)、关于以上三则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读经诵典时“怎么读”很重要,所以要明白民族文化的分量和意义。 B、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意在说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性。 C、读经典是一种完整的人格教育,能增强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D、经典是从人性出发的智慧结晶,他能帮我们构建现代精神家园。
    (2)、材料一第④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三则材料共同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请综合三则材料,分条归纳其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

六、作文(共60分)

  • 12. 作文。

    题目:总有那么一个人,时常在心中惦念;总有那么一处景,时常在眼前浮现;总有那么一首诗,时常在耳畔萦绕……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常常是不可复制的珍宝,永远在我们心底珍藏。

    请以“珍藏在心底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总要求】

    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需补全题目。